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應用是有條件的。譬如前麵提及的單細胞生物衣藻,既能夠運動,又有眼點,那麼是動物還是植物呢?科學界統一的說法是判斷衣藻類生物為植物,原因是它們的營養方式屬於自養型。植物學把衣藻類劃歸於植物界綠藻門衣藻屬。而動物學又把這種具有鞭毛能遊動的單細胞藻劃歸於動物界的原生動物門下。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事物是相互聯係又相互轉化的,任何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但事物發展又具有階段性,在一定階段上,事物又都具有相對的固定性,或者叫做質的規定性。正是這種客觀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決定了某一類事物成其為某類事物,而區別於另一類事物。這種質的規定性反映在人類思維中,就表現為思維的確定性,即一個思想反映什麼,就是反映什麼。前後應該同一,而不應該矛盾。這種對於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的認識是有條件的,因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多種規定性的統一,隻有在同一思維過程,即在相同時間、相同空間和相同對象關係的條件下,事物才有可能具有相同的質的規定性。
一分為三是一個思維規律
一分為三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一樣,也是一個思維規律。一分為三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變化、發展都具有三種狀態,三個過程或者三個方麵。其中,對於中間狀態、過渡狀態、中間過程、中間環節或中介的重視和研究,對於事物的度的研究和把握,對於事物質和量的變化和轉換關係等等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之所以說一分為三是一個思維規律,主要因為一分為三概括地表現了思維的一般特點,普遍地適用於思維的各類邏輯形式,是人們在進行思維過程中所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關於“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世界上沒有屬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概念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著重於研究概念外延間的關係。邏輯學把概念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相容的關係,包括同一關係、屬種關係和交叉關係;二是不相容(相異)的關係,包括矛盾關係、反對關係;三是並列關係,是指同一屬概念之中各個同級的種概念之間的關係。又包括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關係。
如果運用一分為三的觀點分析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不難發現,給概念下定義,就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確認。正如列寧指出的,這種確認通常“是把某一個概念放在另一個更廣泛的概念裏”,通過同其他對象相比較從中找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這一對象區別於同屬的其他種之間的差別而實現的。概念之間關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形:即是外延較大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外延較小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外延較大的概念與較小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外延較小的概念與較大的概念之間的關係等等。因為,外延較大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外延較小的概念之間的關係,都是屬於同級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因此概念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同級的概念之間的關係;二類是外延較大的概念與外延較小的概念之間的關係;三類是外延較小的概念與較大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其中,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根據概念外延有無重合之處,又可以分為並列關係、交叉關係和同一關係或屬種關係。
關於“判斷”。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甲是(或不是)乙”是所有判斷的基本邏輯結構。其中,判斷對象甲稱為邏輯主項;判斷對象的性質的概念乙稱為邏輯謂項;“是”或“不是”是判斷對象甲與判斷對象的性質的概念乙之間的聯項,是聯係兩者之間的中介。沒有中介是不成其為判斷的。
關於“推理”。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判斷中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常常根據某種已知的知識推出新的知識。當然這種推理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並且所得的推理結論還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前提,並且把思維規律正確地運用於這些前提,那麼結果必定與現實相符”。可見,隻有正確的前提和遵循正確的思維規律,才可能推出正確的結論。“三段論”可以說是對一分為三的思維規律的最簡單明了的解釋。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是演繹推理的一種方法。它從某些已經給出的命題,按照必然性推出某些未被陳述的其他東西。即由兩個包含著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而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它的理論基礎是:一類事物的全部是什麼或不是什麼,那麼這類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一個完整的三段論都是由三個性質判斷式構成。每一個性質判斷式又都由邏輯主項、邏輯謂項和兩者之間的聯項構成。例如,有(1)式:物質是可分的;(2)式:基本粒子是物質;由此就推出(3)式: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其中(1)、(2)兩個是前提,它們是推出新判斷的依據;(3)是結論,它是從前提推出的新判斷。
