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別比,即男性(或公的)與女性(或母的)的比例,是嚴格遵循一比一規律的,也就是雌、雄性別個體的數目大致相當。這是由生物遺傳物質(DNA)及其遺傳方式決定的。例如,人類的遺傳物質有46條23對染色體構成,其中22對男女一樣的常染色體,還有一對男女相異的性染色體,男的為XY,女的為XX,在形成性配子時,男的產生兩種精子,一種含有X染色體,一種含有Y染色體。女的隻產生一種卵子,含有X染色體。當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時,產生的後代的染色體組成為XX,即為雌性後代,女孩。若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得到XY後代,即為雄性後代,男嬰。因為受精是隨機事件,所以後代性比為一。倘若人類不遵循性比規律,采取人工的方法,控製性別,勢必造成性比列失調,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猶如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一樣。倘若窮凶極惡地掠奪自然資源、捕殺野生動物,人們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濫砍亂伐植被森林,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接踵而來的是災年荒月,許多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一些動物無巢可歸、無物可食而凍死、餓死,物種瀕臨滅絕,自然災難連綿不斷,到頭來動搖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基礎。
人類社會又何嚐不是這樣的呢?幾千年有記載的文明史,簡要了,無非是一部平衡、動蕩,又平衡、又動蕩,周而複始、輪回循環的曆史。統治階級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代表,往往經曆了由幼小到成熟到消亡的過程。就如同有機體一樣,衰老和死亡總是不可抗拒的。惟幼小代表未來以至永恒。
平衡狀態的基本特性
在上麵,我們討論了平衡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及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處於平衡狀態時,生命旺盛、生機勃發,心理正常、情緒良好,社會祥和、欣欣向榮;與之相對立的是非平衡的混亂狀態,生命危機、氣息奄奄,心理扭曲、鬱憂狂躁,社會變異、烽火四起、民不聊生;伴隨著平衡、非平衡兩相變化的是光、電、力、熱,是激烈的矛盾和鬥爭,是係統內部的質的變化和外部的力的輸入。但是,亦不難發現,平衡是有著自身的內在規律的。任何一種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平衡狀態,從物體組成、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物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分析,都具有共同的最基本的特性:
一是組分性。任何一種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平衡狀態的存在,都是由一定種類的物質構成的。特定的物質質量和數量構成特定的物質平衡係統。譬如,水是由無數水分子構成的。一個水分子又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經化合形成一定空間結構構成的。樹上的蘋果沒有落地,是因為樹對蘋果的拉力大於地球對蘋果的引力造成的。如果蘋果樹對蘋果的拉力或者地球對樹上蘋果的引力這一狀態不存在,蘋果掛在蘋果樹上這一狀態也就不存在。
二是結構性。事物構成是合符一定的規律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多維結構。譬如,在物質的構成中,一些物質雖然組成的元素相同,但是由於構建的空間結構有稍微的差異而分別為兩種不同的物質。化學裏所指的同分異構現象正是這種情況。化學分子式相同(或組成相同)而結構不同,叫同分異構體。如含有五個碳原子的烷烴有三個,即戊烷、戊異烷、新戊烷。組成烷烴的碳原子數目增多,異構體的數目也隨之增多。力等多數物理量是矢量,具有方向性。
三是整體性。維係某一平衡狀態的物質組成,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組合形成的,並表現出整體的作用,表現出整體的功能。汽車跑、飛機飛的運動狀態都是由於牽引力克服摩擦阻力之後而顯示出來的整體(功效)行為。所以說平衡狀態可以存在於靜止狀態亦可以存在於運動狀態。最鮮明的例子有化學緩衝液的緩衝原理和化學反應的動態平衡學說,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一個灌滿水的水池,等口徑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啟開,水池裏的水總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而水池裏此時的水已非彼時的水也。這種平衡是整體的平衡、變化的平衡、動態的平衡。
四是構建的有序性。甲是乙的基礎和先決條件,乙是甲的繼續和發展。上下左右,輕重緩急,子醜寅卯,凡是都有個相對固定的次序,構成事物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缺乏的。如達爾文在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時所例舉的關於三葉草、土蜂、田鼠和貓的食物(鏈)的關係。這個鏈的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體的平衡。
