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江澤民同誌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他說:我們能夠並且有條件做到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是指必須做而又能做的事要盡量去做,而不是無所不為。我們不能超越我們的現實可能去辦事情。
居安思危
這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警示語。憂患意識不能丟,越是形勢好,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記得胡錦濤同誌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上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未雨綢繆,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切實抓住機遇、化解挑戰,不斷增強駕馭複雜局麵的能力,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麵。”
錦濤同誌多年前講過的這段話,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因為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確有困難和風險,在發展過程中,並非事事都是“形勢大好”,一派光明景象。危機是現實存在的,警鍾應該長鳴。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至今持續,世界經濟複蘇的基礎仍然脆弱,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影響甚大。氣候變暖問題突出,我國在此問題上內外均麵臨嚴峻形勢。國際安全格局利益多元的趨勢進一步加劇,我國麵臨的挑戰不能忽視。周邊環境中對我國的牽製因素增加。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軟實力競爭更加激烈,積極參與和應對,對於我國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更有效地利用戰略機遇期至關重要。
憂患是客觀存在,關鍵是不能沒有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高枕無憂。深知憂患方可不敗,不識憂患必敗無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麵向未來
這是我國領導人關於中日關係經常講的兩個概念,是縱觀漫長的中日關係史得出的結論。中日關係有過嚴重的曲折,但在兩千年交往的長河中,睦鄰友好是主流。對那段不幸的曆史不應忘記,不忘是為了從中吸取深刻的曆史教訓,不忘是為了以正確的曆史觀教育國民和後代,不忘是為了正確引導輿論,共同維護中日友好的大局。
為了全麵理解上述兩句警語,我重新閱讀了周恩來和鄧小平分別講過的兩段話。
1954年10月,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日本國會議員訪華團和學術文化訪華團參加我國國慶觀禮。10月11日,周恩來總理會見,進行長達3個小時的談話。周總理首先表示:“我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多日本朋友來參加我們的國慶。既然來了,我們很希望諸位多住一個時期,多看一些東西。我們兩個國家是近鄰,在近60年來曾有過很大隔閡,我希望中日兩國人民能夠恢複往來,兩國的關係能夠正常化起來。60年來,中日關係是不好的,但這已經過去,我們應該讓它過去。”鄧小平1984年3月在北京與來訪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談話。他說:“去年我們兩國領導人在東京作出了一個具有卓識遠見的決策,就是把中日關係放在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來發展。第一步放到21世紀,還要發展到22世紀、23世紀,要永遠友好下去。這件事超過了我們之間一切問題的重要性。”他還說,“看得遠些廣些,有利於我們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不是隻對一方有利,而是對雙方、對兩國、對兩國人民都有利。”
周恩來和鄧小平的談話,相隔30年,但他們的談話有著同一個主旨:發展中日關係要看得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