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立正確的交往心態
對於有社交恐怖問題的中學生,首先應幫助他正確認識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常見心態。處於青春期開始想要引起異性的注意,但卻又對此產生著一定的恐懼與羞怯感,這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越來越成熟了,這種羞怯感也就會漸漸消失了,與異性交往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與生人和異性說話不敢抬頭,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是在此程度上惡化下去,就會走了社交恐懼症的範圍。所以要樹立起良好的心態,對於異性交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要注意與生人的互動性,打破害羞的顧慮。
二、樹立自信心
社交恐懼是自卑心理的一種行為表現。很多社交緊張者就是因為不悅納自己、對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變首先就得在心裏接受和悅納自己,樹立起對自我的信心。學會客觀地看自己。不否定自己,自己欣賞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信條,揚長避短,勤奮努力。同時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過於追求完美,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別人的承認,從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現況,不要去管別人怎麼看,你越害怕出錯,就越會感到手足無措。
三、改善自己的性格
一般害怕交往的青少年大多都是比較內向的,這種類型的青少年要注意鍛煉自己的性格。多參加一些有益的公眾活動,要積極主動地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慢慢地你就會改掉羞怯、恐懼的不良心理,進而使自己成為一個開朗、樂觀、豁達的人。
四、學會與別人交流,進行情景練習
青少年要把握好時度,在合適的場合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快樂時與朋友一起分享,不愉快或有困難時向朋友訴說。時間久了你就會體會到友誼的價值。
要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不妨給自己定一個計劃,先和熟悉的人交談,然後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和陌生人交談。要多參加集體生活,培養在公眾場合表達意見的勇氣。如果實在難以做到這一點,可以在家裏,每天拿10分鍾左右的時間,站到鏡子前麵,看著鏡中自己的眼睛,對自己大聲說道:“我相信自己可以輕鬆與人交往”、“我不怕任何人,我要表達自己、改變自己!”如此反複多遍,要細細地體驗自己內心所發生的變化,感覺一下自己是否相信這句話。
五、勇敢地去麵對
要克服社交恐懼症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勇敢的麵對他。就像一位心理學專家指出的那樣:“我們害怕的其實並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自己!”關鍵就是看你能不能戰勝自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勇敢地去麵對!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體和環境中的,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存,我們必須要與人交往。而社交恐懼症往往使你表現出逃避的心理,其實,逃避並不能消除緊張,相反,它會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責備自己,以致下一次會更加緊張。所以當你想要逃避正常的社交行為時,要在心裏多想一想,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去解決,要認識到逃避無濟於事,而要振作精神,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則盡力忘掉它。
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社交技巧。有社交恐懼心理的青少年,要與善於交往的人接觸,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些有關社交的知識和技巧,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社交是每個人生存的本能需要,所以當你存在社交方麵的障礙時,不要逃避,要勇敢的麵對,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社交障礙的困擾。
3.多疑有礙快樂交往
你的困惑:有同學主動接近你,想與你交朋友,你卻冷漠視之。其實不是你不想交他這個朋友,是因為你懷疑他的真誠;如果看見兩個同學在竊竊私語,就以為在說自己的壞話;別人無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為別人不懷好意,別有用心……你是否也在受這種情況的侵擾,該怎麼處理呢?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從前有個做官的人叫樂廣,他經常和一個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但是有段時間那個朋友一直再沒有來過,樂廣十分惦念,就登門拜望,這才隻知道原來朋友生了重病,就問他的病是怎麼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說。經過再三追問,朋友才說:“上次在您家喝酒,我看到酒杯裏有一條蛇再遊動,當時惡心極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勸飲,出於禮貌,就閉著眼睛喝了下去。回到家裏,我越來越疑心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
