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行為心理的確立(1 / 3)

解答行為心理問題,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讓你的行為不再成問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所以對青少年的教育刻不容緩,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就要了解你們在青少年時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身體和生理機能都發生急劇的變化,成為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你們的行為有時讓大人們感覺不可思議,但是大人們又對你們的內心世界有多少了解呢?在這裏,解答大家的行為心理問題,幫助大家做回原來的自己。

1.性格畸形產生攻擊性行為

現在的青少年性格上出現嚴重的畸形現象,心理學上講這種性格畸形容易對他人產生攻擊性行為。而所謂的性格畸形主要指人在遇到了超過自身負荷的打擊,從而導致的心理缺陷。青少年中常見的異常性格有:無力型、不適應型、偏執型、分裂型、攻擊型、強迫性型。

剖析青少年性格畸形的原因

性格是表現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先天的秉賦和後天教育下形成並塑造起來的。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它們在性格中所產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先天給予的是性格的基礎,後天教育才是必要條件,兩者之間在相互影響和滲透下,才得以形成一個人的性格。

而青少年的性格可謂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由於你們正處在由不成熟向成熟過度的階段,造成你們的性格極不穩定。在心理學上,性格從萌芽時期到最終的成熟定型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需要經曆童年萌芽階段、青少年的成型階段、成年的自我調節修養階段,進而逐漸走向成熟。如果一個人的性格異常,那麼,將會影響著他的品德和發展,影響著他正常的人際關係,最終使將不能正常的適應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

一位媽媽給醫生發電子郵件時是這樣說的:醫生,我有一個16歲的女兒,名字叫雪兒。以前她什麼話都對我說,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可是今年我發現,雪兒變了。現在她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而且不願意多和我說話。當我問她關於學習和生活方麵的情況時,她要麼以最簡單的回答應付我,要麼就衝著我大叫大嚷,說我太煩人。我好擔心,女兒性格怎麼變化這麼大?我很煩心,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這個名叫雪兒的青少年正經曆一個性格轉變的時期,她的媽媽不要過於著急。因為有的青少年的性格發展提早或延遲,這都會給大家的心理帶來不良的現象,如大吵大鬧、實施暴力等。造成性格畸形的原因,通常有下麵幾個方麵:

1.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性格從萌芽時期到最終的成熟定型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有關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性格演變過程需要經曆童年萌芽階段、青少年的成型階段、成年的自我調節修養階段,進而逐漸走向成熟。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而這一時期所受的影響和教育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性格。

2.跟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有關。有的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程度較高,因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自製力和靈活性,進而你們的性格一般都比較穩定。有些文化程度一般的父母,使青少年們的求知欲望和思維能力都比較強,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你們的性格大多都是爭強好勝。在現實生活中,富有同情心、自信心並充滿熱情的良好性格的人無處不在,但是,小霸王、小公主,任性、傲慢、內向並且難以溝通的人也為數不少。

3.青春期心理。由於青少年時期性格的發展階段會提早或者延遲,因而,導致了你們這些不良現象產生。現在有很多青少年都缺少責任心,不管父母是否艱難,在生活上追求高消費,而且,還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為此,拒絕父母在精神上對你們的關愛。有這種心理的人,如果不加以治療,終會形成性格偏執。

因此,有這種心理的青少年要加強對自己性格的修養,避免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

培養良好的性格是關鍵

青少年的不良性格對個人生活、學習的影響是廣泛、深刻而持久的。人的性格不是生來就有,而是經過後天形成的,且會隨著年齡、職業、地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因此說性格可以矯正且具可塑性。

小剛出生不久以後,他的父母就下崗失業了。從他懂事起他就發現父母經常吵架或打架,有時小剛稍出一點差錯,父母就會打罵或惡語相向。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小剛,從小就養成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和粗暴的性格,如果他在家挨了打就跑到外麵去找別人打架出氣。他曾經還學過武術,有時父母打他的時候,他就和父母對著幹。

小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升入高中,但是,由於他的脾氣很暴躁,在與同學相處時,稍有不順心的就和別人打架鬥毆。他還經常在校園內“擺攤賣藝”,向全校師生們炫耀自己的“武藝”。在一次打架中小剛吃了虧,他粗暴的性子使他咽不下這口氣,他越想越覺得自己窩囊,於是,就用自己的雙手敲打教室的玻璃和門窗,最後,他的雙手被砸得血淋淋的……

以上例子中的小剛就是由於性格粗暴而造成不良的後果。不良的性格對於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有著巨大的影響。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它會隨著年齡、職業、地位和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青少年的性格是可以矯正且具有可塑性的。培養青少年完善的性格是勝過一個重大的發明與創新的。因此,青少年應該怎樣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呢?

1.正確的對待自己。有的青少年因為自己的身材和容貌等特點而對其性格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這種類型的青少年如果能正確的對待自身的先天因素,從不為自身的貌美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生理方麵有缺陷而自暴自棄,每天抱著積極向上的態度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從而就能培養出健全的性格。

2.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的道德品質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誠實、善良、富有愛心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則,也是青少年格健全的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征。而這種性格特點的形成,不隻是空洞的說教。善良和愛心是從自己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做起。如果你的愛心與經濟利益發生了衝突,你的善意遭到別人的誤解,你是無動於衷,還是暴躁如雷呢?所以,在矛盾衝突中,最終演化的是個人性格的一部分,在這種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你的所作所為才能反映出其品格。

3.培養自信心。通過實踐證明,性格內向、怕遭受困難的青少年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接受各種挑戰時,那麼,你們才有可能戰勝困難。但是,有的青少年在父母的“越俎代庖”下,慢慢地產生了依賴,逐漸地失去了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是平時生活的點滴積累所鑄就。

