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 直麵現實:一位三分論者的社會關懷(3)(2 / 3)

遺傳的或者說是承繼的關係

所謂遺傳的關係是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似的現象。文化的承繼現象通常來說有三個方麵。這些方麵的遺傳力是遞減的或者說是逐漸減弱的。

第一,生物學遺傳意義上的文化。這是有關於“種”的文化。中國人,黃色人種,先天擁有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而不同於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和棕色人種。這是大自然造化的結果。是生物進化的結晶。是“種”的特殊性決定的,是不容改變的。應該說,決定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即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組成上種間是會有細微的差異的,這種差異性在生理生化方麵已經見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其是不是對於文化的建設有影響,卻還沒有見到這方麵的任何報道。因此,從遺傳學意義的文化基因的遺傳性上觀察,主張“全盤西化”的思想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社會生活習俗意義上的文化。習俗文化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和整個的人生。習俗與習慣有相同之處,但不同點是主要的。習俗是物種係統為適應環境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之中形成的生活模式或集體生活方式認同,而習慣通常是個體的行為選擇。相比之下,習俗更傾向於物種係統的意義。習俗是因地而異的,就是在中國的不同地區,亦有自己的不同的生活習俗。如中國的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節氣文化,天幹地支、四時八節;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旗袍馬甲,服飾文化;南方為喬,北方為灌的生態文化。

第三,語言文字意義上的文化。語言文字是在生產生活社會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中國、印度、希臘—羅馬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是語言文字的三大發祥地。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擔負著傳承政治、哲學、宗教、曆史、文學、法律、禮儀、民族和社會製度、思想道德、生產方式、上層建築、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等方麵知識的任務。孔子評價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敬重和仰慕之情。中國文化當然有自己文化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和感情色彩。有機化學有一個原理叫做“相似者相溶”。說的是有機物比較容易溶解在有機溶劑中,而無機物則比較容易溶解在無機溶液裏。一樣的道理,中國人,不論你身在何方,都比較容易地接受和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

變異的或者說是發展的關係

所謂變異的關係是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異的現象。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必然要變異,這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遺傳和變異是一對矛盾。變異是相對於遺傳而言的。遺傳和變異同時產生並且統一於一個生命體中。正如現代人與古代人有很大的區別一樣的。現代文化與古代文化亦有很大的區別。變異有連續的變異和不連續的變異兩類三種:

第一,連續的變異沒有質的變化。這種連續的變異是一定數量範圍內的保持質量特性的變異。變異的方式是緩慢的溫和的漸進的。

第二,連續的變異有質的變化。在一定條件下,當連續的變異數量達到一定的積累程度時可以轉變為質的變異。

第三,不連續的變異。這種變異是激烈的暴風驟雨般的突破式的不連續性的變異。

三種變異的形式,都存在於傳統文化的變化之中。譬如,我們從文言文的消亡之中可以了解這一點。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麵語。在先秦時期,書麵語與當時的口語基本一致,《論語》、《孟子》中記錄的對話,大體上就是當時的口語。後來口語發生了變化,而書麵語還停頓在文言文的狀態,逐漸地造成了書麵語與口語的嚴重脫節。“五四”運動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是一次改革書麵語,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使書麵語與口語一致化的文化革命運動。又如,社會形態的變遷必然帶來社會製度變革,這種變革常常是傷筋動骨的,伴隨著傳統文化的變革。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都會有著對舊文化的衝擊和變革或者進行一定的改良。這也是曆史性與邏輯性的統一。

進化的或者說是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關係

所謂進化的關係或者說適應的關係是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比較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遺傳和變異產生了,進化也是必然要出現的事情。變異通常是多種類型的不定向的隨機發生的。可能是進化的,也可能是退化的;可能是革命的,也可能是反動的;進化的變異常常是社會選擇的結果。大凡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代表現代社會前進方向的東西是有生命力。

文化千古事。要改造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幾代幾十代人的有意識的艱辛努力,是不可能取得一丁點兒的成效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途徑和方法是一切政治家、哲學家和人文科學家所致力追求的,也有過許多成功和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成果,這方麵,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成功的典範,他們的成功之處在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適應中國實際需要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建設現代文化要在“適應”與“結合”上做文章下功夫。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中國傳統文化是有著強烈的革命化的特點和傾向的,是人類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樸素辯證法思想,效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行政之道,中庸忘我、天人合一的處世方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兼容思想等等,無一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和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原則。這種民族性代表了地域性同時也包含了人類性和世界性。

對待傳統的態度,我們應該象對待老祖宗的態度一樣。首先是尊重。不要苛求,不要責備;然後是區別和選擇。中國傳統文化和一切進步的文化一樣,用現時的角度來觀察,中國文化既有可供選擇的精華,也有需要淘汰的糟粕。要慧眼識珠璣,從中提取有用的素材;最後才是發揚和創造。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傳統”的取舍,應該是以現代的科學成果詮注賦予現代的活力為宜。而這種詮解注釋的標準,通常隻有一個,這就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適應是最高形式的進化。創新,不管是理論創新、製度創新、機製創新、思想創新,還是行為的創新,所有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適應,為了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條件,適應已經出現的新情況,分析產生的新問題,迎接新的挑戰,解決新的矛盾。為了適應,就需要理論的完善。任何理論都需要完善,而這種完善是動態的,也是永遠的。與時俱進,理論要永遠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關於“破”與“立”的關係。過去我們有的同誌太熱衷於“破”了。以為“破”字當頭,“立”也在其中了。殊不知,“破”與“立”的關係是多樣的、複雜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就是單純的“破”與“立”的關係也有好幾種情形,有的是又“破”又“立”,例如曆史上的每一次社會變革和改製都伴隨著又“破”又“立”的現象;有的是不“破”不“立”的現象,例如“兩個凡是”的思想僵化;還有的是隻“破”不“立”的現象,例如“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和一些人提出來的“全盤西化”的思想;還有的是不“破”隻“立”的現象,例如現代科學與迷信並重的現象是現時東南亞文化的一道景觀。在實際生活中,對待不同情形,我們應該有著不同的科學的態度,絕不可千篇一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事求是。該破的堅決破,不該破的堅決不破。該立的堅決立,不該立的堅決不立。再不能象“文化大革命”那樣,“造反有理”,該破的破了,不該破的也破了,天下大亂。

