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 一分為三與其他規律的關係(6)(1 / 3)

毛澤東在分析孔子“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時說:“過與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動,當其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係中找出與確定具有一定穩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孔子認為“中庸”太難了,以致於歎息道:“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他讚揚弟子顏回:“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要求號召人們鍥而不舍,終身的追求中庸之道,明確指出“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中庸》進一步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最後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一分為三與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律的關係①(①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律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95~98)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有機聯係的統一整體,是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無限發展變化著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有: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分為三,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最普遍的存在,是一種思維方式,一分為三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三個規律。

一分為三與矛盾規律的關係

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在矛盾中衰亡,在矛盾中變化,在矛盾中前進和發展。世界的發展遵循矛盾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同時也承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矛盾——外部矛盾,對於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激發、推動或延緩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

矛盾鬥爭的形式通常是多種多樣、錯綜複雜的,並且總是依據客觀事物存在的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矛盾同時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種主要的矛盾,它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的矛盾則處於次要的、服從的地位。

一分為三認為,“一”與“三”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三個方麵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一分為三是事物存在的客觀實在,也是事物運動形態以及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它能夠解釋大千世界物質運動、原子裂變、化合分解、遺傳變異、社會變革、人類思維,摩擦、碰撞、衝突等等矛盾現象。一分為三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符合矛盾學說。

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具體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矛盾特殊性的範例,也可以說是運用一分為三規律的範例。他首先分析了當時在中國社會中起著不同作用的各個階級的特點,又從各個階級的相互聯係中分析了各個階級在革命運動中的地位,然後綜合起來,對各階級之間的總的關係,即矛盾的總體的特點作出結論:地主買辦階級是革命的敵人,他們和帝國主義相勾結;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接近的朋友;中產階級可能成為無產階級的朋友也可能成為無產階級的敵人。從而在階級分析的基礎上製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略方針政策,引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大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革命鬥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的偉大勝利。

一分為三的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鬥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整體的矛盾性

“一”是“三”存在的前提,“三”是“一”存在的必然。整體本身是矛盾存在的表現,是一定條件的集中反映。整體的組成及其結構、層次的有序性,決定整體的存在。整體的存在,缺一不可。整體既是與外界的統一,也是自身內在的統一,是內部和外部矛盾的高度統一。以原子的結構為例。有原子這個“一”的存在,就必然會有質子、中子、電子這個“三”的存在。而且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是不可想象的。水的電離也是如此。有水分子這個“一”的存在必然就有氫離子、氫氧根離子和水分子這個“三”的存在。

事物內在的矛盾性

事物的“三”是指矛盾的三個方麵,事物具有內在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常常是按照一分為三的方式展開來的。

其一,事物三個方麵的存在是矛盾的體現,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主要依據,是事物質的規定性。例如,前麵已經談到,單細胞生物(如衣藻)的應激反應(如趨光反應),到多細胞生物(如水螅)擁有的網狀神經係統具有感覺,直至人腦已經具備了創新的意識。又如基尼係數是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距的數量界限,可以較客觀地、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別,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的兩極分化,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基尼係數的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其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O”。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這兩種情況隻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隻能是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形式,既可以反映客觀事物,同時其本身也是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表現。

其二,“一分為三”反映事物內部三個方麵之間的關係——矛盾的特殊性。一是對立麵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常常是對抗性的、性質相反的。如敵對階級之間的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沒有絲毫的調和餘地的鬥爭;一是對立麵與中立麵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通常是非對抗性的、溫和的、具有調和的餘地,常常是合作超過鬥爭,協調替代對立。事物內部的這幾種矛盾之間的鬥爭統一,保持著事物內部的平衡,是事物存在、變化、發展的動力。事物內部平衡的打破,常常是因為中立麵的變化而產生的。中間狀態是有意義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中間狀態是存在的,有些有機體我們簡直沒法說它們是植物還是動物,因而我們總是不能在植物和動物之間劃出鮮明的界限……”

事物間的矛盾性

這種矛盾性通過事物的內在矛盾而發揮作用。一事物與它事物(環境)的關係通常也遵循一分為三的規律性,有包容的,也有交叉重迭的、還有並列平行的關係。其中相容者又包括同一重迭的關係、部分交叉關係和屬種關係等等。簡而言之,“三”是“一”中的“三”,“一”可以被包容在更大的“一”之中。因此,在不同的條件下,一事物與它事物可以是相異的也可以是同一的。條件是實現轉化的前提。對於一事物與它事物的矛盾性來說,也有多種形式,可以是主要的,處於主導地位;也可能是次要的,處於從屬的地位;兩者還可能是平行的關係,幾乎處於互不相關的境況之中。

在一事物內部存在的諸方麵的矛盾之中,通常有一個是主要的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毛澤東曾經在《矛盾論》中強調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是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無論是在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還是在科學實驗、生產實踐中,毛澤東同誌從來都堅決主張在一定時間內隻應有一個中心工作。必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主要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綱舉目張”,把整個工作帶動起來。

研究矛盾學說,最重要的是認識和研究矛盾互相轉化的條件,並催化這種轉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譬如,新時期,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個最大收茯,就是對我國社會的發展階段作出了科學而準確的定位,即中國現在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關於這一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寶庫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把未來共產主義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這種劃分是基於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作出的。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曾特別注意考察經濟落後國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上表現出來的與社會形態常規發展不同的特殊性,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他並沒有確切地判斷俄國社會主義究竟處於什麼發展階段上。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脫胎來的,它沒有經曆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因此它走的是一條與馬克思主義劃分的五種社會形態曆史發展常規所不同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經曆一個特殊的時期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社會化、現代化。這個時期,今天我們已經把它定義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87年,鄧小平同誌在談到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的曆史地位時,明確指出:“我們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的社會主義又有一個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從這個實際來製訂規劃”。鄧小平同誌的上述思想,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對於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