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青少年被迷信迷惑的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的迷信有了更多的形式。經過網絡的包裝的“迷信”,諸如星座、占卜等形式的“革新”,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高科技。目前,這樣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聯網上大肆泛濫,給熱衷上網的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這種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對思想還未定型的青少年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性,更容易侵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危害往往會更甚。
小勇是河北省某中學的高三學生,本來他的學習成績很好,而且心理狀態也把握的很平衡。但是近來不知道為什麼卻整天情緒低落。爸爸媽媽對此很擔心,畢竟高考是人生中一大轉折。在他爸爸的反複追問之下,小勇才說出原因,原來自己和同學一起玩一種叫做“筆仙”的遊戲時,“筆仙”告訴他高考會落榜,而且將來的女朋友也很不漂亮等等。小勇還告訴爸爸,班內的很多同學都玩過這種遊戲,但是他們不敢玩太多,那樣的話會折陽壽的。
例子中的張勇被一種“筆仙”的迷信所迷惑,這主要受一些迷信書籍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去關注一些名著,更多的是一些雜書,這對你們的身心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被迷信所迷惑的原因,有下麵兩個方麵:
1.由於壓力青少年心理上的寄托。現在的青少年壓力很大,來自學習、生活及情感等多方麵。但是你們的心理卻是很迷茫的,將自己寄托在哪呢?對象基本為零,甚至連傾訴的對象也是零,隻好借助於一些唯心的東西來說服自己度過心理難關,就像原始人一樣,鬥不過大自然,自然產生了神話和迷信,也算是無可奈何的表現吧!
2.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青少年心智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封建迷信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我們周圍的大人們,包括父母老師,尤其是從官從商的,更愛搞這些迷信活動!“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想不斷的影響著青少年。而且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了解隻停留在課本上,無法做出科學的辨別,所以很容易產生迷信心理。另一方麵,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怪事情是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的,這樣也就促使青少年參與迷信活動。
走出迷信的圈子,世界上沒有鬼
有些時候,青少年被迷信所迷惑,還主要來自於家庭方麵的影響,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那裏人們的迷信思想還有殘留。處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一定要理智清醒地來對待。
小麗的爸爸媽媽都挺迷信的,不管是出門還是幹什麼事,都要先看看是不是黃道吉日。在小麗12歲生日的那天,由於她媽媽通過算命得知,小麗這一天將有災難。所以她媽媽一直跟著她去上學,並且等了整整的一天。放學後,又和小麗一塊回家,並且她要和小麗手拉手,省得女兒出了什麼意外。
小麗媽媽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時間長了,容易影響到小麗的心理成長。可見,在家裏,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著你們的成長。在平時,你們應多讀些科普書籍,幫助自己走出這種迷信心理。
1.你們在社會的關注下,更要從自我做起。青春期,你們容易受迷信、信仰、學習壓力等各個問題的影響。你們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國家未來的命運,全社會都在關心和幫助你們。所以,你們更要學會從自我做起,全麵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培養對自己的信心,這樣你們便無須求神而是更有信心把握自己的事情。
2.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在成長的道路上,青少年要培養自己正確的人生觀,糾正錯誤的觀念,以免引導錯路上。在青春期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認識和接受事物常常不分良莠,很多神鬼魔幻的東西,大家往往感到好奇,有意思,在思想放鬆中,不知不覺就深受傳染。
3.多讀一些科普書籍或多看一些科普作品。青少年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參觀科學館或讀書上,以引導自己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觀念,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的思想。
4.青少年增強自身的抵禦能力。除了社會,學校、家長以外,作為青少年自己,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不要被迷信所迷惑,並經常參加一些科學活動。
