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變化性。實在的世界,是動態的世界,是日新月異的變化著的。這種變化來源於物質的新陳代謝。變速之快有時甚至令人應接不瑕。從無機物演變為有機物進而產生了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科學證明,化石、地質年代的證據表明世界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逐漸發展的過程。蒼海變田,生物物種的產生和滅絕。人腦的產生達到了生物進化的最高層次。人腦產生幻想。幻想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這些也說明世界還將經曆一個從有到無的自然消亡的過程。人是世界的一員,是組成世界的一個分子。人不能脫離世界生存,世界也不能脫離人而生動。
人類的祖先、先知和前輩們給後來者留下來的經驗和我們的實踐告訴我們,對於世界來說,對於生物的係統發生來說,是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又從有到無的過程,但是對於生物的個體發生來說,卻有一個從有到有的逐步地轉化、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過程。惟變化是永恒的。中生代侏羅紀的時候,地球上到處生機勃勃。高大的原始裸子植物發達,喬木參天,巨大的爬行動物如恐龍、翼龍等是處橫行霸道。星移鬥轉,萬象更新,這些龐然大物轉眼就成了匆匆過客。縱觀各類生物在地質年代中出現的順序,確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感歎!生物科學證明,生命產生於30多億年前的太古代。在距今5億多年的元古代,藻類菌類植物和海生無脊椎動物出現。進入古生代後,相繼,寒武紀、奧陶紀是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和海生藻類植物的天下;誌留紀、泥盤紀是魚類和裸蕨類植物占統治地位;石炭紀、二疊紀是由兩棲類和蕨類植物主宰天下。到了距今2億多年的中生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輝煌一時。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生代,類人猿、被子植物和人類才相繼出現,並逐漸地成為了世界的主人。我想如若果真如生物學家證明的這樣,那麼,人的出現是不是就已經到達了生命現象的頂點了呢?如果沒有,那麼接下來,又是何種生物產生呢?抑或是地球自然的消亡呢?或者,根本就不是這樣的情形呢?總之,事物的出現、存在與變化,是自然的現象,並且通常是與環境條件與係統結構聯係在一些的。因此可以說物體的存在是係統的存在,是結構的存在,而不光是對立麵的存在。
第二世界是感覺的世界,是指人類通過自身感官得到的獨特的認識意義上的世界。是物—知的世界。知覺,是反映客觀事物的整體形象和表麵聯係的心理過程。也可以簡便地理解為感覺。知覺的結果是知識的積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憑借先進的儀器設備以及科學分析方法,不斷地加深和提升認知的能力和水平,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化。如,人的眼睛隻能看清大小O.l毫米左右的細節。顯微鏡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觀察能力,光學顯微鏡可以把物體放大2000倍,能夠看清0.2微米的結構,可以觀察到細胞的構造,如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電子顯微鏡可以看清萬分之幾微米的精細結構。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也就從對事物的整體的形態認識,上升為細胞水平的認識,分子水平的認識。
第二世界即感覺的世界,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感覺性。實在的世界能夠被人所感知,並在人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感覺世界。對於事物客觀存在的感知,首先是人的感官進而是人的意識的功能。人的五官(即眼耳鼻舌體)是人感覺世界的門戶。而人的大腦則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樞。人的感覺是對內對外的。人體內部的心髒跳動、胃腸蠕動、體溫變化,痛苦、寒冷、饑餓等等,人體外部的各種刺激作用於五官而產生的種種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使人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感覺到外部世界的事物的存在。其實,感覺並不給我們提供真理,隻不過是提供事物存在的一些現象。屬於物理學性質的現象,如菜的色、香、味。感官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裏是容易為科學的儀器所替代的,甚至於其它有些動物的某些感官比較人的強。例如狗的嗅覺和鷹的視覺。對於事物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為你感覺到了,因為大腦已經“聽見了!”“看到了!”“嗅到了!”……至於為什麼這個叫“狗”那個叫“貓”?為什麼是“這個”、“那個”?為什麼是叫“為什麼”?這些是依人類的共識而設定的,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一個人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地點對於同一個事物的感覺性是相類似的。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感覺性,不能對客作出主觀的反映和反應,那麼作為人的意義也就喪失貽盡了。