關於中外文化、中西文化與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思考

現代,是現代人的現代。現代,包含著現代人類、現代社會和現代世界,也包含著現代文化。中國文化放在一個大的環境背景中來觀察,放在世界的範圍中來思索,放在人類文化的平台上來探討,我們會發現,中國文化是被處在外文化的包圍之中的。中國文化相對於世界文化的全局隻是一個局部。現今,完全封閉的文化是不存在了,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今世界,經濟、信息全球化,象英皇室血統那樣“純潔”的“種”的文化,現時恐怕是難以尋求得到了!兩種文化、多種文化之間形成了滲透、交流、融合的各種各樣狀態,既有互相混合的現象,也有互相結合現象,大量的情形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的已經不可能截然的分割開了。兩種文化的結合,甲文化從乙文化中獲得活力,乙文化從甲文化中獲得營養,兩種文化都得到了新的滋潤和養料,形成了新的生長點,得到了新的進步。新的既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同時擁有了異種文化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共同點。有同有異。這種結合和交互作用常常是發生在很多種文化之間的。文化之間的作用如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作用一樣的,是必然要發生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任何主觀的阻擋都是徒勞的。而且這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會持續下去的。正如周恩來總理1958年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曾經指出的:“至於漢字的前途,它是不是千秋萬代永遠不變呢?還是要變呢?它是向著漢字自己的形體變化呢?還是被拚音文字代替呢?它是為拉丁字母式的拚音文字代替,還是為另一種形式的拚音文字所代替呢?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作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拿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

世界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在世界文化的範圍內,中國文化隻是其中的一部分,盡管這一部分是十分的輝煌和燦爛,但仍然隻是一部分。是不同於西方文化外部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是應該有一席之地的。相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外部文化是可以涵蓋西方文化的。之所以把西方文化突出地點明出來,是因為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較,差異顯得更加鮮明一些。而在世界文化中有一些文化如在亞洲孕育產生的東亞文化、東南亞文化和南亞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比較的接近的或者說差異相比較西方文化來說要少得多。

那麼,中國文化要怎樣地麵對西方文化等外部文化呢?中國文化是不是在西方文化等外部文化的碰撞、衝擊下會一敗塗地或者說是被西方文化等外部文化所消滅所吞噬呢?抑或是在西方文化等外部文化的麵前夜郎自大,自以為西方文化外部文化不屑一顧呢?兩者都是片麵的都是應該否定的。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或者外部文化都是並存的,誰也不可能吃掉誰。不可否認,文藝複興以後,西歐逐漸走在世界曆史的前列,許多事件和成果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在上古、中世紀時期,東方,特別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奪目而曾經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西文化有一個相互融會相互貫通直至融化的問題。對於異種異類異國異地異族文化,對於任何外部文化的現象,我們應持的態度是:敬重其產生,仰慕其存在,關切其進步,攝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促進其發展。文化之間的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包括這樣幾個環節:

其一是廣泛的接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民族的文化要走向世界,外部的文化要走進中國。首先必須大膽開放。敞開國門和胸懷,廣交天下朋友。這種開放應當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全麵的開放。不僅“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而且是涉及社會各個方麵包括經濟、政治、科技和工農商學兵、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的開放。要創造機會和條件,不斷地加大開放力度,促進開放程度,提高開放質量、水平和效益。

其二是深入的交流。一方麵,我們要毫不保留地全世界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傳統和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一方麵,我們要懷抱敬重的心情坦誠地了解別的國家和人民創造的光輝曆史文化,要對世界的一切文化現象作出全麵的深入的了解,並且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從整體上作出客觀的正確的把握。

其三是全麵的比較。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在全麵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我們要對中外的多種文化作出一比一的、一比多的全麵的比較。所謂“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通過比較從中找出優勢和特色來,找出不足與缺陷來。

其四是理性的批判。馬克思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主義認為,批判是實現異種文化之間相互結合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先我們要區分“什麼是資產階級思想中需要堅決批判和防止蔓延的東西,什麼是經濟生活中需要堅決克服和抑製的資本主義傾向”以便正確地進行批判和鬥爭。在改革開放中我們要堅決抵製、反對和批判一切剝削階級的腐朽落後的文化,“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

其五是選擇的吸收。學習、引進外來文化,必須進行具體分析。在這方麵,鄧小平以他特有的無產階級領袖的膽識和氣魄,扭轉了人們長期以來對資本主義的錯誤認識,指出,“資本主義已經幾百年曆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這就改變了過去長時間內人們在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往往隻看到或更多地看到的是社會主義同它對立的一麵,而很少看到社會主義同它還有學習、借鑒、合作和利用的一麵的認識上的片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