五是與外界環境的協同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自然對於生物的選擇是無情的,標準是一定的。凡是適應環境的就保留下來,就發展和進化。凡是不適應環境的就被淘汰掉,就消亡滅絕。因此,衡量進化與否的標誌是相對於適應環境與否確定的,別無選擇。凡是與環境形成協調和諧關係的物種就是進化了的物種。英吉利海峽有一個小島,島上有一種昆蟲,全部是殘翅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說這是這種昆蟲適應環境的結果。那些翅膀健全身體強壯的個體,都企圖飛越大海,但無一例外地被海風海浪所吞噬。留下來的一些殘翅的變異後代變成適應環境的品種而被保存下來。植物界傳粉有自花傳粉與異花傳粉。以異花傳粉的植物居多。異花傳粉的植物的花粉傳播主要依靠昆蟲和風力。依靠昆蟲傳粉的植物叫蟲媒植物,依靠風力傳粉的植物叫風媒植物。這兩類植物的花具有不同的特征。蟲媒花都有鮮豔的花冠,或者芳香的氣味、甜美的花粉和花蜜等。具有發達感覺器官的昆蟲能辨別花色、花香,前來覓食花粉、花蜜,同時進行傳粉。風媒花都比較小,沒有花被,或者有花被而顏色不鮮豔,沒有香味和花蜜,花粉多而輕,容易被風吹走,到處散布,花柱頭大都有分叉帶有粘液,容易接受花粉。
建立理想的平衡狀態的思考
怎樣建立一種理想的平衡狀態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但是根據事物係統平衡的特征,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應該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係統整體性原則
現代係統論認為,係統就是由處於一定環境中的若幹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區別、相互作用的要素有機地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
係統的整體性特征包括:
(1)係統的層次性和有序性。係統是分層次的,一個係統相對其要素而言是整體,而相對於較高層次來說又是要素。係統的要素和層次是有序地構成的,表現出規律性聯係。
(2)集合性和整體性。係統由若幹要素或部分集合而構成整體。係統整體功能大於各要素或部分功能之和,甚至還會出現一些要素或部分沒有的新功能。
(3)係統的相關性。係統內的各要素或部分間的聯係既表現為相互依存,又表現為相互作用與製約。係統整體不能脫離要素或部分而存在,要素或部分也不能獨立於係統整體之外。
係統的功效取決於係統的性能、結構、聯係、流通構成的相互作用。它們的關係是:功效是係統性能的表現,即係統的性能決定功效;係統的結構又決定係統的性能;係統的結構是由聯係產生的;聯係又由係統的三個基本元素(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構成。所以可以說,現代係統整體性原理,就是研究和把握係統中的種種關係,從而保證係統的正常有效的活動。
係統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及時消除係統結構的殘缺現象,保證係統的完整性,包括結構的和功能的完整性。因此,要建立係統的檢修製度。注意及時調換零件,排除故障,保證係統每個部件的正常運轉。目前,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這種體係的最重要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市場經濟的,也就是遵循以價值規律為基礎、以市場競爭為特征的市場經濟;一個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也就是說這種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是由社會主義憲法製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式。因此,這種市場經濟必然要注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製度文明幾個方麵。市場經濟的目標設置應當包涵有經濟指標評價、倫理道德評價和社會製度評價的內容。三者並重,失之偏頗。其次,要充分發揮每個組分每個環節的作用,形成整體最優結構組合。要善於發現、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新思想、新人才,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高係統的整體水平。
係統動態平衡原則
係統中各要素的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維持了係統整體的動態平衡,使係統結構和功能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其中的某個要素一旦受到破壞,就會打亂係統的動態平衡。因此,要控製係統平衡狀態,達到最優效果,就必須注意:
係統中的各部分間物質、能量、信息和人員的合理的相對平衡的流通是確保係統最佳運行的根本點。
在保持綜合平衡和結構合理的前提下,各子係統的功能越完全,整體運行速度越快,對整體係統功能的發揮就越有利。
係統的經濟效益應體現為社會的綜合效益。如果本係統的經濟效益影響了別的係統的經濟效益,就不能說是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應該保持社會經濟效益的平衡。
係統反饋調節原則
