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大氣候,對我國產生直接衝擊,引發政治風波,我國外交麵臨嚴峻考驗。我們的黨和政府頂住了西方的壓力,打破了製裁,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安全和利益。
這是20多年前的一段曆史。作為一個親曆者,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力量使我們國家贏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免遭一次曆史倒退的悲劇?這力量就是我們國家和人民不向邪惡勢力屈服的骨氣。鄧小平同誌當時提出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和策略,給我們壯了膽,長了誌氣,也給了我們鬥爭和工作的智慧。
當我們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無憂慮時,他說:“中國人民不怕孤立,不信邪。不管國際風雲怎麼變幻,中國都是站得住的。”麵對西方反華勢力對我國施壓和威逼,他直言正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中國絕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絕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中國不打別國的牌,也絕不允許任何人玩中國牌。”
他的錚錚之聲,氣壯山河,讓世界各國人民聞之震撼。當時身處工作一線的外交幹部,根據鄧小平提出的應對之策和工作思路,在各自的崗位努力工作,陣腳不亂,沉著冷靜地妥善應對挑戰,千方百計化解消極因素,擴大積極因素。外交工作局麵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同周邊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取得可喜的新進展,同西方國家的關係也從陷入低穀到逐漸恢複和發展。外交工作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成就。
當前,我們麵對的國際形勢依然複雜多變,外部環境的新情況、新挑戰有增無減。以亞太和我國周邊為例,美國加大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投入,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美國為維持其全球主導地位采取的重要舉措,針對中國的意圖顯而易見。這給我國的周邊外交帶來了複雜因素,挑戰和麻煩增多。
作為一個關心外交動態的人,我認為,麵對新的形勢,我國政府的研判是縝密的,保持了應有的冷靜,心中有數,一方麵同美國巧為周旋,另一方麵繼續深化周邊睦鄰友好,構建同周邊國家的利益共同體,使美國挑撥離間的圖謀難以得逞。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基本判斷:亞太近年來形成的基本關係架構和力量對比格局不會因美國調整亞太戰略而發生逆轉。美國借南海問題做文章,挑撥和破壞中國同東盟國家的關係,在該地區多數國家看來,是禍而不是福。
中美關係,對我國來說重要且複雜。一方麵,雙方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加強合作和對話是我們一貫主張且全力而為的。另一方麵,我們從來沒有把中美關係理想化。在國際大勢、外交大局中,我們看清一個基本事實,即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對華防範和遏製的戰略。安全上威脅、發展上牽製,是美對華戰略中不變的因素。合作中有鬥爭,對話中有摩擦,是中美關係的基本特征和常態。建交30多年來,我們學會了在此不變的因素和常態中駕馭中美關係的本領,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底氣和骨氣。
日本是我國近鄰,中日關係是我國周邊外交中花很多精力對待的一個重要領域。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曆史表明,無論政治、曆史、領土、海洋權益、貿易,每次摩擦和衝突,無一不是日本挑起的。有一些偶發事件本來可以妥善解決,也是因為日本政府的放縱而升級並激化的。把當前明顯沒有條件解決的釣魚島兩國領土主權爭議硬推出來發難,一意孤行同中國作對,是其根深蒂固的自我放縱的本性決定的,也是在日本社會右翼勢力企圖為其發動侵略戰爭罪行“翻案”的政治氣候下發生的。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善意經常不被日本準確理解,日本朝野誤判了中國社會對日本挑釁的容忍度,也嚴重誤讀了中日關係對日本的重要性。此次日本利令智昏製造“購島”事件,肆意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中國政府別無選擇,堅決給以反製和回擊,體現了中國外交的底氣和骨氣。
底氣來自正義,理直才能做到氣壯。骨氣來自信仰,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和熱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和振興中華偉大事業的堅定,對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的維護,必然鑄就外交的錚錚鐵骨。底氣和骨氣,靠的是國家的力量。國力不強,誰會在意你的存在,誰會理會你的合理訴求?隻有民富國強,才能樹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