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善於發現督導與被督導之間的共同點,接合部。因為有效地實施督導評估的前提和基礎,是督與被督之間的共識和認同。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正在深入進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基礎教育深化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一係列法規文件,確定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但是許多具體的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對於那些暫無定論的問題,或者是大家在認識上還有分歧的問題,應暫緩立項。而對一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則應抓緊立項,使教育督導工作始終站在宏觀調控的風口浪尖上。如湖南省一些地、市、縣針對教育的熱點問題,開展教育經費、管理體製、學生輟學、教師工資、亂收費等方麵的專項督導,都受到了很好的社會評價,收到了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構建指標體係。就是依據黨和國家的法規要求,以及教育的實際狀況,擬定的一係列既從不同側麵反映被督單位的工作水準,又互相連結形成能夠全麵反映被督單位工作的指標。指標作為各方麵具體的目標,是保證督導評估總體目標實現的重要條件。如果把立項視為總體價值目標的確定,建構指標體係則是通過逐步(級)分解總體目標而形成的,是對總體目標的具體化。例如,對於中小學教學質量的督導評估,總的目標是要求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指標體係時,首先要從教育目標的製定、教育過程實施和教育結果幾方麵分解;然後又把每一方麵分解為德、智、體、美、勞等幾個側麵;每個側麵又由許多的點和線構成。這樣就使一個抽象的原則的總體目標,化解成為一係列具體的可操作的指標。使虛變實,使弱變強,使模糊變得清晰。
確定指標及其標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可隨心所欲。使製訂的方案能較好地客觀地反映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和教育事業整體發展的實際需要,準確地體現黨和國家的教育價值要求。
實現價值目標的途徑
實現價值目標是一項交互的活動,如何消除被督單位和個人的心理障礙,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障礙和功能障礙,使之與督導人員在共同價值目標的基礎上,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達到和諧協調,是實現教育督導價值目標的出發點,也是使目標變為行動的可靠保證。因此,督導雙方形成共識,被督導對象接納督導的價值目標並使之成為奮鬥的動力和目標,是教育督導評估工作者始終不渝的追求。
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督導雙方共同製定督導方案
督導方案是開展督導評估的依據和尺度。方案的製訂,包括評估內容、目標的確定,指標體係的建構,權重的分配,都必須充分反映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要求。因此,製訂方案的過程實質上是學習、理解、領會、落實有關法規文件精神的過程。對於某一問題的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念是多元的,督導人員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作為檢查評估的標準,而不考慮或忽視督導對象由文化、經濟、傳統等方麵造成的價值差異。受督導者則不可避免地用摻雜和混和進個人情緒和價值思想的目光看待督導。因此,用國家的意誌協同兩者的思想觀念,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製定督導評估方案、試行實施修正方案的過程中,不妨把督導對象請來,一同學習、一同討論、一同研究,在公認合理合法的價值目標的指導下製定方案。所謂合法應該符合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要求。所謂合理應該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隻有這樣才能使督導評估有一個雙方同步互補形成的堅實的基礎。如湖南省中小學督導評估方案的製訂過程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為了製訂好方案,省督導室首先在婁底、汨羅等地的24所中小學校試點,與試點單位的教育部門的負責人、校長和教師一起,製訂了供試點采用的方案。在試點過程中,不斷修改、調整、充實、提高、完善方案。之後,又組織各級各類、重點一般、城市山區的普通中小學的代表座談討論,發表意見,在收集異見、統籌分歧、反複修改的基礎上,即發若幹書麵征求意見。最後,又組織專門力量在幾十所學校開展測評、座談活動,驗證方案的客觀性和可行性。又幾經研討,幾次修正,方印發全省試行。所以,此係列方案一走向社會,就受到了學校、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廣泛歡迎,普遍反映甚好。
被督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督導過程
盡量地發動被督導對象、單位或個人,積極參與督導評估的活動,往往使督導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被督導單位的自查自評,作為督導評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施督導評估中,被督導單位的協作態度,主動配合和參與等,已經被幾乎所有的現代教育督導活動所采用,並且愈來愈顯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評也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調整、自我總結、自我完善的過程,麵對公認合理的完整地體現了國家意誌和符合實際的評估方案,逐條逐項逐個指標的對照檢查評估計分,將得到一個令人歡欣或焦灼的結果。出於工作反省的要求,或是迎接督導的心理動機,被督導單位往往對一些欠缺采取補救措施,在短時期內大量地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往往使單位工作局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幅度地推進了工作進程。不管動機如何,其結果卻常常是令人振奮的,也是實現教育督導目的的動力之一。
如湖南省某市在“兩基”評估驗收中,為積極、主動地做好配合工作,市委、市政府主持專門召開了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全市鄉鎮和辦事處黨政一把手會議、全市幹部群眾的廣播動員大會,動員和部署自查工作。為全麵徹底查清中小學入學率、輟學率、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在1990年人口普查的基礎上,組織上千人的力量,從街道、企業、鄉村、學校適齡兒童少年的花名冊查起,建立了驗收檔案。在自查和評估中,發現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普及程度較低,初中生年輟學率,農村為9.31%,城市為2.6%,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二是國撥教育經費缺口較大,三年共欠撥300多萬元;三是辦學條件有比較大的差距。對此,該市采取積極措施,一次補足教育經費的缺口,並將前一年的缺口補齊後,作為第二年的基數,滾動迭補。對於輟學率高的問題,該市通過建立市、鄉(辦事處)、村(居民會)責任狀,學校校長、班主任責任製,助學金製度,查處亂收費,動員流失學生返校。三是發動社會各界,舉全市之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在較短時間內,使各項指標達到了國家驗收要求。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客觀地講,離開了被督單位的全麵參與,也不可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因為,一方麵他評的基礎是自評;另一方麵他評的材料來源於督導評估的實施,都依賴於被督對象的密切配合。
督導雙方確認評估結果
教育督導評估結果是關於督導對象的一種主觀性認識。應該說,在完成所有的督導程序之後,結果也就隨之確定了。結果是過程的積累。但是由於人們認識的差異,這種結果常常又是相對的,或者說變得複雜。
一般認為,督導結果與主客觀兩者相關。一方麵依賴於其與客觀實際情況的相吻合程度,隻要是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客觀實際的,往往容易被督導雙方所接受,並成為被督導者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麵則依賴於督導雙方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的一致性程度。常常由於參與者的物化、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的差異而大相徑庭。解決的辦法別無選擇,隻有被督導者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督導活動,決不能以旁觀者的身份消極的被動的坐視旁觀,更不能持對立抵製的態度。兩者通過漸漸地敞開心扉,交換意見和分清是非,修正認識,統一思想,形成逐步一致的看法和認識,得到正確的督導結果。所以說價值結果的確定,應該是集體協商之後,雙方認同的心理建構物。隻要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共同構建的方案為尺度,同時接納被督導者全麵參與督導評估的過程,對結果的認識常常是異乎尋常的一致。反饋意見也是在寬鬆和諧、心情舒暢的氣氛中完成。被督導者心悅誠服地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差距和不足。教育督導成為了繼續前進的新開端。
如某縣是湖南省普及初中教育的先進縣之一。但是,在督導評估中,督導團發現,該縣近三年國撥教育事業費的增加沒有達到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的要求,三年累計,共欠撥教育經費761萬元。在與縣委政府領導交換意見時,他們坦誠地提出了這個問題。縣委、縣政府通過自評和參與評估活動,很重視這個問題的解決。經過內部挖潛和調整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在督導評估後18天內,如數將這筆欠款撥給了教育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