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起名平凡的半生的,可是這是以前簽約的,不能改,隻能這樣寫了,為什麼這要叫《平凡的半生》?因為主角現在還健在,還沒掛呢。(๑><๑)
再次重申一遍,此書是根據作者的經曆,還有他所遇到的事情和見過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改編而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記錄他的點點滴滴,你可以看成是自傳,好了,正文開始。
一棟老舊的老式六層樓頂,一個單薄的身影正站在那裏,一米七的身高,體重卻隻有一百出頭,頭發已經長的遮住了雙耳,兩側的頭發白色占據了一半,滿臉胡渣不修邊幅的臉上寫滿了滄桑和沮喪,如果不知情的人看到,還以為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呢。
他叫餘文樂,今年36歲,88年生人,這已經是他這一生第二次輕生的念頭了,幾十萬的拆遷款交給老婆一半,其餘的都被他揮霍一空,如今身無分文,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兩個月都沒發工資了,孩子一個月的補課費比他的工資都高,這讓餘文樂更是感覺到他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
今天2023年7月28號,七月底就要交八千塊的補課費了,餘文樂管兩個姐姐,一個發小借了五千,給了老婆,他知道老婆手裏有錢,不過兩人現在的關係屬於那種,沒事別說話,有事發短信的階段,
微信?已經快兩年沒有老婆微信了,被拉黑了,餘文樂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你可以說他懦弱,你可以說他不夠男人,可有多少人經曆過他所經曆的?
餘文樂站在天台上閉上眼睛,細細回憶自己的半生,就三個字評價‘失敗者’無與倫比的失敗者。
故事的開頭總是極盡溫柔,可結局大多都不如人意,這是為何?
故事的開局發生在一個小山村。
1988年4月下旬,在SH省,L市,寧鄉縣的一個名為‘於家坡’的小山村裏,一個小男孩出生了,他叫餘文樂。
於家坡是土塔村委的一個自然村,位於青石峪上遊的的黃土高坡上,坐北朝南,東接南嶺村,西鄰西坡鎮井灣村委的園木垣村,南與前於家坡相連,北依全城嶺。
相傳,很久以前,不知從何方逃難來了一戶於姓人家,在老村鑿造三孔土窯洞居住,村名就叫於家坡村,於家人在這裏居住了多少年,多少代,已無從考證。
傳說大荒之年,身強體壯的離鄉背井、外出逃難,不知流落何方,老弱病殘的,饑寒交迫,餓死或病死家中,此後,於家坡村再無一戶於姓人家。
不知過了多少年之後,四百多年前,餘姓人家從太原小北門遷往後於家坡村,二百多年前,馮姓人家從南塔村委尉池村遷來,九十多年前,楊姓人家從棗嶺鄉前安裏村遷來,居住人多了,分為前、後於家坡村。
後於家坡村,自然條件極差,山高坡陡,溝深路窄,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古老的村莊,過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麵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生活,但是貧窮、落後。
“山高路陡焦泥多,出門下嶺又爬坡。三天無雨莊稼旱,下點小雨不出圈(門)\"是對於家坡村的真實寫照。
受傳統觀念和地理、經濟等條件的限製,昔日的女孩從不上學念書,六、七歲以後,就是看弟妹、磨麵、刮豬草、擰繩、紡線、洗碗、做飯幹家務,下地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