2.剖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是目前社會最關注的熱點,而搶劫又是當今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特點。2003年——2005年上半年,據公安部門調查搶劫案件的統計分析,其中,搶劫案件41件75人,青少年占搶劫案件的44%,涉案少年占全部人數的42%。然而,搶劫犯罪已占犯罪之首,而且涉案人數也逐漸上漲。

剖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個體生長發育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身體和生理機能都會發生急劇的變化,成為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而青春期同時也是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危險期,就像是一顆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有可能為周圍的人和自己帶來麻煩。然而,正處在半成熟時期的青少年們,還保留著看待問題的純真和片麵性,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一個判斷的標準。有時候觸犯了法律還竟然一無所知,當自己住進監獄時,竟然還帶著無故的語氣說:“我不知道這樣做是犯法的,我隻是覺得好玩。”

年僅14歲的夏東,原本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優秀學生。在一次聽同學說網吧很好玩,於是放學之後,就拿著自己的零用錢到網吧玩了一次。但是不料這一次即讓夏東玩上了癮,之後一直沉迷於玩網吧和遊戲機,但父母不給錢。於是,他想到了向同學下手。一天,他無聊地走在操場上正為弄不到錢上網而發愁,這時看見同學賈某拿著許多零食走了過來。夏東就走上前要賈某給他錢,並威脅賈某說,你要是不給我就叫某某來打你。賈某很害怕,將自己身上買零食剩下的4元錢給了夏東某。以後夏東陸續向賈某要了4次,共計100餘元。接著,夏東看賈某好欺負,就逼賈某帶他到其父親那騙了40元。最後一次,夏東逼賈某拿60元,賈某不給,夏東便將賈某帶到一偏僻地方,把他打傷,並要求賈某在第二天把錢交到自己手中。在這種情況下,賈某才將這件事告訴其父親,賈某父親馬上到公安機關報案,並配合公安人員將被告人夏東抓獲歸案。夏東在接受審判時說道:“我以為隻是敲詐點同學的錢好玩,不知道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夏東後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

聽到這個青少年的話讓人啼笑不得,這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隨著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很多心理專家開始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進行解析,主要從下麵幾個方麵:

1.對法律的認識比較淡薄。青少年的自我約束能力往往比較差,想法也非常簡單,遇事也不考慮後果,很少考慮到其行為的法律後果。據調查發現,有些青少年因為迷戀上網吧而荒廢學業,又因害怕父母和老師的管教而棄學出走。還有的青少年模仿網絡遊戲中的暴力現象,最終,把自己推向犯罪的道路。

2.心理戲謔性的因素。青少年天真好動,好奇心、求知欲強。如果能將這一特點正確地引導,便會成為學習上的有力條件。但有些青少年卻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強,用惡作劇的方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你們卻還一無所知。這種惡作劇一般是你們把自己一時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遭遇的基礎上,或以毀壞公物為樂趣。例如,別人走路時他突然伸出一隻腳將別人絆倒;有些同學喜歡打架,將別的同學打傷;有些同學以大欺小,沒有錢買東西吃、沒有錢進遊戲室就強行向弱小同學索要等等行為,都反映了違法犯罪青少年戲謔的行為特征。

針對犯罪心理施對策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針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心理學家曾出了幾個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如下麵的一個例子,就可以針對這類青少年“對症下藥”。

張軍是某學校初三的學生,學習不好,愛玩、愛鬧,還和一群校外的社會青年混在一起。一天中午,他買了一瓶可口可樂,剛喝了一口,就放入了一些校外朋友給他的粉末狀的東西,而後放入附近小學某教室的一張課桌抽屜裏。第二天,坐該課桌的小學生喝了這有毒的飲料後,很快就死了。這起案件偵破後,張軍後悔不已,他說自已沒有想害死人,以為小學生吃了隻會拉肚子,但是嚴重的後果已經造成,張軍的後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懲罰。根據《刑法》的規定,投毒致人重傷、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最後張軍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例子中張軍不但法律意識薄弱,主要是受心理戲謔性的幹擾。針對這一心理問題,可以從下麵著手做起:

1.加強青少年的法製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建立健全針對青少年的立法製度,加大宣傳力度,強化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對青少年的保護不僅僅隻是流於形式。學校教育時期是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因此,學校不應隻重視應試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學校教育工作者也應全麵的盡到自己的責任。學校教育要把開辦法製、道德教育看成是形勢需要,把教育青少年的法律意識當作是一門升學功課一樣重視,而不能重智力而忽視德育,把法製教育當作一種形式,消極應付。

2.未成年人應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規範。習慣是可怕的東西,一旦養成要想改變是很難的,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因此,未成年人應該時刻培養自己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範,尊重社會公德的習慣,從而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製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3.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自尊、自律、自強是做人之本,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範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於事的。

4.用知識武裝自己。青少年隻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此外青少年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於受犯罪分子的隨意侵害。

3.幫助自己走出迷信的圈子

現在普遍認為迷信是由於人們沒有判別能力,對事物本質分辨不清,而對某些異象產生的非科學心理,進而由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懷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對某種事物或現象媚惑而醉心,進而沉醉於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思想往往隨意放任,盲目地將“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說法付諸於積極不屑的行動。

在迷信思想當中,有一個觀點是一直為人們所爭論的: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很多人都自稱見過鬼,甚至於將其描述的活靈活現。但是,科學證明,世上沒有“鬼”,要相信科學,解除迷信。迷信同樣可以腐蝕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意誌,扼殺人的理想,甚至左右人的行為,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消極的人生觀,可謂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