反饋調節是結果(產物)對(生產)過程的調節。物理學意義的反饋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輸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信號的效應。增強輸入信號的效應叫正反饋;減弱輸入信號的效應叫負反饋。反饋調節是維持係統平衡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對執行的前一個決策引起的客觀變化及時作出應有的反應,並提出相應的新決策建議。麵對著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及時地準確地反饋信息以調控係統的平衡。
關於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思考①(①周德義.關於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思考:求索,2002(4))
現代中國文化應該是由三個部分整合構成的: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特別是對儒家學說的批判、繼承和發展;二是概括和總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三是汲取世界文化寶庫中一切優秀的文化和文化中的優秀分子,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與思想方法。具體來說,要以我為主、以我為體,以為我所需、為我所要、為我所用,海納百川的精神和氣概,正確地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中外與中西文化,主導文化與諸子百家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構建強健的現代中國文化。
關於傳統文化、現代文化與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思考
現代中國文化,是相對於傳統中國文化而言的,傳統是現代的傳統。現代則是相對於傳統的現代。傳統是邁向現代化的起點。傳統是激勵後來者的旗幟。一方麵既然是傳統就必然要現代化,否則就不能得到發展,就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就會被曆史所淘汰;另一方麵,既然是現代的就必然有著自己的傳統的來源和出處,如同一切的生命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都有著自己產生的理由,有著自己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存在是必然的。傳統與現代,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人們對於文化思想的理解,總是以一定的理念作為觀察和認識問題的起點,而人們的這些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實的社會曆史條件和傳統文化。我們要建立起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在當今中國文化思想領域中真正具有指導作用的主導文化,就必須在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整合。現代與傳統的關係可以說是遺傳的或者說是承繼的、可以說是變異的或者說是發展的、可以說是進化的或者說是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關係。
所謂的傳統文化常常是在封閉和隔離中產生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人進行過這方麵的詳細的深入的研究,隻是從現有的相鄰的學科的研究中,我們亦能夠深切地感覺到這方麵的不乏的信息和知識。正如生命的物種是在隔離中產生的一樣的。傳統文化也是相對於地域而言的。產生種種不同文化的最常見的原因在於隔離,由於地域隔離的原因,我們的祖先不知道天外有天,海外有海,地球是橢圓的,太陽圍繞地球轉,還有太陽係、銀河係等等存在和道理,如同今天我們仍然不知道外星球是不是有人有生命存在一樣的。由於地理上自然割裂的原因,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的人,經過千百萬年的選擇淘汰進化,產生了不同的人種,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兩種文化之間根本沒有或者隻有很有限製的交流,或者說它們之間有著某種隔離屏障或者是某種機製,使這種文化與那種文化的產生成為可能。可以說如果沒有隔離,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多元化或多樣性。因此可以說,傳統文化是多層次的全方位的多視角的封閉的地域的現象,文化是一種現象,是一種生命的現象,是一種生活的現象,是一種社會的現象,更是一種曆史現象,適應的現象。文化充斥於我們存在的一切方麵:家庭及其每一個成員,市場及其每一個市民,每個人的生活的每一個方麵,語言、膚色、談吐習慣、生活習俗,乃至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是文化。文化在隔離中產生,在發展中異化和蛻變,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的肌肉、我們的每一個細胞。既然是傳統的種群的,就一定是遺傳的。傳統文化遺傳的是傳統的因子或者說是傳統的文化的基因的遺傳。而這種遺傳基因表現或者顯現出來的是性狀,是外在的種種與眾不同的行為習俗。這不是做作,也用不著喬裝和粉飾,而是真正的“內王外聖”般的顯現。我們的祖先遺傳給我們的最可貴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是源與流的關係。具體來說主要有三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