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 一分為三與其他規律的關係(5)(1 / 3)

列寧早就告誡人們,隻有取得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才能建成社會主義。鄧小平也反複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因此,社會主義對於過去的一切社會形態來說,它有一個聚集優勢的過程,即“聚優”的過程。“聚優”的過程,是通過選擇實現的。達爾文創立的生物進化學說,即自然選擇學說,深刻地揭示和詳細地研究了生物經過自然的或人工的條件進行“選擇”的過程,這些對於我們探討闡述“聚優”過程,是不無借鑒意義的。選擇,就是保留或淘汰的意思。“聚優”的過程,就是選擇不同的優勢組合並使之逐漸積累、融合、粘聚到一起的過程。生物物種的選擇基礎是遺傳與差異或變異。例如人在培育動、植物品種的過程中,對人有利的生物個體或生物性狀被保留下來,對人不利的生物個體或生物性狀被淘汰掉,這樣經過若幹代在一定方向上連續的選擇作用,那些保留微小有利變異的個體在傳代過程中,由於遺傳的作用,會逐代保存和積累這些微小的有利變異,結果由微小的個體差異發展成品種的顯著特征,這一過程達爾文稱之為“人工選擇”。達爾文認為人工選擇育種,三個要素是必須的。首先要有變異(差異),沒有變異(差異)就不可能找到符合人們所需要的生物個體或生物性狀,當然也就談不上人工選擇;其次,有了變異(差異)不遺傳也不能形成新類型。隻有在遺傳和變異(差異)的基礎上通過人們對變異(差異)的不斷選擇和淘汰,並向某一個方向積累有利變異(差異),才能形成我們需要的品種。因此,這一過程是:“(性狀的)變異——(人工的或自然的)選擇——(被選擇的變異的)遺傳”。達爾文正是通過對人工選擇的研究,意識到自然界也存在著同樣的選擇過程,隻是選擇的方向是進一步地適應自然界,於是他在人工選擇理論的基礎上創建了自然選擇學說,科學地解釋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的起源。一個民族的發展也應該有一個這樣的過程,要聚集世界上一切民族的優點,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隻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看得更遠。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意思是指事物發展的趨勢,一方麵是向前發展的,另一方麵,其發展的道路又不是一帆風順的,而常常是一波三折。其基本特征是波浪式或螺旋式地前進的發展軌道,有高潮,也有低潮,還有波浪平靜的時候。而往往不總是一種普遍高潮或低潮或波浪平靜的態勢。就拿21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來說,從長遠看,從本質上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曆史發展的總趨勢,世界社會主義必將走出目前的低穀而重新複興起來。盡管資本主義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現代科技方麵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變化,但資本主義製度固有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還出現了一係列新的矛盾。但是在相當長的曆史階段,社會主義難以出現過去那種暴力革命運動,而將會是一個持續的、漸進性的進化過程,通過與資本主義製度比優越性、比吸引力、比經濟效率等等來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麵發展,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同時社會主義將擺脫惟一模式的誤區,走出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的建設和發展方式多樣化的道路。

世界應該是豐富多彩的。

孔子站在江堤上,眼望著江水滔滔,冥思苦想,悟出了一個道理,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論語》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一分為三與思維運動規律的關係①(①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思維規律的辯證關係: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4~27)

“一分為三”規律認為,事物是一分為三的。無論是物質的存在、變化、發展狀態,還是社會形態和思維變化都是符合一分為三規律的。人類思維和意識的進化曆程、思維的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的特點,也是如此。

思維及其思維形式和思維規律思維

意識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碩果

現代科學證明了感覺、思維與意識的產生和演化的進程。

其一,應激反應是感覺的萌芽。單細胞生物具有應激性。這種應激性,就是原始的或者說最初的感覺。典型的應激反應有趨光反應。《植物學》指出,衣藻是單細胞生物,其生命體由一個細胞構成(圖38)。細胞內有一個厚底杯狀的葉綠體,屬於自養型生物。衣藻有兩條等長的鞭毛由細胞的前端伸出,鞭毛的基部有兩個與運動和新陳代謝有關的伸縮泡。伸縮泡的側麵有一個具有感光作用的紅色眼點。衣藻的這種結構是與其具有趨光反應相適應的。趨光反應使有機體能夠適應變化了的外界環境,趨利避害,維持生存。衣藻類生物的這種應激反應已經包含了感覺的萌芽,可以說感覺正是從這種應激反應的基礎上進化來的。

其次是感覺的產生。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逐步地出現多細胞生物並有了細胞的分化,出現了專門的感覺細胞群(組織)。如腔腸動物的水螅已經擁有網狀神經係統(圖39)。這種神經組織的進一步分化、發展,組成的神經係統愈來愈複雜,就產生了高等動物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構成的神經係統,逐漸地加強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形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基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都屬於感覺的範疇。

其三是思維意識的形成。最複雜最高級最完善的形式是人類的神經係統。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圖40)。意識是人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人腦已經具備了創新意識、實踐意識和價值取向(表11)。這是較之神經係統的出現具有更大意義的事件,是生命的質的飛躍。

人類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路徑進行的,也是按照一分為三的要求展開的。即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首先是接觸外界事物,在人腦中產生感覺、知覺和印象;再是人們對於綜合感覺的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和改造,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從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三是通過再實踐對上麵形成認識的思維成果進行正確性的檢驗、判斷、確認和修正。上述三步是一次認識活動的全過程,也是產生正確思維的不可或缺的邏輯序列,也是完整的認識實踐所不可缺少的思維程序。思維是人腦對於客觀世界的反映,客觀性是思維的第一特性,離開客觀的不依賴於經驗的思維是根本不存在的。思維的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還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的特點。思維能夠從許多個別事物的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麵的、非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聯係。

邏輯是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

恩格斯指出:邏輯是“關於思維過程本身規律的學說”。

思維形式,即思維的邏輯形式,具體說,一是從思維內容各不相同的各類判斷和推理中抽象出來,並為它們各自共同擁有的一般形式結構。二是思維是有內容,也有形式的。在實際思維中,邏輯形式和具體內容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思維的具體內容,就無所謂思維的邏輯形式;沒有思維的邏輯形式,思維的內容也就無法表現。三是任何邏輯形式都由三個部分構成。即兩個邏輯變項和一個邏輯常項。例如在“一切甲都是乙”這一個邏輯形式中,甲和乙兩項是邏輯變項,其表示的具體內容是可以變換的;而“一切”、“都是”則是邏輯常項,即在這個同類型的邏輯形式中是不變的。

邏輯規律概括地表現了邏輯思維的一般特點,普遍地運用於各類邏輯形式,是人們在運用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和論證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則。思維規律也就是思維的邏輯規律,其研究思維正確性的核心內容在於表現思維的確定性。基本規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表現為概念、判斷的自身同一;矛盾律表現為判斷之間的前後一致,不自相矛盾;排中律表現為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之間排除中間的可能性;充足理由律表現為論證過程中理由與論斷之間的邏輯聯係。

邏輯形式及其規律是有客觀根據的,既不是人們的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人們主觀臆造的,而是客觀事物最普遍、最常見的關係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經過億萬次的重複才固定下來的。列寧說:“邏輯形式和邏輯規律不是空動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