5.青少年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初高中生迷信網絡算命的已占40%;重慶中學生中超過一半“信命”;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和中國無神論學會的調查中,“有點相信”、“很相信”網上算命的中學生,分別占41%和5%,遇見難以決定的事,11%更會根據網上算命抉擇。不少學生最初接觸迷信是出於好玩、跟風,但某些人卻慢慢上癮、成了習慣。毫無疑問,一係列事實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與重視。
所以,青少年針對一些電視、網絡、書籍等傳播媒介,應要有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
4.遠離團夥滋事
在封建社會中的曾被大肆推崇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義氣,如今變成了現在青少年中奉為信仰的哥們義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們呼朋喚友、稱兄道弟,趣味相投、抱成一團。為了所謂的義氣,你們是非不分、喪失原則,甚至違法犯紀、胡作非為,最終成為義氣的犧牲品。在不少人眼中,“義氣”一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畸變,狹義地成了“為朋友兩肋插刀”。
青少年講義氣心理原因的解析
青少年在這一時期,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往往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去做,很少考慮周全。如,許多青少年在看了電視中所播放的電視劇之後,被故事情節中的哥們義氣所感染。同時,也為了滿足強烈的物質欲望和精神空虛,尋求各種刺激,在情調相同的情況下,結成團夥,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小俊喜歡看武俠小說、電影,對書中或電視中的“義氣哥們”,很是佩服。有一次,小磊打傷了小俊的哥們小陽,為了替自己的好朋友抱被打之仇,小俊約了五六名朋友在舞廳門前晃悠,準備報複小磊。為了防止在毆鬥中吃虧,小俊事先將帶來的菜刀藏在了附近的一棵小樹下。正當小俊感到煩躁時,忽然有人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小俊回頭一看認出是以前在一起打過牌的朋友小郭,在小郭身後還有十幾個同伴。小郭說自己是受小磊之托前來說和這件事的,小磊打傷小陽是場誤會,希望大家看在他的麵子上化幹戈為玉帛。小俊不願意,非要小郭把小磊交出來。而小郭堅持不說出小磊下落來。結果兩個人反目,小郭一拳正好打在小俊臉部,憤怒的他立即撲向小郭,與小郭扭鬥在一起。小郭的同伴一看小郭在打鬥中處於下風,立即一轟而上將小俊團團圍住,小俊的同夥見狀也不甘示弱,衝上去與小郭一夥混戰在一起。小俊一夥人少,打不過小郭。看到這種情形,小俊立即跑到小樹地下操起那把菜刀,向小郭他們一夥砍去,迅速反敗為勝,將小郭等一夥人打得七零八落,四散而逃。小郭見狀不妙扭頭準備逃離現場,小俊迅速上前將他攔住,小俊在小郭的脖子和右膀子上各砍了一刀。小郭由於心中害怕癱倒在地上,而小俊等一夥人見事情鬧大了,立即分頭逃跑了。
小俊受電視、武俠小說的影響,對義氣與友誼不分,自認為凡團夥成員都具有濃厚的哥們義氣思想,把哥們義氣關係奉若神明,認為它是處事和衡量友誼的一個標誌。其實,哥們義氣與友誼是截然不同的。青少年渴望友誼,但是千萬不可誤把哥們義氣當作友誼。誠然,友誼需要互相理解和幫助,需要義氣,但這種義氣是要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地為朋友兩肋插刀,甚至不顧後果,不負責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不是真正的友誼,也不是真正的義氣。
可見,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太弱,其處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麵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青少年交友要慎重。交友是青少年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夥伴之間常常是互相模仿,互相影響,彼此常常是無所不談,可以互訴苦惱、互相同情。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常常使你們從夥伴那裏得到溫暖和力量,有時甚至可以達到言聽計從的程度,為哥們義氣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而對父母和教師的教導和勸告,常持懷疑和忽視的態度。
理性交友,遠離團夥滋事
其實義氣是講原則的,如果不辯是非,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是與現代文明社會極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如果與心術不正的所謂“朋友”糾纏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個不辨東西的迷魂陣裏,從而害人害己。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一個少管所裏,青少年罪犯中有78%的人是受“哥們義氣”的影響。
16歲的小張,從老家到北京找到了一個從事保安的工作,並與一起做保安工作的同事郭某、徐某等人成了吃喝不分的鐵哥們。一天,郭某提出想出去旅遊,並提出去搶出租車司機的錢。開始,小張不想去,但礙於麵子他勉強同意了。第二天,這幾個人攜帶凶器對一過路女青年實施搶劫,最終被抓獲。結果,小張被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宣判以後,他對法官說:“是哥們義氣坑害了我啊!”
