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應該遵循一分為三規律,尤其是在總結分析思考處理問題的時候更是如此。正確認識並運用一分為三規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善於在眾多紛繁複雜的矛盾之中,找到決定事物方向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對症下藥的同時不要忽略和忽視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麵;就是要善於認識和掌握決定事物性質變化的關鍵點和度,做好矛盾的轉化;就是要善於找出並達到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或理想狀態和平衡點,避免“不及”與“過份”,防止或左或右的思想傾向幹擾和模糊我們的視野,以期獲取最佳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目標效益。孔子中庸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繼承、發展和發揚光大。下麵,我們再來比較詳細地討論一下孔子中庸思想與一分為三的關係。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分為三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
“中庸”是孔夫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所極力推崇的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怎樣理解中庸?中庸是孔子提出來的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論語》記載,孔子提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的觀點。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把“中庸”解釋為“中和”之道。他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並認為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的根本。“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可見,中庸之道乃為人之道,君子之道,聖人之道,為德之至道,是研究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是人生哲學的最高準則。
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他把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處理知與行之間的關係一分為三,一類是“知者”、“賢者”;一是“愚者”、“不肖者”;一類是“中庸”者。朱熹注釋道,“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為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這裏存在一個用最適宜的方法為人處世的問題。
怎樣實踐中庸?答案是:一是堅持修身養性。《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提出“修身則道立”,“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觀點。指出“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二是堅持忠恕之道。孔子認為,忠恕之道是一個仁人君子必須終身操守的信條。所謂“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凡是自己希望達到的也希望別人達到;所謂“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凡是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認為忠恕之道很接近於中庸的要求。他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真正是道不遠人!這裏具有多麼平凡而深刻的哲理啊!
三是堅持克己複禮。過去有人曲解“中庸”為折中、調和主義,其實是領悟不夠的緣故。《中庸》指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筆者理會“中庸”中的“中”應該讀作“zhong”即理解為打靶“中的”的意思。接人待物、為人處世必須要有一個原則,有一個標準,既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力求恰到好處,就像拉弓射箭追求靶心一樣,凡事追求最佳最理想效果。這個標準也是孔子所說的“禮”。“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社會道德、法律規範。要“克己複禮”,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就是凡事要追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認識與實際的統一。中庸之道決不是兩端之間截其平均值,而是實事求是地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最符合情理的行為抉擇。難就難在“恰到好處”即適度。子曰:“舜其大知也!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四是怎樣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孔子認為貴在時中。行為的適度,取決於行為者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水平,這就要求人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中庸》指出“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指出,中庸之道貴在“時中”,貴在“期守”,持之以恒。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時中”之意是依時而中、適時而中、時時而中。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依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將人一分為三。即一類為“過”,一類為“不及”,一類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