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 直麵現實:一位三分論者的社會關懷(3)(3 / 3)

其六是有機的結合。有機的結合表示這種結合是兩方的有生命力的結合,其結果是融為一體。是生命與生命的合二為一的過程。探討結合,在前麵我們討論了結合的條件,即結合是必然要發生的事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是如何結合的呢?其發生的途徑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呢?經過對一些成功“結合”事例的觀察分析和總結,之所謂“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我們歸納認為,這種結合可以借鑒生物學關於細胞融合的概念來闡釋關於文化融合的現象。細胞融合是指不同種、屬或品種的生物體細胞,經過物理學如電磁、化學如秋水仙堿、聚乙醇或生物學仙台病毒等的作用,相互接觸接合形成一個包含兩種細胞遺傳物質的新細胞的過程。生物學認為細胞融合可以創造優勢。當然文化現象不是細胞融合,它有著自己的融合特點和方式。文化的融合主要是自覺的、主動的行為,同時也不排除外力的作用。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前麵已經講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人民改革開放,走國富民強之路。馬克思列寧主義產生於歐洲,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再一個例子講講拚音化與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況。中國漢字拚音化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間的東西文化交流。先是19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印度佛教的傳入,中國雖然沒有接受印度的字母,但是吸收了印度的音韻學,創造出給漢字注音的反切法。後是20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基督教傳入中國,源於希臘和羅馬的西歐文化的羅馬字,又稱為拉丁字母,和漢字結合到了一起。其間,中外的一些文化人也曾經想用印度字母或羅馬字代替中國漢字,但是都沒有成功。而孟加拉、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家,既接受了印度的佛教,也接受了印度字母。而越南則在接受基督耶穌的同時,教習羅馬字,並延續使用到越南獨立之後,成為正式的拚音文字。在中國,羅馬字隻是作為漢字注音的字母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拚音文字。我們決不忌諱向世界各國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海納百川,能容乃大,我們“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構造中華民族的現代文化。

關於主導文化、百家文化與建設現代中國文化的思考

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就是建設屬於中華民族的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應當正確處理好三個關係:

文化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與文化形態多樣性的關係

毛澤東說:“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馬克思列寧主義由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轉變成為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導思想。這是社會主義政治體製和社會製度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成為我們處理各種矛盾關係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屬於自己的區別於其他社會形態的文化指導思想和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是社會的特殊性和矛盾性決定的。例如封建主義社會的君主思想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化思想。指導是相對於被指導而言的;沒有被指導思想也就無所謂指導思想。指導的往往是惟一的一元的,而被指導的往往是多樣的多元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多種文化形態存在:從平麵上看,世界範圍內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種族文化;國內來說,有民族文化、城區文化、鄉鎮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工業文化、農業文化等等;從縱向上看,有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區別,有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共產主義文化等等;從立體上看,文化現象是交叉的,社會文化與社會形態變化是不同步的。各種文化之間亦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文化常常是混合物或者說是化合物,特別傳統文化是精華與糟粕的混合物。一方麵,我們要承認和認識思想文化多樣性現象的實際,正確研究和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和多種思想文化並存的關係。指導方法要得法對路,就必須不斷地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多種文化的指導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所證實了的。它不僅是個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原則,首先要強化指導意識和地位,也就是要強化指導思想的陣地意識、責任意識、時代使命意識;其次是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思想要不斷創新,理論要與時俱進要創新,製度機製、手段方法都要創新;其三“堅持”是靠人來堅持的。因此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的政治理論家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身體力行地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實踐創造馬克思主義,勇敢捍衛馬克思主義,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鬥。