樂廣很是奇怪,酒杯裏怎麼會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廳裏踱來踱去,突然,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朋友所在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樂廣馬上把朋友接到家中,讓他坐在上次的位置上,給了斟了滿滿一杯酒,問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麼東西?”那個朋友低頭一看,立刻驚叫起來:“蛇!蛇!又是一條青皮紅花的小蛇!”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壁上的弓為他解釋了原委,朋友弄清原委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這就是“杯弓蛇影”的故事,後人常用來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人,這往往和遇事者多疑的性格有關。
透視心靈深處
多疑是指神經過敏、心中產生疑神疑鬼的消極心態。它是在主觀意識上產生的一種不信任的心理。多疑的人喜歡把對事物的認識固定在一個框架中,然後把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聯結起來,並用客觀原因來證實自己的推斷。最後把自己推入迷惑的世界裏,不能自拔。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疑是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多疑心理形成之後,一般是比較頑固、任性的,它是導致偏執性格障礙的主謀,所以,青少年需要警惕,不要讓自己染上這種心理疾病。
多疑心理可以是自我懷疑,也可以是懷疑周圍的人,這種不良的心理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具有多疑心態的青少年往往會固執己見,他們通過自身的“想象”把生活中無關緊要事情湊合在一起,把別人無意間的言行舉止,誤認為是對自己懷有敵意或迫害的心理,在沒有足夠的證據時就懷疑別人欺騙自己,甚至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理解為陰謀詭計。於是,導致在人際交往中自築鴻溝,最終反目成仇。
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疑心重重的人。比如,對他說一句問候的話,他也再三品味“言下之意”;你無意中的一個玩笑,他就會認為你是笑裏藏刀、不懷好意;看見兩個人小聲說話,他就猜想是在議論自己的缺點等,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常常令疑心較重的人左思右想。那種高度的警覺性和衝動的性格,令人不得不敬而遠之。
單純的多疑在成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之前,則通常在誤會別人的情況下發生的。比如有些青少年自認為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因此,他總認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處處算計自己。如果別人在和其他人說話時對他投來了不經意的目光時,他就認為別人在說有關自己的壞話;或者有人給他開善意的玩笑,就懷疑別人對自己有成見等等。具有多疑心態的青少年常常“疑心生暗鬼”,常用主觀的想象來代替客觀的事實,產生一種忿恨的報複心理。
有多疑心的青少年一般是在孩提時受到過嚴厲虐待或遭受不幸,主要就是缺乏感情交流,逐漸形成對任何人都不信任。這種類型的青少年往往自恃清高、心胸狹窄、神經過敏,遇到任何事時總喜歡往壞處想,總覺得任何人都在和自己作對,從而產生攻擊性的言行,導致在家不能與親人和睦相處,在外不能與同伴打成一片,搞得人際關係硬硬的。
多疑和猜疑是不相同的。由於多疑而不相信別人,在猜疑中局限了交往範圍,因此,就會失去青少年本應享受的歡樂,同時,損傷和別人之間的感情。多疑,像一條無形中的鎖鏈,束縛著我們的手和腳,並促使青少年們遠離朋友及親人,從而走向生命的極端。
猜疑心理隻是一般的懷疑,然而這種懷疑有可能純粹是神經過敏所導致的,也可能是符合客觀事實的。青少年要想讓情緒的表達合乎常情理,即要保持喜怒有常也要保持喜怒有度,最好不要隨心所欲。特別是在情緒不好時,更不要隨意遷怒於他人或義氣用事,否則,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一般正常的情況下,猜疑心理是人皆有之的,這不屬於心理問題。然而,多疑則是猜疑的極端表現,絕大多數有多疑心理的青少年都是無端生疑,這樣不僅在心理上產生更多的猜疑,而且純粹是心理失衡的極端表現。所以,青少年這遠離這種不良的心理誤區,快樂、自信地麵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你們的友誼搭出平穩的橋梁。
青少年產生多疑的原因:
1.在過去的生活中經受過挫折。有些青少年曾經可能受過別人的欺騙或遭受過挫折,由於經不起沉重的打擊,從而不相信任何人,對朋友也失去了應有的信任。
2.片麵的認識。有些青少年由於性格內向,不善於交往,缺乏主觀意識。由於自卑心理的原因常常認為別人對自己不滿,懷疑別人背後議論自己等等。
3.與世隔絕。整天待在家裏,很少和外人接觸,對外麵的世界感覺很陌生。因此導致害怕與別人交往,從而產生更多的不信任和戒備心理,這也是產生多疑心理的原因之一。
解開心結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願意與一個多疑的人交往,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有一個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是消除多疑心理,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