二是獨創性。感覺的世界是個體的或主體的,是由個體自然創造的。認識的範圍、層次、深度、質地等等,因人而異。由於感覺對象時—空的差異,以及感覺者的感覺能力的差異,加上認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人們的感覺世界是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的。但感覺世界一定與實在的世界是部分的相似的。羅素和萊布尼茨都認為有兩種空間(世界)。一種是個人的私的空間(世界),一種是物理學意義的公共的空間(世界)。個人知覺裏的整個空間隻占物理空間的極少的部分①(①[英]伯特蘭·羅素著.我的哲學的發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2.18~21.)。而私人的空間萊布尼茨又稱之為單子。而公共空間也就相似於柏拉圖共相的概念。孔子、老子都是用一分為三的觀點看待世界的,不同的是,孔子提出了“過—中庸—不及”的思維模式。先有“至德”之中庸,再有“過”與“不及”之兩端。並把“中庸之道”或“中極之道”作為理想人生的境界和理想和諧社會的準則。老子則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觀。認為,有象斯有對。天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互相聯係、互相轉化的。有對斯守中。要求在對立的兩極中遵循“抱一守雌”的原則。
三是經驗性。事實是離經驗而獨立的。經驗亦是產生知識的基礎。人類的經驗和知識都具有累加或累積的意義。記憶是經驗的載體。經驗是財富,也是累贅,有時甚至成了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經驗存在於或然性與必須性之間。經驗是特殊的不一定可靠的。不管是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個人的或者共同的經驗,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與更新。人類認識在實踐的探索中不斷地得到深化、完善和升華,逐漸地無限地接近客觀實在。真理是人腦的產物,是人類正確認識的結果。正如世界的本體是不可能被徹底認識的,否則就不是本體。一方麵客觀世界是可以被人類所感覺所認識的,另一方麵,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亦是不會窮盡的,否則客觀世界就不是脫離人的經驗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永遠是,我們知道許多許多,但是我們還有許多許多不知道或者理解發生了偏差而走入了歧途。
第三世界是虛幻的世界,是指人類超越自我存在的想象、夢幻,藝術或宗教的世界。是心—物的世界。我以為,用靈魂,表示人的思想,也未嚐不可。思想是人腦的產物。人對於物質財富的享有是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物質是第一位的,但是精神也是不可缺失的。有時候靈魂的安置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社會矛盾所造成的各種壓力,使人的精神狀態十分的緊張、壓抑、脆弱和空虛,需要自由,需要放鬆,需要解脫。因此,慰藉人的靈魂,平和人的心理,使人的靈魂得到滿足和自由,使主體意識、能量得到最大量的自由表達、發泄和釋放,是人類社會必須具備的一種功能和一個不可或缺的責任。第三世界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十分自由的、寬容的、開闊的精神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得不到的滿足的,在那裏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在客觀世界中得不到的享受的,在那裏能夠得到盡情的享受;在客觀世界中得不到的寬恕和解脫的,在那裏能夠得到可心的安撫、寬恕和引導,它是生活缺陷的補償,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
人類是不是需要和依賴一種外在的超越性的能夠呼喚自身前途和命運的力量?人是需要有點精神的力量的。對於這一點筆者是持肯定的讚成的看法的。這種力量可以是一種信仰。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提到信仰,人們往往容易聯想到鬼神和宗教的力量。其實這是不公允的或者說不全麵的。確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信仰的對象往往是由人的主觀意願憑空想象的,無法證實的,具有外在超越性的神靈、鬼怪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論語》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關注現實人生,不談論反現實的暴力和叛亂和超現實的怪異和鬼神現象;關注發掘人的內在資源,追求人生的自我超越,不討論那些虛無縹渺的神仙鬼怪。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人生哲學,沒有包含一種至高無上的外在超越力量和對神聖的信仰,因而不能算作宗教。但是,信仰決不就一定是宗教。信仰某一個人、某一種主義和事業,都是神聖的和充滿生氣的。如共產黨人就是信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