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歲以後,餘文樂就得去念書了,再不能像以前一樣無憂無慮的玩耍了,他必須得接受黨和人民的再教育,把黨和人民放心間。
八九十年代的學校製度和後世是不一樣的,這裏說的九年義務教育指:初中三年,小學五年,幼兒園一年。
你沒看錯,幼兒園隻有一年,也沒有後世那什麼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之分,它隻有一個班級,所有沒有上一年級的都被歸為學前班。
這個班級裏聚集了社會各界精英,從五歲到八歲的小孩都有,原因就是此時的教育雖然被普及,但是在餘文樂家鄉這種偏遠山區,它的普及率並不高。
好多家長都不讓女孩子讀書,他們認為女孩子長大就是要嫁人的,讀那麼多書幹嘛?還不如在家照顧弟妹,打豬草,喂牲口來的實在。
還有好多男孩,雖然父母並不反對他們念書,可也沒有多重視,孩子不想去,父母也不會去過分勉強,這就導致這個年紀的孩子,年齡相差有點大。
餘文樂家裏稍微好點,父母對於孩子的讀書還是挺重視的,能不能念下兩說,但是你必須得去。
可小孩子哪有喜歡念書的?早上不想起,晚上不想睡,起來不想穿衣服,穿上也不想去學校。
餘文樂尤為嚴重,他都不是不想去,他必須得家人推著才能去,記得小時候剛開始念書的時候。
學校離餘文樂家並不遠,去學校要下一個長坡,從長坡尾部就能看到學校了,這段路成了餘文樂前往學校的閻羅路。
每天都必須讓大姐在前邊拉著,二姐在後邊推著,直到到了長坡尾部後,他才會乖乖的去學校,這種鬥爭一度持續了小半年,後來才逐漸好轉。
餘文樂村裏的學校隻有三年級,超過三年級就得去別的地方讀書了,這個時候的學校是要交學費的,其實也不是學費,而是各家湊給老師的工資,這個時候老師們的工資都不夠他們吃飯的。
學校還這麼偏遠,誰會願意來?沒辦法,在村委的帶頭下,各家最後同意了這個方案,那就是在孩子的書本費上,再增加老師的辛苦費。
這個時候的讀書環境並不好,你不能說國家不重視教育,隻是在這些偏遠山區重視不起來而已,這個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村裏的學校真是土得掉渣,這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不論是老師的宿舍還是教室,都是土窯洞,真掉渣啊,那個小土塊時不時就從頭頂掉下來了。
而且沒有什麼教育資金,學校用的桌椅板凳都是各家湊的,凳子更是得學生們從家裏帶,好在是爺爺會木工,做了很多凳子讓餘家的小孩不至於蹲著去讀書。
老師們做飯都用的柴火,這些柴火都是同學們從家裏帶來的,每個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都必須從家裏拿一捆幹柴,而且還有重量要求,帶不夠的第二天必須補上,要不然小心老師拿樹枝抽你。
這個時候的老師是有體罰學生的權利的,家長們也很支持,農村的人們始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還不忘交代一句。
“老師!如果咱家孩子不聽話,你就打他,使勁打。”
切!這還要你教?老師不知道怎麼打孩子嗎?他們都是有前輩親傳的,這都是有門道的。
如何打學生能讓他既感到疼,又不受傷?
這是個值得深討的話題,更是一個值得讓老師們深究的一個世紀命題。
打學生的道具各種各樣,老師手中的三角尺、桌椅板凳的腿、笤帚、柳條、樹枝,總之數量眾多,花樣繁多,老師們會根據學生所犯的錯誤,根據其輕重緩急,來決定用上述哪一種道具來教育他。
學生不能反抗,反抗的下場就是被叫家長,然後你就不但得享受老師們“愛的教育”,回家後還得麵臨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女混合雙打等。
保管你欲死欲仙又欲仙欲死,隻得暗地裏歎息一聲:我命由我不由天!
小學三年級以後,就得走出小山村,前往另一個小山村讀書了,也不知道走出去沒有。
這個時代的學校是由鄉鎮、村委、自然村三部分組成的,學生的啟蒙教育在自己村裏完成,這是指那些人口比較多的村子,像那些隻有幾十口人的小村子,是沒有學校的,孩子讀學前班都得去隔壁村子。
四五年級得去大隊學校,大隊學校被稱作“中心校”,一個鄉鎮其下轄十幾個大隊,然後一個大隊又下轄幾個村子,具體管幾個這個看地理位置了。
初中就得去鄉鎮的中學了,這個時候讀初中是不用考試的,隻要你五年級能順利畢業就行,就能去初中深造了。(๑><๑)
這個時代的學校裏學生還是很多的,能進城的寥寥無幾,能轉學的更是鳳毛麟角,一個大村子會聚集起周圍幾個小村子的學生,再加上本村的學生,基本上也有三四十個學生了。
中心校又聚集了周圍幾個大村子的高年級學生,每個班也有二三十個人,初中就更多了,一個鄉鎮十幾個大隊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一般一個年級也有個二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