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 直麵現實:一位三分論者的社會關懷(2)(3 / 3)

完整的教育督導評估過程還應該包括督導成果推廣和使用。所謂督導成果應該是教育督導評估過程或結果的肯定和揚棄。而拓寬成果應該是有選擇的,大凡是普遍的帶傾向性的問題,或者是在實現價值目標的進程中上台階達水準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階段性成果,或者是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摸索出教育改革新路子的成果,等等。推廣成果,是過程的延續,是發展壯大成果的重要措施,具有以點帶麵的積極意義。通過成果的推廣,往往能夠引發社會和廣大群眾儲藏的巨大潛能,啟動社會的活力,激勵先進,後進趕超先進,形成整體的質量飛躍,推動整個事業的蓬勃發展。

現代教育管理的三元結構模式初探①(①周德義.科學的自然生成論:教育督導,1995(3))——兼論加強教育督導的重要性

Models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大多譯為模型,在社會科學中常譯為模式,形異實同,是指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描述。正如錢學森所說,模式“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現象的分解,利用我們考究得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造出來的一幅圖畫。”現代教育管理的三元環結構模式,正是為了揭示現代教育管理的一般規律,通過對教育管理問題的歸納、分析、萃取、抽象,形成的一種曆史的反思、邏輯的思維、一種理性化的思考和認識。

三元環結構模式是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運作模式。它表示現代教育管理是通過決策、執行、製導三個因素或“決策——執行——製導”三個環節構成的閉合有序的組織和工作體係的協調運作實現的。照“一分為三”的觀點看,整個環是一個大係統。組成環的三元素合為一體。同時,組成環的三元素也可以分解或視為三個小(子)係統,大係統中的三個環節是相互獨立、互相影響、互相製約、互相促進的。三者缺一不可,薄一亦不可。

一方麵,三者是相互獨立的。決策係統是由一級人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單位構成的。其功能特點是在一定的區域內,按照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規、法令,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擬訂本地區法規法令,包括貫徹國家法規的實施細則規程等等。

執行係統主要指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在其所管轄行政區域,根據決策係統的指令,行使指揮實施、組織調節、檢查總結的職權,積極穩妥地推行政令。

製導係統主要由各級教育督導部門組成。主要職責正如《教育督導暫行規定》明確的,“對下級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保證國家有關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它著重研究國家和地方的各項教育決策,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的實現程度,並根據正負達成度,實行有效地“製”或“導”。

另一方麵,“決策係統——執行係統——製導係統”三者又互相影響和製約。現代教育管理,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它的全部管理活動,既要求決策正確,指揮無誤,也要求嚴格執法、政令暢通。如果隻有決策、執行兩個環節,而沒有有效監督並實行迅速反饋和有效製導這個重要環節,往往會造成工作失誤,或者是使決策科學根據不足;或者是執行中發生偏頗、推行不力。以致常常出現領導、決策層忙於發指示、下文件、開會、傳達,而很難了解到下麵如何貫徹執行的真實情況。有時盡管在執行中,執行係統也注意檢查落實情況,但這往往是一種自我評價,很難排除主觀隨意性,做到客觀、準確,甚至容易出現報喜不報憂的弊病。因此,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反饋作用和製導作用,按照國家賦予它的權力,依法對下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通過信息反饋,使決策者及時了解決策的實際情況。如果決策失誤,便可進行追蹤決策,及時修正;如果決策正確,在執行中出現偏差,就可以及時進行調控,糾正偏差,提高決策的效益。同時,對於執行係統的科學評價和直接指導,有利於及時發現改正問題,推廣成功經驗,促進事業發展。

現代教育管理的三元環模式,是對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作出的重大修正和變革,它與傳統模式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和區別,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時代先進性。

因為: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隻有決策和執行兩個環節,是單向、直鏈、開放、沒有監督製約機製的,簡單的僵化的模式。這種模式與計劃經濟體製下長期形成的“一統二包”的教育體製相一致。三元環模式有決策、執行、製導三個環節,具有科學有序、完整、閉合、雙向暢通的特點。這種模式是應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體製(模式)的建立以1987年國家教委重建了國家教委督導司,相繼各省市縣建立了督導機構,全國範圍內逐漸形成了四級督導工作網絡為標誌,幾年來,教育督導在落實教育戰略地位,促進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推動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增強教育的社會效益等方麵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於人們對督導工作的認識不盡一致,教育督導的機構與教育管理製導機構的任務還不相適應,督導隊伍還有待充實和加強,督導工作的規章、製度、運行機製還不完善,督導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也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充分啟動教育管理體係的整體功能,當前主要應緊緊抓住製導功能這一薄弱環節,切實加強教育督導工作。

如何構建理想的平衡係統

平衡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必須遵循的最普遍的法則

衡者,平衡、均衡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所有物質的組成,各組分按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結合,物質的運動遵循一定的規律性。特定的物質,擁有特定的組成。真所謂組分不多不少、數量不增不減、結構不偏不倚。平衡是動態的,是“量變——質變——量變”、“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肯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平衡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必須遵循的最普遍的法則之一。

粗若天體運行、細如原子結構,無論是物理的機械運動,還是化學的化合、分解,或者是生命的遺傳、變異,以及心理的穩定、變態,社會的前進、倒退等等。平衡,是一切物體存在和運動的最基本的條件,充分必要的條件。它包括了物體內部組成的平衡,物體與外部協調的平衡。這方麵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大家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死亡,往往是因為生命體的某一個器官、某一種組織、某一個生理功能的壞死或喪失,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部分的死亡往往導致整個有機體的死亡。我們可以從人類醫學根據死者生前的誌願將他們遺體的一些器官(如心髒、腎、肝等)或組織(如角膜、晶體等)移植他人而恢複客體某一功能這一點來解答這個問題。在生物的係統發育中,某一物種的起源、進化和消亡都是與一定的生存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動物化石的研究證明,在距今兩億多年以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在地球上占絕對優勢。故把中生代又稱作“爬行動物時代”。其中最強盛的要數恐龍,身體龐大,長達20多米,重達40餘噸。但在中世紀末期,由於地球上出現了強烈的造山運動,地表構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響到氣候和植物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對於體溫不恒定、大腦不發達、卵生、體軀龐大的爬行動物來說,是很不利的。這使得橫行地球的爬行類巨型動物如恐龍等連同高達數十米的古代蕨類植物如鱗木、封印木等等一起深深地埋葬在地球深處,經千萬年之後而變成為今天的化石,作為今天科學家研究一個時代的證據。

化學結構理論認為,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單位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組成一定的分子的原子的類型和數量是一定的。原子又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蘇聯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根據原子核外電子數目及其排列方式,將原子排列成一個序列,即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間的差異,和結構的與性質的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世界上有一種物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倒是發現了通過物理的化學的方法,使原子核發生裂變而成為新的原子的途徑。

物理學家麵對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熱衷於抽象地考慮問題,把研究對象置於理想狀態中觀察和討論,獲取正確的認識。平衡是一種狀態。地球的自轉和以太陽為中心公轉這種狀態的存在,就是中心自轉的地球向心力繞著太陽旋轉,離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力平衡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