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要防止“左”。所謂“左”是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說成是和平演變;所謂“右”是用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觀點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製度,否定無產階級專政。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們在目前反“左”更難一些,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造成的認識問題上的思維定勢及其慣性的影響;再是與右相比較,“左”更具有迷惑性;其三“左”的觀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提出問題、認識問題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唯上”、“唯書”、“唯人”,嚴重地脫離實際。因此,“左”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主要障礙。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步驟
在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實現現代化,接近或者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除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還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戰略步驟。鄧小平總結了我國30年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確定戰略步驟,絕不能憑主觀臆斷來決策,必須做到“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同誌開始研究和提出戰略步驟問題。開始他提出的戰略步驟是分兩步走。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在1984年到1987年間,鄧小平同誌又提出了第三步戰略設想。他說,“本世紀末翻兩番後,我們還有一個新的目標,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經濟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這一戰略步驟,黨的十四大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近期和長遠的三個奮鬥目標。即在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實現第二步發展目標。到建黨一百周年時,我們將在各方麵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在此基礎上,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就能夠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樣就使三步走戰略步驟更加具體化、規範化了。
三步走戰略步驟,是由一係列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作保證而形成的,如正確處理好東部及沿海地區特區建設與中部、西部建設的關係;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與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關係;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能夠承受的程度之間的關係等等。經過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實踐的檢驗和完善,三步走戰略步驟已經獲得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廣泛認同,成為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指路明燈。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三步走戰略步驟”等同於“一分為三”,但它是對複雜多樣的客觀世界的矛盾運動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這是一種一分為三的科學的辯證的思維。對辯證思維來說,不僅要認真研究對立兩極的現狀,研究矛盾對立麵的鬥爭,而且要認真研究對立麵之間的中介及其轉化的過程。正如毛澤東同誌在《論持久戰》中將抗日戰爭的過程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三個階段一樣,這“戰略相持”作為一個階段,反映了事物發展中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把戰爭進行過程的“三個階段”作為“三個戰略步驟”來理解,和鄧小平製定的“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在哲學思維上何嚐不是一樣的呢?“三個戰略步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相統一原理的繼承和發展。革命是不斷的,又是分階段的。我們曆來是既主張不斷革命論,又十分重視革命發展的階段論。因為,主要矛盾依然存在,而那些對於解決主要矛盾、從而對推動全局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矛盾,和其他的矛盾發生了變化,從而使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劃分階段,可以明確發展過程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和目標,從而在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辯證統一上把握全局。因此,我們在製定和實踐方針政策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調整,該變時不變,就會犯右傾保守主義的錯誤;同時又要適應本階段的要求保持相對的穩定,不要超越客觀事物固有的階段性,把下一階段才能做到的事勉強拿到現在來做,否則就會犯“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共產風”等左傾錯誤,就是由於超越曆史階段造成的。毛澤東同誌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明確地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等等重要觀點,這些都是我們工作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的治國方略
在治國方略的問題上,古往今來,總起來大致有三種模式:一是人治。人治是依靠等級秩序、領導權威和中央集權來實現的。人治往往以階級差異性的道德規範代替法律,采取道德主義立場推行政治治理國家。人治模式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表現得十分突出,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種“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和方式長期以來在我國占據統治地位。人治與德治不是同一的關係,兩者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德治是通過以道德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達到社會秩序的國家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人治裏麵包含有一定的德治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違背德治原則的,因此說人治不等同於德治。統治者常常把自己的“人治”戴上“德治”的桂冠以麻痹欺騙被統治者。純粹的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未曾有過的。
二是法治。法治相對於人治,是指通過建立和實施有權威的法律製度來規範人的行為和治理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法治國家裏,法律高於一切。黨的十五大提出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並通過憲法修正,使這一思想成為憲法原則得以明確。
三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人治已經被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所淘汰。但我們在拋棄人治的時候,不應該連同其中有益成分的德治思想也拋棄掉了。法治是社會前進和發展所應該堅持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有的國家的法治製度也日益地暴露出許多嚴重的問題和缺陷,用邏輯學的觀點分析,主要是法治的概念外延太小,不足以對人類的行為進行全麵有效的規範和限製。因為人的行為大部分屬於社會道德的範疇,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方麵麵的內容,人的言行舉止是受到社會道德的全方位的規範和約束的,遵紀守法也是要以一定的道德操行作基礎的,相比之下,法律法規方麵隻是就一些社會比較突出的問題對人的行為作出規定。因此,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逐步建立起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
總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鄧小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全麵的豐富和發展,它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在這裏,我們所列舉的幾個方麵,僅僅是浩如煙海中的點滴而已。
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①(①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01)②(②關於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與“一分為三”的關係允當爾後詳論。)
江澤民同誌在全麵總結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奮鬥曆程和基本經驗時指出,在新的世紀裏,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的“三大曆史任務”,正所謂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做到“三個代表”。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從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麼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發展和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相互聯係,相互促進。
其一,發展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礎。
其二,先進文化是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和繁榮的保證。
其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的核心和目標。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的創造者,也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同時還是社會前進和變革的主要力量。無產階級政黨同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於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這個概念是一個曆史的範疇。在不同的曆史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隨著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和革命、建設的性質、任務、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在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全國解放後,一切讚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一切讚成、擁護和參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解放軍指戰員和在改革開放以來產生出來的民營企業的、中介組織的、外資企業的經營者、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等不同行業、不同所有製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們都是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
如何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呢?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利益”。因此,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必須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製定政策,作出決策,檢驗工作,總結工作的標準和準繩;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使切實為人民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真正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和落實點。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時代特征和曆史賦予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