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是檢驗認識的最好中介
確切且嚴格地說,客觀是檢驗認識的標準。因為認識是有意識參與的因此是主觀的。
主體、客體、第三者都可以作為認識的中介。其中第三者是最好的中介。第三者是與認識主體、認識客體無直接關係的旁觀者,或者說裁判,是觀眾。俗語說,“旁觀者清”。隻有第三者,最有發言權。為什麼?因為“實踐”的主體是誰?答案是惟一的,是“人”,是“認識主體”。而所謂實踐,也隻能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實踐。你自己檢驗自己,行不行?準不準?是不是最佳的選擇?
實踐,不是客觀的。實踐,隻是主體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那麼,歸根到底,是有意識的,是主體的主觀的判斷,而意識的東西往往是帶有主觀的色彩,帶有臆想,帶有隨意性。比如說,這是一頭鹿,你錯誤地判斷為一頭馬。也就是說,通過感性認識,你得到了錯誤的認識,然後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你還是認為是馬,你怎麼就知道自己錯了呢?你怎麼就知道修正自己的認識,認為是鹿了呢?假如你有了正確的認識,那是誰告訴你的呢?是老師?是書本?還是另外的哪一位第三者呢?總不會是你的靈感吧!
筆者有一個很深刻的記憶,讀幼兒園時,老師拿來一本書,書上畫著一條河,河上有幾隻戲水的白鵝。老師叫我看一看(認識),問我是什麼,我說,鵝在河裏遊泳。老師叫我再看。我還是堅持。老師高興地親了我,說我聰明。其實,我和小夥伴們常去河邊的鵝場玩。不知道書上有鵝隻知道河裏有鵝。
由此可見,自己認識的提升,不外乎三條途徑:一是自己頭腦中已經有的認識,來源於過去的經驗或者教訓;二是別人告訴你的,或是通過學習(書本的、經驗的)有了正確的認識;三是通過再實踐。前麵我們已經講明了,以實踐為中介的認識活動不是這裏討論的重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項認識的成果,都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這種實踐是“大”的實踐,是相對於個人來說具有更大意義與範疇的實踐,是千百萬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是主觀與客觀的互相作用。主觀的東西是不能作為檢驗主觀的東西“認識”的,隻有客觀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的東西。但事實上不可能存在沒有主觀參與的純粹客觀的認識,而隻有相近於客觀的離客觀存在比較接近的認識,可以視為“客觀”並作為檢驗事物的標準。
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認識,自己的“實踐”與別人的“實踐”常常是不一致的,認識也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情緒好惡而異。人們的認識之間、人們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是有差異的。隻是差異的大小、接近真理的程度大小不同,所謂對真理的追求就是要減少認識上的誤差,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主觀與客觀的完全重合是人類的美好願望和追求。列寧說:“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非瞎說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①(①《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142)。毛澤東認為,“隻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於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②(②《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282~298)。真理是相對的,追求真理也是不能窮盡的,原因就在這裏。否則就會滑到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思維模式中去,認為思維認識總是與客觀存在是同一的。認為事物自身與我們對於事物的思維是一致的。黑格爾說:“任何對象,外在的自然和內心的本性,舉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維所思的那樣”③(③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97.78~187)。在這裏,他主觀地斷定主觀與客觀總是相一致的。並把它作為前提來研究思維與認識。
一般地說,如果認識的客體是人,那麼,客體認識比較主體認識,更接近客觀存在。因為客體與主體比較,更加了解自身的需要。教師的服務對象(客體)是學生,營業員的服務對象是顧客,醫生的服務對象是病人,領導者的服務對象是被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服務對象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認識——實踐”的路徑中,第二次的“實踐”應該包括你的服務對象的實踐。江澤民“三個代表”④(④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01)重要思想中三個“始終代表”的檢驗權和檢驗的標準應該交給最廣大人民。所以把群眾擁護不擁護、群眾讚成不讚成、群眾高興不高興作為製定政策衡量工作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
大家亦知道,科學創新,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創新,都是以目標作為中介的實踐活動,而相區別於普遍的一般意義上的認識。在戰爭年代,自己檢驗自己,或許獲得正確認識的可能性還大一些,或者說,相對而言地容易一些,為什麼?因為仗打贏了,就是對了。但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是服務,是管理服務,你應該交權了,把檢驗的權力交給你的服務對象人民,否則你就會出錯。這是很容易解答的問題。數學考試,你把一道題做錯了,老師反複地提醒你,你還是沒有發現錯誤所在。甚至於有時老師告訴你已經錯了,你還不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告訴你錯在什麼地方,下次再出這道題考試你時,你又錯了。這說明要改正錯誤的認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說通過再一次的實踐就能得到了正確的答案(認識)。
