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 直麵現實:一位三分論者的社會關懷(1)(1 / 3)

關於“世界”

一分為三是一個哲學命題①(①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律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95~98)。

所謂哲學,不過是對存在產生的質疑的正確解答的一種渴求和衝動。這種存在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的。事無巨細。是對自然、世界和人類自身及其相互關係意義上的存在的疑惑而產生的企圖並進而企圖解答這些疑惑而進行的苦思冥想。與其他學科比較,哲學的特性與魅力在於其對於存在的帶有根本性和方向性問題的深切的關注和研究。有懷疑就有哲學。有批判就有哲學。有創新就有哲學。哲學是對基本規律認識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哲學的不確定性或不彰顯性告訴我們,哲學的價值在於其研究的課題的重要意義和指導地位,它能夠為人們或其它學科的研究者指明一條能夠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至於一個具體事物是什麼等等尤如此類的問題,都不是哲學所研究的特殊性。哲學隻告訴人們抽象的事物可能是什麼及其普遍的意義是什麼等等。

哲學是關於宇宙自然的智慧,是對事物的整體的把握,是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一般講,這是中國人東方人的思維方式。西方人習慣於零碎地考察世界和分解後組裝世界,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則習慣於整體係統地看待世界而後逐漸地分析世界。西方有位哲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因為中國人缺少幽默感和思辨力。殊不知道,哲學的整體性思維觀正是中國人的特長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老子》①(①傅惠生校注.老子.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4)五千言,字字珠璣。老子的哲學從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老子的“道”由自然論、人生論、道德論、社會論、政治論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概括。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觀念,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宇宙觀。《老子》成為了世界哲學寶庫中最為璀燦奪目的篇章;《莊子》②(②[戰國]莊子著.莊子.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強調人的絕對自由自在,謳歌生命的自我超越。莊子的自由觀高揚人生價值、個性自由和人格尊嚴的大旗,啟迪人們超越時空,由現實到理想,由有限到無限,直到個人與宇宙融為一體,從而賦予人生以無限美妙的超越人生的意義;儒家的哲學是人、人生與世界的哲學,其基本精神是中庸之道,追求無過無不及的“天人合一”的止於至善的理想境界。儒家哲學認為“道不遠人”。它把天道、性命、教養,把天、地、萬物“一以貫之”。《中庸》③(③王介宏注.四書·中庸.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7~38)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國哲學,借用子貢歌頌其師孔子的話說,如“日月也”,光芒四射;如“萬仞宮牆”,隻是“得其門者或寡矣!”

世界是什麼呢?如何來看待世界呢?即是世界的由來,世界的存在及其形式,世界的演變和發展?以及人的由來和進化?進而是宇宙的起源,自然的起源等等,這些帶根本性的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等等。怎樣看待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運動方式和相互之間的作用?在這裏,會有哪些知識可以依循?我們又對它知道和了解多少?

事實上,我們擁有的一切知識,無疑地是從經驗(直接的或間接的經驗)派生出來的。而經驗往往又是從實踐中通過感覺,感官如視、嗅、聽、觸、味覺的反複經曆而得到的。經驗是粗糙的。經驗也是特殊的。而通過深思後得到的精細的辯證思維,雖然是理性的,卻也是形形色色、五彩繽紛的。真相,真實的存在如何?總是一團迷茫,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顯現在你的眼前,可望而不可及。

以至於,對於世界的存在產生過許多的偏見。英國哲學家貝克萊(1685—1753)不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除了心靈和它們的觀念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則告訴我們,靈魂是萬物的基礎,世界隻不過是靈魂的世界;法國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提出了千古名言“我思,故我在”,認為世界上惟一能夠完全確認存在的隻有自己。他斷言世界存在著兩種實體:具有廣延屬性的肉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靈魂。想來,這些認識由於現代科學提供的方方麵麵的證據而已經變得十分令人開懷。其實,稍稍想想也是不難得到正確結論的。物質的世界是可以離開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對於感覺缺乏的人來說,世界不因為他的不完整而不完整;對於已經謝世的人而言,世界也不因為他的死亡而消失;地質學令人信服證據確鑿的證明,就是在人類尚未產生之前,自然的世界也就早已經出現了。對於世界的起源和演變,我們的老聃認為存在著一個不可道的“道”,不可名的“名”,冥冥之中有一隻無形的巨大的手在推動著這一切前進和變化;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的哲學基調是神,他認為要維持世界的秩序,就必須承認神的存在和靈魂不死。世界必須借助於外在的超越性的力量,也就是神的力量進行“調和”。他的這一論調至今仍然是有市場的。黑格爾(1770—1831)也認為世界存在有一種宇宙精神或者絕對觀念。正是這種絕對觀念內部的矛盾運動,不斷地向著自己的對立麵的轉化,使世界得以產生和發展。他的這種矛盾、鬥爭、轉化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列寧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德國哲學中最偉大的成果。正是由於辯證法,黑格爾的哲學,才同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其他哲學家的哲學一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一。

《辭源》①(①辭源修訂組.辭源.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8)注釋“世界”有兩個條目。一是出自佛家語,指宇宙。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有《楞嚴經》曰:“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二是指世間,人間。泛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除此之外,《現代漢語詞典》①(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還將“世界”引申為領域,指人的某種活動場所或範圍。如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精神世界。這裏所論的世界,歸納起來,主要是時一空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特征在於其客觀性和可以被感受性。這就存在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客觀的世界和感覺的世界是不是同一的,是不是可以重疊或重合的?兩者同源?誰先誰後?再一個是精神的世界與客觀的世界、感覺的世界是什麼關係?等等。

“道不遠人”。常識告訴我們:你眼中的世界與我眼中的世界與他眼中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你頭腦裏的世界與我頭腦裏的世界與他頭腦裏的世界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說,人類應該一共擁有三個“世界”,且三個“世界”各各不同。

第一世界是實在的世界,是指能夠脫離人的感覺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的世界。對於實在的世界來說,它按照自身的固有的規律,也就是老子說的是遵循“道”的規則運作,“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法道自然,生生不息。照孔子的話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心是無所作為的。

事物的特殊性即個性,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第一世界即實在的世界,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可以認識的。實在性是指世界的存在是實在的。這種實在性表現在世界是時—空的世界,世界是事—物的世界,世界是物—物的世界。事與物的存在,是哲學研究的基本概念。而空間的“點”、時間的“瞬”、物質的“粒子”,常常是哲學家討論問題的基礎。存在,可以理解為事物占據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或者說指具有一定形狀和實質並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事,即事情、事項,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裏發生的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物,即物質,物理化學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構成。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質子等微粒又由更少的微粒子構成。但保持物質性質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而組成分子的基本單位是原子。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世界具有統一性,世界統一於物質性。

二是規定性。規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特性。凡有規定性的,都是屬於經驗性的,而無規定性的,才是超越經驗性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規定性。隻有老子的“道”、“無”、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才是無規定性的,也才成其為成就天地萬物的宇宙本體。因此,老子的“無”是無規定性的“無”,是抽掉了一切具體屬性的“有”。郭象在《逍遙遊注》中提出的所謂“物各有性,性各有極”的觀點,是指每個事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內在依據和規定性,而每個存在的事物都有一個極限,都有時—空限製。每一件事或物都是發生或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裏,也可以通過其因果關係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聯係起來。關係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證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