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行為心理的確立(3 / 3)

4.盲目跟從。出於好奇心,或輕信別人的話,輕率出走。具有這類心理的青少年比較單純,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行為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出走便後悔莫及。

做到不賭氣,從這裏開始

所謂離家出走是指青少年在沒有得到父母或其他親人允許的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離開家庭故意隱瞞其去向的行為。據有關人士調查,青少年離家出走的現象處於猛增不減的狀態,這種不良現象讓很多的家庭和學校束手無策,也成了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

某市初三的一名學生,平時也不學習,在家裏一有空就學打坐,還經常讓爸爸媽媽幫他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冒火,掌下是否有生風。時間長了他見自己的功夫不見長進,於是,趁父母不在家,他就偷拿了家裏2000多元錢,離家出走獨自去少林寺學武。因為他不知道路,費了好長時間才找到一所武校。但是他身的錢已經花完了,當父母找到他時,他已經因為饑餓過度而躺在醫院裏了。

從以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離家出走的行為是各有差異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學校環境和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都是有可能離家出走的。總體來說,青少年離家出走對其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很多青少年離家出走,不僅荒廢了自己的學業而且還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有的甚至傷殘。據調查,各國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有不少被非法分子割去了生殖器或腎髒等器官,造成你們終生殘疾,使其終生痛苦不堪,最終把自己逼上絕路。還有些青少年離家出走後四處流浪,在生活上無依無靠,經常饑一頓飽一頓的。

6.逃學——不受“約束”的心理

據有關人士調查顯示,學校裏的逃學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心理上缺乏“約束”,太自我狂妄。對於多次逃學的青少年來說,一旦養成習慣性逃學,將與集體相隔疏遠,與老師和同學相抵觸,甚至與違法犯罪行為相關。

逃學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來分析,它並不是特定學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共同潛在的問題,一旦造成厭學的客觀條件發生,便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解析逃學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般來說,產生逃學心理的青少年有如下幾個特點:對各科學習失去興趣而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課堂上;自認為學習完全是被動地混日子等文憑;學習不努力且對成績毫不在乎等。因為青春期是青少年易產生輕狂心理的時期,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不夠,造成逃學行為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小偉小學時成績很好,上了私立中學後卻受到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互相攀比、不愛學習,還迷上了玩電腦遊戲,於是開始逃學曠課。他媽媽聽說外省有一所培訓學校專門糾正青少年的不良行為習慣,就給小偉辦理了休學手續,以旅遊為名將小偉哄騙到那所學校……小偉在那裏吃了不少苦頭,跟著部隊訓練、和當地的農民一起幹農活等等。一年後小偉回到家中,行為習慣確實有所改變,但由於文化課落下太多,小偉回校後跟不上教學進度,又開始逃學。

其實,小偉的逃學心理是眾多青少年逃學的普遍心理,對自己缺乏約束力,愛玩,沒有學習目標等綜合原因而引起的。根據心理專家的分析,青少年產生逃學心理的原因有下麵幾個方麵:

1.學習壓力過大。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社會追求高學曆、高錄取率的風氣等,這些都給你們的學習增加了無形的壓力。由於處於青春期的你們生理和心理發展不成熟,又缺乏溝通的對象,就把各個方麵而來的壓力積壓在自己心理,時間長了,心中便會產生在學校沒勁、學習讓人苦惱的想法。

2.考試的壓力。對於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學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你們隻有能過中考、高考才能有出路,這使得你們夜以繼日的加緊備戰。學習優異者擔心水平不能正常發揮,學習不良者自暴自棄,失去學習的追求與熱情。有些學生盡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但由於沒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在考試中屢次遭受失敗,因而也會產生厭學或者逃學。

3.突出的情緒問題。在整個兒童期到成人之間,是抑鬱症的第一個高峰。很多青少年都有消極、輕生的念頭。大家對個人的未來感到迷茫,對前途悲觀、絕望,還有著強烈的自卑心理。當心理矛盾達到極點,會因抑鬱而輕生,更別說厭學。

4.缺乏興趣。如果青少年上自己不喜歡的課,對這一科不感興趣時,就會有厭學的心理,或者是逃學。

5.網絡的誘惑。據調查,好多青少年厭學或者逃學都是因為網絡的誘惑,沉迷在虛幻的世界,一旦陷進去,便不可自拔。

矯正逃學心理,學會自我約束

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心理萌動時期,生理、心理上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並逐步趨向成熟。在這一時期,立足培養自己的自主性、約束力,是很重要的。因為在這一時期,大家道德的、認識的、情緒的、興趣的、自我的各個方麵的變化同時發生,麵對紛繁的環境,應學會全麵看待,克製住自己,把學習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

一位爸爸為了兒子逃學的事對心理醫生這樣說:“我兒子是一位高中生,由於他從小一直喜歡踢足球,我們也就順了他的意願讓他上了體育特長班。前兩個月,我剛好經過他們學校,便到學校看看他們特長班的上課情況,發現一下午的文化課教室裏竟隻有七八個學生在上課,老師兀自講課,完全不問其餘學生的去向。後來我又連續到學校去觀察了幾次,全是一樣的情形。問他的班主任老師,老師說:確有此現象存在。我就此找了校領導,要求解決問題,孩子不能就此給荒廢了。校方經過商討後,決定解散特長班,把學生分編到其他文科班。這個問題看似解決了,可新的問題又來了:原來班的學生們在一起自由散漫慣了,新班的紀律嚴了,他們不幹了!不敢明著幹,就隔三岔五地三五個邀到一起在外邊泡網吧,有時候甚至徹夜不歸!老師拿這種現象也沒有辦法。”