有些青少年分不清友誼和哥們義氣。友誼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一種高尚情操,友誼使你贏得朋友。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朋友會無私幫助;如果有了煩惱和苦悶時,可以向朋友傾訴。而“哥們義氣”源於江湖義氣,會為“哥們”私利而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常常幹出一些蠢事,甚至不惜墜入犯罪的深淵。16歲的小張就是典型的例子。
首先,青少年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衝動是魔鬼。許多青少年都是由於一時情緒失控,沒有考慮清楚,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青少年一定要學會控製情緒,不要聽說朋友被欺負,就憤怒的不得了,要找別人報仇。
其次,大家不要盲目的從眾。許多犯罪的青少年,都具有這樣的心理,就是別人都去幫朋友,我不能不去,根本不考慮事情的嚴重性。結果朋友沒有幫到,反而害了自己。
最後,培養青少年自控能力和獨立處事的能力自控能力和獨立處事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在何時該講哥們義氣,何時又該放棄哥們義氣。因為同伴關係的持久力、內聚力對青少年的成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著你們接受錯誤教育後能改正的程度。而自控能力和獨立自控的能力在這時就派上用場了。
5.離家出走——故意賭氣
青少年時期處於成長的困難期和危險期,其中15~18歲這一階段的青少年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由於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會表現出渴望獨立的反叛一麵,你們的內心世界是極度敏感和脆弱的,此時,青少年會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當你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時,在學業的巨大壓力下,就會通過一些極端的手段來釋放心中的抑鬱和不快。比如:離家出走。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現象給家庭、社會及本人都帶來巨大危害。
解密青少年賭氣心理
據一項調查顯示,存在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占調查對象的25.6%,超過四分之一。可見青少年離家出走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而青少年離家出走,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得不到父母和老師的理解,心理壓力過大而不能自拔所至。對於青少年負氣離家出走的新聞屢見不鮮。每一個出走事件背後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發人深思。正像盧梭說的那樣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將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
13歲的小陽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麵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他的母親是個“藥罐子”,父親是個“酒鬼”,家裏一貧如洗。他沒上過一天學,父親稍不如意就對他拳打腳踢,喝醉了還會用扁擔抽他。9歲那年,小陽離家出走到處流浪,先後去過昆明、武漢、長沙等地,一直流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但自從到廣州後,便被一個票販子“收留”,開始替這個票販子到廣州火車站倒賣火車票。因為倒賣假火車票,被廣州火車站派出所民警抓到公安局的受案室裏。一走進到受案室,他就主動掏出身上的20多張假火車票。民警在做筆錄時,問他什麼答什麼,很是流利。但當民警提出要送他回家時,他卻號啕大哭起來:“我就是在外麵凍死、餓死,也不回家。”
小陽由於受家庭的影響,心理上賭氣離家出走。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朋友選擇離家出走,不僅讓父母操心,有些出走的青少年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這都是你們離家出走的危害,既然有危害,那麼是什麼導致青少年的離家出走呢?
1.對外麵世界的向往。具有這類想法的青少年,從小被家人溺愛,備受嬌慣,但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教育。你們中的有些人甚至與社會上的不務正業的人交往,為此而不惜離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自由”。
2.逃避現實。由於一些青少年生活在對你們身心發展不利的家庭裏,常遭打罵。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學習成績較差,為了免受打罵便一走了之。還有一些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是因為忍受不了學校的學習壓力,或者是升學壓力,而選擇離開。
3.為了報複父母。因受到或自認為受到家長的不公平對待,就用離家出走進行報複。雖然你們一般不會走得太遠。當暗中窺視父母東尋西找的狼狽相時,還會幸災樂禍、得意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