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一分為三思想①(①周德義.解讀恩格斯“一分為三”的辯證思維方式:湖湘論壇,2002(4))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無論對一切理論思維多麼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就會連兩件自然的事實也聯係不起來,或者連二者之間所存在的聯係都無法了解”。理論思維即是辯證思維。“一分為三”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式。“一分為三”在今天已經被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成為了人們認識處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成為了人們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②(②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律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95~98)。規律是具有客觀性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和反映,也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一分為三,作為一個普遍規律,無論對自然界①(①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生物科學的辯證關係: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和人類曆史②(②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社會發展規律的辯證關係: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4):16~21)的運動,或者對思維的運動③(③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思維規律的辯證關係: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4~27),都是適應的。這一點,我們人人都可以從這三個領域中信手拈來許多令人信服的強有力的證據,如同從春天的牧場上拾起小草。早在兩個世紀前,恩格斯就對一分為三作出過許多精彩的論述,並對庸人的非此即彼的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予以無情的鞭笞和嘲笑。這些在閱讀《自然辯證法》④(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444~573)這部天才的著作時,您會時時被深切地打動並受到感染。我們在研讀它時,會不時地掩卷思索,捫心自問:我們今天還在思考、辯論,甚至爭論得麵紅耳赤的一些問題,譬如,一分為三是不是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問題,事物是不是一分為三的問題,一分為三是不是最普遍的認識即是不是規律的問題等等⑤(⑤雷正良.“一分為三”學術爭鳴二十年回顧.上饒師專學報,2000(1):7~12),不是早已經被這位偉大導師解決了!《自然辯證法》中有關一分為三的論述,比比皆是,既有對一分為三的專門論述,也有批駁旁門左道如非此即彼的反麵論證,還有運用一分為三的觀點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一些天才的預言和預見。下麵筆者想就自己學習《自然辯證法》關於一分為三的一些論述談談自己的體會,以就教於讀者諸君。
對“非此即彼!”的質疑
非此即彼的認識方式與“正”與“負”的範疇是與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所不相容的: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後,恩格斯指出,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是和進化論不相容的。因為隨著科學的發展,證明甚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變的了,魚和兩棲類之間的界限也是一樣;而鳥和爬行類之間的界限正日益消失。細鄂龍和始祖鳥之間隻缺少幾個環節,而有牙齒的鳥喙在兩半球上都出現了。因此,“非此即彼!”是愈來愈不夠了。他說:“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辯證法不知道什麼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麼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並且使對立互為中介;辯證法是惟一的、最高度地適應於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5)。“由於用無機的方法製造出過去一直隻能在活的機體中產生的化合物,它就證明了化學定律對於有機物和無機物是同樣適用的,而且把康德認為是無機界和有機界之間的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大部分填起來了”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452)。
生物的遺傳學方麵,我們今天已經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生物的進化是經過“遺傳(變異)——選擇——適應(進化)”的路徑實現的。生物的性狀通過自然的或人工的選擇而被保留下來。選擇的結果有三種情形,與親代相比較,可能更適應環境,可能沒有什麼變化,也可能更不適應環境。前者叫做進化,後者叫做退化。進化就是對環境的適應。在《自然辯證法》裏,恩格斯批評了把“遺傳”與“適應”分別看作“正”與“負”的理論。他說:“我們可以把遺傳看作正的保存遺傳特征的方麵,把適應看作負的不斷破壞遺傳特征的方麵,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認為,適應是從事創造的、主動的、正的活動,遺傳是進行抗拒的、被動的、負的活動”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4~535)。“有機體發展中的每一進化同時又是退化,因為它鞏固一個方麵的發展,排除其他許多方麵的發展的可能性”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71)。
“一分為二”的存在亦有時候。這種情況,在人類社會往往隻是發生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恩格斯指出:“在曆史上,對立中的運動,在先進民族的一切存亡危急的時代中表現得特別顯著。在這種時候,一個民族隻能在二者之中選擇其一:‘非此即彼!’,而且問題的提出,總是和一切時代玩弄政治的庸人所願作的完全不同。甚至1848年的德國自由派庸人,在1849年也突然地、意料不到地和違反自己意願地碰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倒退到形式更尖銳的舊的反動去呢,還是繼續革命一直達到共和國。他們沒有考慮多久,便幫助建立了作為德國自由主義花朵的曼托伊費爾反動統治”③(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4)。