1.認識多疑的危害,加強自身修養。青少年要全麵認識多疑的危害及不良後果,然後果斷地克服多疑心理,用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與別人交往,你就會得到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友誼。
2.用信任贏得真正的友誼。青少年要用信任的態度趕走多疑的心理,慢慢地就會走出心胸狹隘的心理。然後用真誠的心與同學交往,拋掉偏見和不信任的態度,最終你會贏得真正的友誼。
3.青少年要樹立自信心。首先青少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這樣,你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多疑的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4.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多疑的青少年常常是因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青少年不要過於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不足之處,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優缺共進。
總之,青少年消除多疑心理就需要理智地思考問題、積極的自我暗示。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用自信友善的態度與人交往,這樣不僅有利於獲得別人的尊敬,還會贏得別人的友誼,從而培養成開朗、豁達的性格。
4.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
你的困惑:青少年往往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不能聽到任何對自己的質疑與否定的聲音,即便是自己的喜好的事物,也決不允許被質疑被指責。其實,這是一種十分有害的狹隘心理,必須要克服。
我來為你疏導:
心靈故事之
有一次,愛德華·史丹頓稱林肯是“一個笨蛋”。因為林肯為了討好某個自私的政客,就簽署一道命令轉移某些兵團。史丹頓不僅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罵林肯簽發這種命令是笨蛋的行為。有人忙不迭地去報告總統,而林肯卻平靜地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該死的傻瓜,那麼我一定是,因為史丹頓一向是對的。我得過去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究竟錯在哪裏。”林肯果然去見史丹頓,他知道自己簽發了錯誤的命令,於是收回了成命。從此事可以看出林肯是一個服善之人,隻要是誠意的批評,是以知識為根據而有建設性的批評,林肯都非常歡迎。可見,隻要批評是出於善意的,而且言之有物,它的作用比讚美還要大。
透視心靈深處
好聽讚譽之言,好聞順耳之話,這是人之常情。和許多成年人一樣,青少年往往也喜歡聽表揚而反感批評。而法國家長和教師普遍認為,那些在孩提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青少年,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敬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等消極態度,而且會逐漸因為沒有批評而變得自負。人不能沒有自負。尤其對青少年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使他們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負又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因此,西方有句諺語:恭維是蓋著鮮花的深淵,批評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聽慣了諛辭的人常常狂妄自大,隻有虛心接受批評的人,才能改正缺點,提升自己。所以,青少年必須要養成善於聽取別人批評的品質。
比爾·蓋茨認為,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虛心接受批評,尤其是成長中的年輕人。但是在現實當中,能做到這一點的青少年又有幾人呢?他們在接受別人批評的時候,一般都會在臉上表現出一些不自在的表情,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抵觸和不服,哪怕是別人批評的對,也要在批評者的言談話語裏找出那麼一丁點不恰當的語言,為自己狡辯幾句的。這是青少年朋友們在麵對批評時的主流態度。
解開心結
那麼,怎樣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呢?
大多數青少年都希望別人重視他們,隻要做了什麼事,就希望獲得別人稱讚。如果別人說他們的錯處,便覺得受了委屈,或怒氣衝天。於是,朋友們便往往不敢講你的弱點說出來,他們或者是稱讚,或者是默默無語。但是有時候他們提出的批評並不是針對個人本身,而是對其做事或是對人態度的不滿,他們的批評是對我們做事的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聰明人會微笑著接受,因為那可讓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以便能逐步彌補和改掉它們,去完善自己;而愚蠢的人則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對提出者心懷怨恨。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如果你真的明白良藥苦口這個道理,敢於坦然去接受藥的苦味兒。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批評了。其實,凡是有頭腦的人總是時時警惕自個兒不是完全的人,他曉得他自己確有許多缺點。批評是揭發這種缺點的一種好方法,是應當受到歡迎的。批評是一種恩惠,是在教導自己認清看不到的那一麵。正如富蘭克林所說:“批評者是我們的益友,因為他點出我們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