例子中,學生出現的逃學心理,學校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就更讓學生的逃學心理越來越嚴重。要矯正青少年的逃學心理,學會自我約束,大家注意幾個方麵:

1.青少年要學會抵製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作為青少年應充分認識學習的意義,麵對學習上的失敗要進行正確的歸因,全麵評價自我,恢複自尊與自信,揚長避短,重新設計,塑造自我,能適應環境,不被社會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

2.靠意誌來調節、支配注意。學習是有預定目的的活動,需要一定的意誌努力才能圓滿完成。比如,正在上課時,突然從窗外傳來一陣悠揚的琴聲,大家會情不自禁去傾聽這優美的樂曲,但意誌又會促使我們把注意集中到聽課上來。在學習過程中,周圍環境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對環境幹擾或誘惑缺少克製能力,就很難專心致誌。所謂培養自我約束能力,就是既要在安靜的環境裏學習和工作,也要在嘈雜的環境中學習和工作。因此,我們要磨練出能在鬧中求靜的本領。

3.嚴格、科學地督促自己。為了培養自我約束能力,要有一套自我督促的措施和方法。為了做到“今日事今日畢”,要明確規定當日學習任務,並把這些任務分解成容易處理的幾個部分,就像移山一樣,一塊一塊地搬,還應事先給自己規定完成的期限,督促自己不斷進步。

7.讓理智操縱行為——學會思考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都有著衝動的行為,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走入彎路。殊不知,衝動是魔鬼。因此,青少年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讓理智操縱行為,學會思考。

處在青春期的你們一定要理智多於感情,任何事情不要衝動,要三思而後行,理智為上,隻有這樣才能健康向上的成長。

缺乏理智,是件可怕的事情

理智就是一個人用以認識、理解、思考和決斷的能力,或辨別是非,利害關係以及控製自己行為的能力。在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哲學中,理智又被譯為努斯,努斯是永恒的無限的無形的獨立自為的知曉一切並支配一切。理智是遏製瘋狂的最有效的休止符。理智的偉大在於:敢於與人心深處潛伏的獸欲作殊死的抗爭。當理智獲勝時,生命就能保持崇高和尊嚴。當理智崩潰時,生命就變得那麼醜惡和卑鄙。理智是可以培養的。青少年要想擁有理智,就必須學會思考。否則,將會出現不堪的後果。

冬冬是某校高一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方麵表現都很好。後來因父母離異,致使其心理、性格扭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他同情母親的不幸,憎恨讓父親離家與其非法同居的“第三者”。長期的心理壓抑使他失去理智地將這名“第三者”刺死,最後,被判無期徒刑。

由於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冬冬失去了理智而走近犯罪。青少年應學會冷靜地思考,思考是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是大家了解事物、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必備條件。學會思考是體現智力的主導思想。它是一種力量的源泉,能激勵一個人勇往直前、堅持不懈、戰無不勝,而大家之所以缺乏理智,有下麵幾個原因:

1.長期怨恨的積壓。人是感情動物,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對於比自己強勢的人在指責、痛哭甚至欺負自己時,總想忍忍就過去了。然而,那些強勢的人總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得寸進尺。而弱勢的人忍耐程度也是有限度的,長期怨恨的積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這時,感情是大於理智的。尤其是處於動蕩不安的青春期,由於神經分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更弱,自尊心更強,一旦積壓已久的情緒爆發,造成的傷害更是讓人難以想象。

2.被說中痛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缺陷,但每個人又都有自尊,當別人無意間或者故意嘲笑自己的缺陷時,就會失去理智,任由情緒爆發,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青少年群體當中。

3.性格使然。人的性格也決定其理智的程度。一個脾氣暴躁,性格急躁的人更容易失去理智。可見培養青少年的性格尤為重要。

冷靜思考,理智對待

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隻知道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其中的涵義的話,那麼,就會因此迷惑而無所得;如果整天隻是空想而不去學習,就會因為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蘊涵著深刻的教育和指導意義。思考始終是鮮活的,它堅持以厚積為基石。馬克思曾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隻有在崎嶇的小路上不斷攀登、不畏勞苦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思考是獲得成功的階梯。那些不會思考的人是永遠也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和喜悅。

李強的作文常成為班級的範文。李強的父母均係老三屆知青,因文革的原因未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們將一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尤其是李強的媽媽,望子成龍心切,要求孩子每門功課都要達到95分以上,不給孩子一點休閑時間,李強對此十分反感。一次,晚飯後,李強打開電視看足球比賽,遭到媽媽嚴厲反對,雙方引發爭執,激怒之下,沉積在李強內心的怨氣一下子爆發出來,他失去理智地拿起茶幾上熨鬥,砸中母親的頭部,母親因失血過多死亡。

在例子中,李強由於家庭帶來的壓力,心理上發生了扭曲,在與母親的爭吵中失去了理智。這是社會的悲哀。青少年正處於花季般的美好時期,卻因缺乏理智迷失了自己。可見,青少年學會冷靜思考,讓理智操縱行為,在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了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青少年要客觀地評價自己,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不要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還要經常看到自己優點,積極接受自己的短處,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

2.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青少年在與人交往時要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3.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有時對自己的情緒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

4.培養應對能力。對於青少年來說,往往對生活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著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青少年要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嚐試。

5.培養自律能力。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為。所以青少年要培養自己的自律能力,不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