生物的同一性與差異性。抽象的同一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在自然界,每一個有機體都不斷地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一方麵是來源於外部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作用,另一方麵,胃腸的蠕動、腺體的分泌、神經元的活動等等新陳代謝的作用,這些在經常地在改變機體,在修改機體的同一性;“植物,動物,每一個細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間,都既和自己同一而又和自己相區別,這是由於吸收和排泄各種物質,由於呼吸,由於細胞的形成和死亡,由於循環過程的進行,一句話,由於無休止的分子變化的總和,這些分子變化形成生命,而其總的結果則一目了然地出現於各個生命階段——胚胎生命,少年,性成熟,繁殖過程,老年,死亡”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7)。因此說,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異性。
對“一分為三”的闡述
關於自然科學方麵的證據
在物理學方麵,中性是可以轉化為極性的。“把一塊磁石切斷,中性的中央便兩極化了,但這樣做的結果,原先的兩極仍舊不變”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9)。
任何運動形式的變化總是至少在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的過程,這兩個物體中的一個失去一定量的一種質的運動(例如熱),另一個就獲得相當量的另一種質的運動(機械運動、電、化學分解)。因此,量和質在這裏是雙方互相適應的。直到現在還不能夠在一個單獨的孤立的物體內部使運動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平衡是和運動分不開的。平衡是吸引和排斥的勢均力敵。也就是說,“吸引——平衡——排斥”構成了一個係統。任何特殊相對的運動,都是為了確定相對靜止即平衡而進行的一種努力。兩個靜物,可以說它們是相互排斥的結果,也可以說它們是相互吸引,還可以說它們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之中。
自然規律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譬如水有三態:在攝氏零度和一百度之間是液體,在低於或等於攝氏零度時是固體,在高於或等於攝氏一百度時是氣體,這是自然規律。“但是要使這個規律成為有效的,就必須有:(1)水;(2)一定的溫度;(3)標準壓力。月球上沒有水,太陽上隻有構成水的元素,對這兩個天體來說,這個規律是不存在的”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58~559)。每種金屬都有自己的白熱點和融解點,每種液體在一定的壓力下都有其特定的冰點和沸點,每種氣體都有其臨界點,在這一點上相當的條件都可以使氣體變成液體。
在有機界中,組成生態係統的各種生物之間是和睦合作的。綠色植物給動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而動物給植物提供肥料和二氧化碳氣體,微生物則分解動植物的屍體和殘骸,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的動態平衡的生態係統。恩格斯指出,在達爾文的生存鬥爭學說被承認之後,對於有機界,一些人到處都隻看到鬥爭。其實“自然界中死的物體的相互作用包含著和諧和衝突;活的物體的作用則既包含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鬥爭”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71~572)。
生與死包含在“生(生命的誕生)——生命(生命的存在)——死(生命的滅亡)”過程中。生命從一誕生開始,死亡的種子也就同時產生並埋伏在生命之中了。生命除了組成有機體的各種化學元素的有機結合之外,不再有什麼其他的東西。生命的否定實質上包含在生命之中。“生就意味著死”③(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70)。
恩格斯認為,生命是整個自然界的結果,蛋白質是生命的惟一的獨立的承擔者④(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28)。生命是從蛋白體開始的。他說:“我們今天還不知道,而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還根本不能確定蛋白質的化學式,我們還根本不知道,化學上不同的蛋白體究竟有多少,而且隻是在大約十年前才知道,完全沒有結構的蛋白質執行著生命的一切主要機能:消化、排泄、運動、收縮、對刺激的反應、繁殖。”①(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456)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僅明了蛋白質的化學式、結構式和分子組成,而且知道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結構和數量。我國還在世界上第一次於1958年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並且可以運用生物分子技術人工克隆生物。在生物進化的曆程中,在出現僅由蛋白體構成的尤如變形蟲式樣的能進行新陳代謝的生物之後的多少萬年之後,這種沒有定形的蛋白質能夠由於核和膜的形成而產生第一個細胞。出現了如藍藻、細菌類的單細胞生物。又經過多少年的進化,出現了多細胞並進而逐步分化形成了多細胞生物。直至造就了人。歸納起來,生命是沿著“蛋白體——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的路徑進化來的。
關於思維科學方麵的證據
首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對外部世界的感覺和由於內部感官對於機械的、化學的反應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除此之外,人類有著與其他生物相比優越的地方就是思維運動,而對於自然科學來說,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和它同類的事實的方式不中用了。從這一瞬間起,就需要新的說明方式了——它最初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後純粹地構成定律。”①(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61)這是一個不斷地由量變到質的過程。並且是永遠也不會停頓和完結的。如果要等待構成定律的材料純粹起來,那麼這就是在此之前要把運用於思維的研究停下來,而定律也就永遠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