中華民族主流文化與多種民族支流文化的關係

應該說這種關係是包容的關係。而在多種民族文化之中,漢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係大體上可以描述為各自自然產生自由發展彼此繁榮。文化是一種社會生活現象。如同文化具有變化發展的特性一樣的,文化也具有保守性。現代人們可以了解到同時代人創造的文化,也能通過言傳書載感受到先輩們創造的令人心動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充滿了戀土情結的懷舊的國度,前輩們創造的文化,宗教經典,古老建築,優秀文學作品和曆史、哲學名著,無一不成為現代人的精神財富而讓其發揚光大。同時,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語言學研究表明,我國有56個民族,絕大多數有著自己民族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生活習俗。按照傳統習俗,各民族都有保持自己的民族習俗和使用發展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追求和自由。我國境內各民族語言主要分屬於漢藏、阿爾泰、南亞、馬來—玻利尼西亞和印歐等語係。其中屬於漢藏語係的語言就有20多種,有漢語、壯語、傣語、布衣語、侗語、仫佬語等等。漢語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他語言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和西南地區。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大家庭。在曆史的發展變遷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原來封閉的地方逐漸地開放,封建割據的社會也逐漸地統一,這樣原來文化的分歧而妨礙人們在更大的空間裏進行交際的毛病也一一地顯現出來,於是文化為適應社會統一的要求而自然而然地逐步走向融合和統一。這裏有自覺的融合也有強迫的因素。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號令“天下同書”。到了元代,社會要求“天下通語”的呼聲日盛,隨後產生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等都是按天下通語的要求創作的。2000年我國頒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標誌著我國真正地進入了“天下同音”的時代。推廣應用規範漢字和普通話,規範用語用字成為了我們法定的責任和任務。中華民族文化是在漢族語言文字文化的基礎上,汲取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有益成分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也是各民族共同選擇的結果。因此可以說我國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為中華民族文化繁榮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中華民族文化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創造和擁有的財富。我們要珍愛和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並以此為基礎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先進文化。

儒家文化與有特色的中華文化的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說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也可以說是一棵深葉茂枝幹粗大的參天喬木。而孔子創建的儒家學說,是這個寶藏的礦體,是這棵喬樹的主根。挖掘開發利用這個寶藏,培植修整改良這棵喬樹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儒家文化中有幾個基本原則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也是我們構造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是忠恕之道。孔子認為,忠恕之道是一個仁人君子必須終身操守的。所謂“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凡是自己希望達到的也希望別人達到;所謂“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凡是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孟子說,“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他說古代的聖賢們,之所以超過一般的人,隻是他們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到別人。孔子又說,“君子之道(有)四,(我孔)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我對父親的孝順,就像我希望兒子對待我的那樣,這件事情,我還做不到;我對於君主的忠誠,就像我希望庶民對待君主的那樣,這件事情,我現在還沒做到;我對於兄長的敬重,就像我希望弟弟對待我的那樣,這件事情,我還做不到;我對於朋友的信任,就像我希望朋友對待我的那樣,這件事情,我還做不到。真正是道不遠人!想想看,這是多麼平凡而深刻的哲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二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學說極推崇的為人處世所追求的極高境界,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這是聖人之道,是人生哲學的最高準則。過去有人曲解“中庸”為折中、調和主義,其實是領悟不夠的緣故。筆者理會“中庸”中的“中”應該讀作“zhong”,即理解為打靶“中的”的意思。為人處世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力求恰到好處,就象拉弓射箭追求靶心一樣,凡事追求最佳最理想效果。中庸之道決不是兩端之間截其平均值,而是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最符合情理的行為決擇。難就難在“恰到好處”即適度。行為的適度,取決於行為者的道德修養水平,這就要求人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慎其獨”。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中庸呢?孔子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予人”。忠和恕兩種準則很接近於中庸之道的要求。

三是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中國文化講究文化之間的自我認識、相互理解、彼此寬容,追求各種文化“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學生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我以為,“天人合一”是“和而不同”狀態的另一種表述。我們現在說要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同繁榮的氛圍也正是這種思想的一種新時代的詮釋。

要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創造和諧有序的內外環境。

首先,要尊重規律,效法自然,與其他民族和自然界融為一體。從生態學角度講,生物群落與生活環境所組成的生態係統,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體係。在這個體係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連,互相聯係,互相製約,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結構,而人類隻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員,占據著網絡上的一個位點。生態平衡十分重要,各在其位,各行其事,“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人為的因素過度地墾荒、采礦、砍伐森林、興建水利工程以及工業與生活中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等,都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給生物與人類的生存生活帶有災難。從社會學角度講,在與異民族相處時,要相互尊重、以禮相待,和睦相處;在國與國的交往中,要遵守五項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其次,為人處事的社會規範是“和”。和是目標,是追求,是行動的指南;和是出發點,是歸宿,是前進動力;因此,要承認和,實踐和,追求和,創造和;心往和處想,動往和處走,高山仰之,景行止之,心向往之。

其三,“和”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就是“禮”,是共同的法規章典和社會道德規範。而不是“和稀泥”,無原則的調和折中。要正確處理德治文化與法治文化的關係。要建立起相互之間接觸、交流、對話和傳遞信息、消除矛盾、達成共識的機製。要實現個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適應,就必須製定一些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原則,並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有效協商溝通,促進這些規範的落實:一方麵,人人“克己複禮”,加強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一方麵,要用這些規範要求社會的每個成員,建立起獎懲激勵機製,規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最終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近,江澤民主席發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口號,自然也應該包括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我們的民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曆史,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我們在創造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理應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