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因果性的認識。因果關係是指一個運動是另一個運動的原因。自然科學和人的思維也一樣,“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50)。因此,不能認為自然界和人的思維是完全分離毫無關聯的,“自然科學證實了黑格爾曾經說過的話: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追溯到比對這個相互作用的認識更遠的地方,因為正是在它背後沒有什麼要認識的了”③(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51)。
對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認識。偶然性與必然性這兩個邏輯範疇的對立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另一個對立矛盾。一些人總以為,“一個事物,一個關係,一個過程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不能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所以二者是並列地存在於自然界中;自然界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對象和過程,其中有些是偶然的,另一些是必然的,而整個問題,就隻在於不要把這兩類互相混淆起來”。生物學證明,生物的個體發生是偶然的,但是生物的係統發生確是必然的。“在某一地區並列存在的有機的和無機的種和個體,其多樣性可以斷定是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必然性上麵的,而對於個別的種和個體來說,這種多樣性還是和過去一樣,是偶然的”。正如黑格爾提出的命題:偶然的東西正因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種根據,而且正因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沒有根據;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規定自己為偶然性,而另一方麵,這種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40~544)。因此說偶然性與必然性總是共存於一體的。
人的認識總是有限的,有限的認識對於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來說無論如何不能具有全知的性質。有限在趨向於無限的端點中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們“預期的目的和達到的結果之間還總是存在著非常大的出入,不能預見的作用占了優勢,不能控製的力量比較計劃發動的力量強得多”,而不象黑格爾所設想和證明的那樣總是相一致的處於理想的同一的狀態。真理是相對的。正因為是相對的,也就具有多樣性。譬如在對待自然界的態度上,人類亦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界的一員,“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族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於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18)。因此我們應該與自然界和睦相處,建立良性的生態平衡係統,正如中國古人所倡導的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關於社會科學方麵的證據
恩格斯歸納總結了19世紀自然科學成果,認為其中有三個重大的發現:一是由熱的機械當量的發現(羅伯特·邁爾、焦耳和柯爾丁)所導致的能量轉化的證明;二是施旺和施萊登發現了生物細胞,發現它是這樣一種單位,即一切有機體,除最低級的外,都是從它的繁殖和分化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三是達爾文首先係統地加以論述並建立起來的進化論。
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係的科學。主要規律:量和質的轉化——兩極對立的互相滲透和它們達到極端時的相互轉化——由矛盾引起的發展,或否定的否定——發展的螺旋形式。”①(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21)在這裏,恩格斯表明了這樣幾個觀點:(1)“量的變化改變著質”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36),即是質量互變的觀點。(2)“兩極對立的互相滲透”,就是指對立的兩極相互作用形成的第三方麵;“兩極對立的互相滲透……達到極端時的相互轉化”,是指舊物種的量變以至引起新物種的產生。總起來說,事物的變化是按照“量變——質變——量變”、“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路徑進行的。也就是說,辯證法可以歸結為三個規律:一是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化學可以稱為研究物體由於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質變的科學。物體的純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個極限的,到了這個極限它就轉化為質的差別。物理學的所謂常數,大部分不外是這樣一些關節點的名稱,在這些關節點上,運動的量的增加或減少會引起該物體的狀態的質的變化,所以在這些關節點上量轉化為質。二是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辯證法認為,所謂兩極,由於排斥和吸引,最後在事實上互相抵消,或者是由於全部排斥最後集中在物質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吸引最後集中在物質的另一部分的情形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的兩極對立,總是取決於相互對立的兩極的相互作用;兩極的分離和對立,隻存在於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係之中,反過來說,它們的相互聯係,隻存在於它們的相互分離之中,它們的相互依存,隻存在於它們的相互對立之中。三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如數學上有負負得正,物理學上的運動和平衡狀態的建立,化學的平衡反應等等。
運用“一分為三”探討問題
關於“判斷”的分類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45~548)
恩格斯認為,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在判斷分類上的區別在於,後者滿足於把各種不同的判斷和推理的形式列舉出來和毫無關聯地排列起來,前者由此及彼地推出這些形式,根據它們相互隸屬關係,從低級到高級地排列起來。
黑格爾正是根據辯證邏輯的分類原則,把判斷分為四類,每一類又有三種判斷。即:
實在的判斷:
事物性質的(直接)判斷。包括:肯定判斷(A是B),否定判斷(A不是B),無限判斷(A不是B、C或D……);