但是無論是主體認識,還是客體認識,都是與“自己”有關的認識。這就夾雜著人為的因素和痕跡,就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利益因素的影響而有失偏頗。《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基於這個意義,所以我們說,正確的認識常常需要第三者。
我們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是對的。但必須弄清楚是誰的“實踐”。這個“實踐”是正確的實踐,是真理的存在。第一個“實踐”是主體的,第二個“實踐”常常須要第三者的。所謂“角色轉換”、所謂“換個角度看問題”、所謂“隻緣身在廬山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同樣的道理,你的認識是不是符合客觀實際,需要有一個評價。評價可以是自我評價,也可以是他人評價或專家評價,還可以是兩者相結合的評價。為什麼通常大家比較信服“專家”,主要是因為是某一方麵的專門家,見多識廣,學識淵博,對於某個方麵掌握著相對的真理(標準)和十分豐富的可以比較的資料,最有發言權。自評往往是帶有主觀的偏愛、偏見和具有偏差。相對而言,有中介標準的自評相對於純粹意義上的自定標準的自評來說要好得多。事實上,即使是正確的認識,往往也因時因地因人(對象)因標準而發生變化,不可一概而論,不可一成不變,不可一無是處。要不,為什麼還要強調因時、因地、因人製宜,還要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呢?一般認為,多數人的意見比較少數人的意見,服務對象的意見比較服務員的意見,被領導者的意見比較領導者的意見,第三者的與己無關的意見往往更中肯和更接近客觀實際。因為影響評價的諸種因素之中“自我”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主觀檢驗主觀的自我檢驗的自以為是,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物也會常常出錯。
鑒於上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認識的每個環節都可以表述為:
“認識的主體——認識的中介——認識的客體”。
於是乎,認識的三個階段可以分別表達為:
感性認識階段:“外在之物——認識的中介——感性認識(表象等)”。
理性認識階段:“感性認識——認識的中介——理性認識(概念等)”。
理性認識的實踐階段:“理性認識——認識的中介——能動的實踐(修正完善理性認識)”。
上述三個階段合起來,就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感性認識的階段——理性認識的階段——理性認識的實踐階段”。
在感性認識階段,認識的客體是外在之物,認識的中介是知識、經曆、工作的目標等在以往獲得的經驗或設計好的行動目標,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通過將客觀之物與認識中介的比較而獲得了感性認識,表現的形式主要是表象,所謂表麵現象的,是外在的感覺,所以說感性認識是第一階段認識的結果,它是淺顯的、表麵的、外在形式的。
在認識的第二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認識的客體對象是感性認識階段的結果,其認識的中介主要概念、範疇、規律等等,認識的結果是理性認識,它是感性認識與認識中介概念等相比較而產生的,對客觀事物本質的內在的規律性的分析和綜合的結果。
在認識的第三階段,即理性認識的實踐階段。認識的客體是理性認識的結果,認識中介主要是實踐,包括第三者的認識等,人們通過實踐檢驗理性認識的真偽,並且修正完善理性認識,得到比較地接近客觀存在的認識。
哲學的認識過程不同於其他具體的自然科學的認識過程,其他科學的認識是具體對象的形式的認識,包括外在的內在的形式的認識,如是形態、結構、機能的認識,個體的、係統的、組織的認識,組成成份的認識,都屬於形式的分析與綜合。是形而下的認識。而哲學的認識是本質的辯證的認識,是通過有限認識無限而把握無限的過程。是形而上的認識過程。形而下的認識通常是形而上的認識的基礎和條件,是形而上的物質的準備和前提。譬如,形而下的事物的無限可分的事實證明了形而上的事物無限可分的規律性。事物的多樣性也就證明了認識事物的多樣性。不管是形而下的還是形而上的認識在兩方麵是一致的,符合邏輯學上的同一律,而且是緊密關連著的。
任何認識都是有著完整的周期性的。人類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由比較片麵性到比較全麵性,由抽象的上升到具體,由低級階段上升到高級階段。這個過程是不會窮盡的。在有限的認識之中開辟通往無限的途徑之中,每一個理想境界都隻是短暫的存在,認識是決不會在某一階段上停滯不前的。但對於一個特殊的個體相對於某個具體的事物而言,認識又是具有周期性。從認識的程度來看,總是通過認識中介的作用從比較地接近於主觀的認識到比較地接近於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比較的粗糙的認識到比較精細的認識,沒有一點一滴、一絲一毫的含糊;從認識的過程來看,往往上一個周期的末尾與下一個周期的開始是完全重疊或相同的。也就是說,上一次認識的結果成為下一次認識的起點。在實踐的中介作用之下不間斷地推陳出新。這種周而複始,遞進的,相似於螺旋形式的運動就是認識的總的過程。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關於認識論的基本內容。個體的認識林林總總,人類的認識卻總是無限地趨向於客觀實際。總的意圖是通過相對真理的認識和把握而走向絕對真理。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的結論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曆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①(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28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