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西方政客出於意識形態的偏執和選舉政治的利益驅使,挑起爭端是他們本能的習性,往往表現得迫不及待,不擇手段,不計後果,我們采取後發製人的方法,待對方充分表演之後再有針對性地作出反應,這樣做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即便不能使對方完全同意或接受我方的看法,至少能迫使對方認真對待,有所收斂。
退避三舍、彎弓不發
這兩句成語的意思都是強調冷靜、沉著。退避三舍,是說事件一旦發生先忍一忍,退一退,給你警告。如果你對警告置若罔聞,得寸進尺,氣焰囂張,再警告,但事不過三,忍耐是有限度的。
彎弓不發,也是指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留有餘地,必要時藏一手,有備無患,不必一次把所有的招數都使盡。國際上的事不僅複雜,而且多變。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不盡相同,與我國的關係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其中的利弊得失要審慎權衡,該作出反應的當應毫不含糊,不該或不急於表態的要靜觀事態的發展。事事都衝在第一線,既不現實也無可能和必要。
求同存異
這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創造,也是一大亮點。這四個字的本意,是指在不喪失大原則、不損及我國根本利益的情況下,作某些妥協和讓步,把分歧掛起來,堅持共同點。大同中有小異,大異中有小同,要善於去發現、去捕捉利益或認識的彙合點。國家如此眾多,不可能都是一種製度、一種政治思維、一種發展模式、一種發展水平。我國與他國有差異是正常的,不存在差異就沒有開展對話的必要。“求同存異”是和平共處、友好相處的前提。
外交就是通過國家間的交往增進了解、求同存異、擴大共識、縮小分歧、化解矛盾、發展共同利益。周恩來總理在20世紀50年代率團出席萬隆會議取得重大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提出並堅持求同存異原則,獲得了與會者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化解了會議出現的矛盾,催生了至今仍被廣為稱頌的萬隆精神。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的出色工作,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弘揚了國威,贏得了亞非人民的友誼和同情。
不卑不亢
意思是既不自卑,也不高傲,言行自然而得體。這是我們在對外交往中一貫提倡的作風。
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對即將出國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有一段談話。他說:你們出國,是為了尋求朋友,尋求團結與和平,尋求知識的。因此,大家要善於和各國人民廣交朋友。我們的代表們,在國際交往中,應當保持不卑不亢、謙虛謹慎的作風。大家在國外的言談代表幾億中國人民,因此要嚴肅,但不要拘謹,每個人的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體現出自己的代表性來。
周恩來60多年前的這段話,語重心長,今天聽來依然親切。幾代中央領導人一貫重視在外交上要做左中右各種政治傾向人物的工作,做到不卑不亢。外交部也經常提醒外交幹部在對外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體現不卑不亢的外交風範。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總理當時給我方確定的接待方針中就包含“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待之以禮,不強加於人”的內容。
1989年5月,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高級會晤用鄧小平同誌的話說就是“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這是轟動世界的大事,在禮儀、熱度等方麵如何把握分寸,是個很敏感的問題。鄧小平說,在禮儀安排上不要太熱,要適度,見麵時,“隻握手,不擁抱”。簡單的6個字,準確界定了當時中蘇關係的性質和現狀。從這些事例看,形式上是禮賓、禮儀問題,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含義。
韜光養晦
這句成語,字麵上講,是比喻隱藏才能,收斂鋒芒。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針對當時的形勢多次講過“韜光養晦”,同時還講“有所作為”。小平同誌把這8個字是作為戰略方針的內容提出的,講得十分透徹、嚴謹。他說:韜光養晦,就是心懷大誌,埋頭苦幹,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過頭的話不說,過頭的事不做,不鋒芒畢露,不引火燒身,力避成為國際矛盾的焦點;有所作為,就是增強對外工作的主動性,量力而行,順勢而為,積極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