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憶家鄉(2 / 2)

長大後,父母包辦,找個對象,出嫁,就完成任務了,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女孩子才逐步進入學校。

那時期,村裏的男孩子也不一定都上學,餘文樂的父親是比較幸運的,到了上學的年齡,他沒有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做農活,而是開始念書了。

據餘父回憶,從四年級開始,他就跟著村裏的夥伴去十多裏以外的嶺上七年製學校念書,背著窩窩頭、鹹菜,三天回一次家,住著無論春夏秋冬都不燒火的土窯洞宿舍,有時隻有啃幹饃喝涼水。

回家的時侯,一路跑的快,一進家門,母親做的窩窩頭或豆麵條煮蘿卜、山藥蛋,雖是粗茶淡飯,但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吃起來真爽,現在想起來,還是回味無窮。

全城嶺是父親童年時期跟夥伴們拾柴、刮草、玩耍去的最多的地方,那時侯老百姓不叫全城嶺,叫城梁,光山凸嶺,隻長白草蒿和小樹木,但它是巍巍群山中的製高點,站在這裏向四周眺望,東西南北山川美景,盡收眼底,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頂點是一塊平地,約有三十多畝,是古代屯兵紮營之地,殘留磚、石窯洞遺跡,周邊有戰壕和防卸工事,與童年夥伴們每每登上全城嶺,自製棍棒作為武器,總要你追我趕,東藏西躲,打鬧玩耍,\"軍事演習”一番。

有一次,一個夥伴不小心掉進戰壕,扭了腳脖子,天黑了大家還將他背不下來,家長們呼喊著上山接他們回去,將他們訓斥了一頓,並說這裏常有狼群出沒,晚上更多,從此以後他們才逐漸去的少了。

初中畢業那年,父親18歲,回村參加生產勞動,跟著大人們學會了擔、挑、犁、耱、種、收等等農活,那時候村裏的路全是羊腸小道,肥料種耔,全憑人力往地裏運送。

收獲的季節,無論是山頂,還是溝底,無論是平地,還是坡地,一塊塊金黃的麥子,全憑小夥子們一擔擔往回挑,頂著驕陽似火的太陽,挑著一百多斤重的擔子,吃力的攀爬著陡峭的山路,走不了幾步便汗流夾背,運到打麥場的吋侯,氣喘籲籲,汗水早已濕透了衣衫。雖然很累,但也快樂。

大家在一起,一邊勞動,有些人哼起悠揚的曲子,盡享豐收的喜悅。

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後於家坡這個辟壤的小山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步從一孔孔破舊的土窯洞裏解放出來,家家戶戶都建起了明光彩亮的現澆四合小院,很多人還蓋起了二層小樓,穿戴靚麗,揚眉吐氣。

過去的羊腸小道,現都成為混泥土打成的平展展的陽光大道,上通嶺上接209國道,下接土門塔村委連青石峪大道,交通方便,四通八達,車輛穿行,風雨無阻。徹底改變了昔日下點小雨出不了門的落後麵貌。

大多數家庭都購買了小汽車,有的還買了大車跑運輸,至少都有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走出山村,送子女進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