反省的判斷:
某種關聯的(間接)判斷。包括:單稱判斷(A是B),特稱判斷(有些A是B),全稱判斷(凡A皆B);
必然性判斷:
事物實在規定性的判斷。包括:直言判斷(A是B),假言判斷(如果A,則B),選言判斷(A不是B,必是C或D……);
念的判斷:
概念符合程度的判斷。包括:實然判斷(A是B),或然判斷(如果A,可能B),必然判斷(A如何,必是B)。
對於黑格爾的辯證分類,恩格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還以摩擦生熱為例對黑格爾的辯證分類作出了進一步的概括。他說,我們可以把判斷(1)看作是個別性的判斷:摩擦生熱這個單獨的事實被記錄下來了;把判斷(2)(3)兩類看作是特殊性的判斷:一個特殊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形式)展示出在特殊情況下(經過摩擦)轉變為另一個特殊的運動形式(熱)的性質;把判斷(4)看作是普遍性的判斷:任何運動形式都證明自己能夠而且不得不轉變為其他任何運動形式。到了這種形式,規律便獲得了自己的最後的表達。這樣一來,黑格爾的辯證分類最後被概括為:“個別性的判斷——特殊性的判斷——普遍性的判斷”三個環節。
一些天的預言預見
“種”是科學的基礎。“沒有種的概念,整個科學就沒有了”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543)。有了“種”,也就有了“種”與“種”及其屬於二者之間的過渡類型的一分為三。“變化”是實現一分為三的根源的動力。恩格斯認為,隨著科學研究進行得愈是深刻和精確,那種固定不變的有機界的僵硬係統就愈是一觸即潰。不僅動物和植物的個別的種日益無可挽回地相互融合起來,而且出現了象文昌魚和南美肺魚這樣的動物(筆者注:文昌魚是一種有些象魚形的海洋小動物,是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南美肺魚是肺魚屬的動物,兼有肺和鰓,產於南美),這種動物嘲笑了以往的一切分類方法;最後人們遇見了甚至不能說它們是屬於動物還是屬於動物界的有機體②(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2.453)。在這裏,恩格斯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語言“一切產生出來的東西,都一定要滅亡”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產生、存在和滅亡的過程。事物在個體的存在中是有限的,但是在物質的循環之中卻具有無限的特性。無限時間內宇宙的永遠重複的連續更替,不過是無限空間內無數宇宙存在的邏輯補充。物質的運動是永恒的。物質在一切變化中永遠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個屬性永遠不會喪失,隻是這種循環在時間和空間的相互交替之中時空合一。事物存在就是空間,事物變化就是時間。正如《周易》雲:“是故法象莫大於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①(①《四書五經》.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59)說是以象為法,天地最大;天地變化,形成時間。在時間和空間的交互運動之中,一分為二,合二為三,三生萬物,生生不已。
綜合上述,我們從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學習中至少可以獲得如下幾點體會:
“一分為三”是較“非此即彼!”更為一般適應的理論(辯證)思維方式;
“一分為三”是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基本的方式方法;
“一分為三”是事物產生、發展變化和矛盾運動的最普遍的規律。
毛澤東《實踐論》的一分為三認識觀①(①周德義.論《實踐論》的一分為三認識觀: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3)l~6)
一分為三不是機械的僵化的形而上學的,而是矛盾運動辯證發展的。它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按照“矛盾鬥爭——協調統一——矛盾鬥爭”、“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和“量變——質變——量變”的一分為三的方式進行的。可以說,一分為三是辯證唯物主義核心的和最基本的規律②(②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思維規律的辯證關係: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2(1):24~27)。認識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認識規律也是一分為三的。
《實踐論》的一分為三認識觀
《實踐論》③(③《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282~298)是毛澤東1937年7月寫下的哲學著作。在這篇充滿辯證法的光彩照人的著作裏,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係統地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成為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指路明燈。事實上,這篇文章所揭示的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分為三的認識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加以說明和闡述:
第一,毛澤東把人們對於世界的觀察認識分為三種類型。即: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是教條主義(哲學上所謂“唯理論”的)認識論;一是經驗主義(哲學上所謂“經驗論”的)認識論;還有“左”翼空談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唯心論、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冒險主義等等和“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特征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的三分法。無論是“左”的或者說是右的,“都是以主觀與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對於《實踐論》的寫作動機和背景,著作按語道: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同誌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隻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同誌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麵經驗,看不見革命的全局。毛澤東同誌的《實踐論》是為揭露和批判黨內的兩種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而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