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 一分為三與其他規律的關係(6)(2 / 3)

事的各種矛盾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和互相作用的。主要矛盾對非主要矛盾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對主要矛盾也會發生影響。所以,在突出地抓住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注意適當地處理各個非主要矛盾。如在無產階級革命中,既要著力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也要注意恰當地處理中小資產階級和工農之間的矛盾,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壟斷資產階級。

科學發展的曆史證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條件的和可變動的,沒有任何一種矛盾不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轉化的。

對立統一規律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矛盾規律學說的進一步概括和重大發展。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麵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毛澤東繼承了列寧的觀點,在《矛盾論》一開始就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第五節論述了矛盾的同一性,指出:“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麵,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麵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其相反的方麵轉化。”

互相轉化的觀點是變化的發展的觀點,是辯證的觀點。事物存在對立麵的思想是“一分為二”的觀點,而對立統一的觀點是“一分為三”的思想。因為,對立的兩個方麵即是互相分離的對立存在的“一與二”的關係,兩者統一即是第三方麵,是“一與三”的關係。

一分為三與質量互變規律的關係

什麼是質和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不具有一定的質和不具有一定的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特殊的內在規定性。它是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所決定的。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都是由於它們各自的特殊的質的規定性。質與事物是不可分離的。離開事物的質隻能是抽象的主觀的意念,客觀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而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數量的規定性。它是可以度量衡的。所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順序,人口的密度,物體的大小,運動的速率,溫度的高低,顏色的深淺等等,都是事物量的規定性。區別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的開始,是認識事物量的前提;而認識事物的量,則是對事物的質的認識的深化。化學中的定性分析是對事物質的了解,定量分析則是對事物量的把握。一個產品如果在質上不合格,沒有使用價值,數量愈多損失愈大。

質變、量變及質量互變規律

量變,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或者是其成分的排列組合的變化,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不是根本的變革。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統一、平衡、相持、靜止等等,都是事物的量變的狀態。質變,是事物一種顯著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的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質的形式的突變或飛躍,是原有質的範圍內量變的中斷,是根本性質的變革。質變和量變有著根本的區別,但又有著密切的聯係。兩者的關係是辯證的。其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的數量和超出“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即“度”時,質變也就發生了;其二,質變引起新的量變,為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的量變過程;其三,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伴隨著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這就是質量互變規律的基本內容。

質量互變是按“一分為三”的規律運行的。即按照“量變——質變——量變”的路徑運行。前麵已經提及,事物質變的形式也是千差萬別的,但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類:爆發式的飛躍和非爆發式的飛躍。達爾文在他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中指出,物種的種間差異和種內差異沒有根本不同,這一點已經被現代科學所充分證實。新種的形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爆發式,一種是漸變式。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變異時間的差異,前者變異的時間短,或者說是過渡類型存在的時間極短,而後者的時間相對較長。現代科學證明,爆發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突變,包括基因的突變和染色體的畸變;一是基因的不同組合、重新組合。通過突變,瞬間形成生物的新種。目前,最典型的方式主要見之於植物界遠緣雜種通過染色體加倍後形成新種。而漸變式是一些微小的變異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自然或人工選擇和生殖或地理隔離的作用,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從老種中產生出新的物種來。新的物種形成之時,也是新的過渡類型存在之時。

“一”僅隻分解為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認識、兩個生死搏鬥的階級陣營、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等等,即隻是分解為兩種性質完全相反的東西,一般來說,這種絕對的態勢的出現和存在都是極其的短暫和偶然的事件,可以說是爆發性的。至少在大部分時間裏,事物是以一分為三的形式出現和存在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的存在是貫穿於始終的,但是作為階級鬥爭最高最激烈的形式——戰爭的出現和存在卻是短暫的有條件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在曆史上,對立中的運動,在先進民族的一切存亡危急的時代中表現得特別顯著。在這個時候,一個民族隻能在二者之中選擇其一:“非此即彼”。但是,恩格斯也同時在這裏無情地嘲笑了那些包括德國自由派庸人和法國資產者在內的“一切時代玩弄政治的庸人們”,因為不懂得曆史辯證法所作出的反曆史的抉擇。

質量互變的狀態符合“一分為三”的規律。“三”是事物的最穩定的結構,也是事物變化的起點和歸宿。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三個方麵構成的。生生不息,以致無窮。毛澤東說過,任何時候,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在階級社會中對立的階級之間必定有中間派存在。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經濟政治狀況作出分別的剖析之後,結論性地寫道:“綜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在這裏和文章中的好幾個地方,毛澤東都把一些階級和階層劃分為三個部分。譬如,在分析小資產階級時,他把他們劃分為占少數的“小資產階級的右翼”、大概占小資產階級人數一半的持“中立的態度”者和占“數量不小”的“小資產階級的左翼”三部分。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毛澤東也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社會階層作出一分為三的劃分。直至毛澤東晚年提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依然把世界各國按照其政治、經濟和社會製度的不同情況,劃分為三個方麵,即三個世界,包括屬於“第一世界”的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屬於“第二世界”的中等發達國家如英、法、德國和屬於“第三世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屬於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質量互變的過程符合“一分為三”的規律。揚雄在《太玄》中把事物看作一個過程,人生是一個過程,思想是一個過程,福禍、貧富、貴賤也是一個過程;生息是一個過程,消滅也是一個過程。特別令人深思的是他在討論事物變化的過程時總有一個中間狀態。在生息的過程中有一個中間狀態,在消亡的過程中也有一個中間狀態。這個中間狀態是相對的,是始與終之間的連接狀態。事物有弱小,有壯大;雖弱小,但從發展上看,它卻內部充實,有前途,“誠有內者存乎中”;雖壯大,但從發展上看,它卻內部空虛,沒有前途,“虛中弘外存乎廓”。在這裏,揚雄已經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事物的數量變化與質量變化的關係。

我國東漢時期的哲學著作《太平經》認為,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雙方是互相滲透,陰中含陽,陽中有陰,“故純行陰,則地不肯盡成;純行陽,則天不肯盡生。當合三統,陰陽相得,乃和在中也。”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謂陰謂陽,隻是含陰或含陽的比例不同而已,比例相當,謂之正中。這有點相似無機化學裏的酸堿度的概念。也可以說,隻有對立物的相互和合,陰陽相當,方和在其中。真乃妙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