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 一分為三應用於社會實踐的典型範例(2)(2 / 3)

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含的“一分為三”思想①(①周德義.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一分為三”的關係: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2(4):17~20)

“一分為三”,“一”作為事物的整體,它既是作為係統又是作為過程存在著的。作為係統,它包括諸多要素;作為過程,又包括發展的各個階段。事物的諸多要素相互聯結、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就是事物的整體的“一”。一般而言,在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中,“一”往往又分為三個方麵(或是三個“類”)的矛盾運動,這是事物的客觀存在,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運動發展變化的最普遍的規律。它作為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適合自然界和當今世界複雜多變的客觀現實。下麵,我們分析一下“一分為三”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關係,就不難發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包含著豐富的“一分為三”的思想。

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一分為三”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通常是按“一分為三”的規律進行的。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分為三”這一規律的具體反映。眾所周知,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關於這一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寶庫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把未來共產主義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種劃分是基於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作出的。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曾特別注意考察經濟落後國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上表現出來的與社會形態常規發展不同的特殊性,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他並沒有確切地判斷俄國社會主義究竟處於什麼發展階段上。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脫胎來的,它沒有經曆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因此它走的是一條與馬克思主義劃分的五種社會形態曆史發展常規所不同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經曆一個特殊的時期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社會化、現代化。這個時期,今天我們已經把它定義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麼多年來,我們黨對國情認識的一個最大收獲,就是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作出了科學而準確的定位,即中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87年,鄧小平同誌在談到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的曆史地位時,明確指出:“我們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又有一個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從這個實際來製訂規劃”。鄧小平同誌上述思想,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不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涵,鮮明地體現了事物發展中“一分為三”的規律。這一規律告訴我們,質變是量變的階段性的飛躍,是過程積累的結果。在事物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互相絞合、交叉、共存的多種形式,先進的階段或者形態中通常包含著落後的成分,而落後之中又往往包含有先進的因素,新生命是從舊的生命中孕育產生出來的。進步的或者說進化的事物前進的總方向是向前的或者說向上的,但是,不會是直線的而隻可能是曲折的,一般是從低級到中級到高級;再從一個新的平台上開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周而複始,以至永遠。沒落的事物的變化也是這樣的,隻是發展的總方向不同,通常是向後的、倒退的或者說向下的,也是曲線的,逐級的從比較的高一級向著中級到低級的順序轉化,不會是一擲而就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形態,它的發展變化也是遵循著這一規律運動的。先是經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當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說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時,社會就進入社會主義的中級階段,最後進入到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社會主義製度在全世界全麵戰勝並且取代資本主義製度,是一定會到來的,但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基本的條件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必須得到充分地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必須全麵地超過資本主義社會水平。

判斷“姓資”、“姓社”的主要標準是“三個是否有利於”

判斷,是思維的基本認識形式之一;是統一的認知活動,通過肯定或者否定的形式來揭示事物、現象有或者沒有某種屬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給“判斷”作出了一個科學的辯證的分類。他把“判斷”分為三類:一是單一性的判斷,如“摩擦生熱”;進而是特殊性地判斷,如“一切機械運動都能藉摩擦轉變為熱”,這就說明,一切機械的運動形式,具有在特殊情況下轉變為另一種特殊運動形式(熱)的特性;第三是普遍性的判斷,如是“任何一種運動形式都能夠而且不能不轉變為任何其他的運動形式”。普遍性的判斷是判斷的最高形式。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能把判斷歸結為一個絕對的機械的形式主義形而上學的公式,因為“同一性本身包含著差別性”,如雖然生物具有遺傳性,但同時生物也具有變異的特性。生物學的幾個規律,基因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連鎖互換規律等等,以及自然科學領域裏的一切規律都不排斥規律之外的所有現象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這些現象”的存在,說明了規律存在的意義。

由此來觀察和分析一直困惑著人們的一個“姓資”、“姓社”的標準問題,在過去的比較長的時間裏,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判斷標準,又喜歡用姓“資”還是姓“社”作為標準來判斷我們的思想組織路線和工作實踐,“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陷入了嚴重的唯心主義的、教條主義的、機械主義的泥沼而洋洋得意、不能自拔,嚴重地影響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這在思維方式上,實際上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之中。這與客觀事物的複雜多樣是不相符的。物體的運動,有前進、後退和相對靜止;一物有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空間是三維的;時間是一維的,但始終是按照過去、現在、將來的順序流逝的,等等。正是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這些現象,人們對事物的表態,也往往采用了“讚成、反對和中立”三種形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三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曆史運動,對這個偉大的曆史運動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怎麼可以簡單地用姓“資”、姓“社”這樣簡單的模式去判斷呢?正是在這樣一個偉大的背景下,鄧小平以卓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氣魄和膽略,在南方重要談話中指出,姓“資”還是姓“社”,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同誌把“三個是否有利於”作為判斷姓“資”姓“社”的主要標準,也是判斷改革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

不錯,“三個是否有利於”本身不能說是對一個事物的“一分為三”,但它是從突破姓“資”姓“社”的思維模式中發展起來的。既然不能簡單地用姓“資”姓“社”的思維模式去框定一個事物的性質和發展,那就必然有一種新的對事物的界定,這種新的判斷事物的標準就是體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三個是否有利於”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成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來說,它是對形而上思維的一場深刻的革命。“三個是否有利於”標準的提出廓清了長期以來籠罩在人們思想上的種種迷霧,不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事物的正確的評價標準,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也是一個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三個是否有利於”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互為前提,缺一不可。首要的是生產力標準,沒有生產力的最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中最積極、最活躍、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決定經濟基礎進而影響上層建築,所以說生產力是衡量社會製度優劣和一切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另一方麵,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產力的水平有關,但不一定正相關。因為資本主義製度是保護資產階級利益和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而隻有社會主義製度才是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者。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社會的生產關係不斷地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經濟基礎不斷地適應和推進上層建築;與資本主義製度相比較,社會主義製度更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和繁榮。

實際上,當今世界也不是一個姓“資”和姓“社”.就能夠包裹得下來的。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多元的,正是多種多樣的政治製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族習俗和具有不同的膚色的人群種族,構成了當今世界社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所以我們不能把市場、計劃等等概念作為社會主義或者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這本身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兩個凡是”的思想不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多樣性,遠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所能概括得了的。“兩個凡是”的思想之所以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從哲學思維來說是因為它導致人們思想的僵化。任何理論都是要提高、要發展的、要前進的,任何停止的觀點、頂峰論的觀點、純理論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關於防“左”與防“右”孰重孰輕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度”是適度的“度”,是相宜的意思。度是事物保持自身特質的數量界限,是在質的規定下的一定的數量範圍,它體現著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任何度都是一個範圍,一個區間,因此任何度的兩端或邊緣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狀態、臨界點。在關節點以內,事物量的變化不會影響到質的存在;但一旦突破關節點,超出了度的範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因此,對“度”的認識和把握,也就是對“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的了解和把握。凡事要“適度”。“適度”也就是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相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符合。

防“左”與防“右”,孰重孰輕?有人說,“寧左勿右”。也有人說,“右一點,沒關係”。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凡事既不能“左”也不能“右”。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過河,隻能從橋上走,否則,無論是走“左”邊或者走“右”邊都會掉到河裏去。這就是說,無論是路線、方針、政策,還是人們的思想、行為,就其政治方向來說,都可以有三種形態,即是左的形態、右的形態或者是不左不右(適宜)的形態,此外,再無其他的形態。這裏實際上包含著深刻的“一分為三”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一分為三”辯證關係的又一個論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