任何一個三段論都包含著三個項:小項、大項與中項。結論(3)中的主項,如“基本粒子”,叫做小項;結論(3)中的謂項,如“可分的”,叫做大項;兩個前提(1)、(2)中所共有的項,如“物質”,叫做中項。在兩個前提(1)、(2)中,具有大項的前提,如“(1)物質是可分的”,叫做大前提;具有小項的前提,如“(2)基本粒子是物質”,叫做小前提。
在一個三段論中,隻能有三項。大、小項和作為兩項中介的中項。沒有中介則大、小項的關係不能確定。假如不是三個項而是兩個項,則這兩個項便因為缺少作為中介的中項而使它們之間的關係不能確定;假如不是三項而是四項,則大項與一個項發生關係,小項與另一個項發生關係,如此則大、小項便沒有共同與之發生聯係的中項,因而大、小項的關係也不能通過中項而確定。
關於“論證”。論證就是用某個(或一些)真實判斷確定另一判斷真實性的思維過程。論證都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三個要素構成的。論題是通過論證要確定其真實性的判斷;論據是被引用來作為論題真實性的根據的判斷;論證方式是把論題和論據聯係起來的形式,是借助於一定的推理形式從論據的真實性推導出論題的真實性的過程。所謂論證的過程也就是通過論證的方式,即把許許多多的已經被確認的曆史的和現實的事實(論據)串聯起來達到推導出論題真實性的目的。僅僅有論題、論據,沒有從論據到論題的推演過程的論證是不成立的。
一分為三與其他思維規律的關係
在前麵,我們已經證明了一分為三是事物的客觀存在,也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最一般規律。在上麵,我們又進一步論述了一分為三是一個思維規律,是客觀事物在人類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因此,概括地說,一分為三既是思維規律也是客觀規律,它是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的有機統一。一分為三認為,任何判斷的過程離不開中介的聯係,都是從“已有的”、“舊的”東西推導出“沒有的”、“新的”東西來。沒有中介也就沒有解決問題的橋梁,也就沒有事物之間的關聯。可以說沒有中間也就沒有兩端,也就沒有判斷活動的整體。
純粹的思維規律——這裏是指那些不符合或者違反客觀規律的思維規律——或許是理想狀態下的假設,是為了達到或者突出某種認識而簡化客觀存在的認識,因此這些規律有時甚至於是有悖於客觀實際的而常常需要作出某種必不可少的說明和補充。一方麵,思維規律是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和反饋。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局限性和與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另一方麵,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又有著天然的必然的聯係,是既相聯係又相區別的概念表現形式。所以說,兩者不是同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思維規律是“規律”,但不一定等同於客觀規律。因為思維規律是主觀的、屬於意識形態的、僅僅在思維領域裏起著作用的規律。如下麵我們將要討論排中律、矛盾律等不是客觀事物實在,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所謂客觀規律的客觀性是指離開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種客觀性是不會因為時間、空間和環境條件的變化影響而不同。它不管你意識到沒有,甚至不管你存在與否。而思維規律則是意識活動。它是客觀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思維活動的概括和總結,說白了,是人為的。但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應該是屬於交叉的關係,也就是說,兩者也有相統一的時候。當隻有當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精神與物質相統一時,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才會得到統一。
同一律認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想自身總是同一的,不管人們對此認識不認識,承認不承認,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同一律的這種客觀性和必然性,說明了同一律並不是人們主觀臆定的,而是客觀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變化又是有階段性的。正是這種階段性決定了事物的特殊性和質的規定性。也正是這種階段性,實現了事物同一性在一定階段的客觀實在性。一方麵世界上的事物是沒有絕對同一,永遠同一的。而是處於永恒的辯證的變化之中的;另一方麵在保持事物性質的一定的時間、空間和研究對象的一定的度的範圍內來說不可否認是客觀的同一的。這一點是很好理解的,任何科學理論體係如果違反同一律的要求必然會產生混亂。作為思維規律的同一律,要求人們使用概念、判斷保持自身的同一,界定同一思維過程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或同一方麵)下對同一對象而言的思維本身就是對事物變化的絕對性的認同。因此可以說在一定的範圍(度)內,同一律與一分為三是同一的。用這樣的思想來分析和理解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也是如此的。但是這些是有條件的和相對的,事實上,思維規律與客觀存在是有距離的。以排中律和矛盾律為例。二者的前提都是假設的。前者假設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隻有兩個相互矛盾的判斷而必定有一個是真的;後者則假設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隻有兩個互相否定的判斷而必定有一個是假的。客觀事物是沒有假設的。但思維規律不僅可以而且必須假設。邏輯學即是先假定思維的存在,後以思維為研究對象和目標的學問。假設的東西不一定是真實的。問題是,事物普遍是一分為三的。隻有在思維過程中,為了凸顯事物某一方麵的特性,便於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導向注意的某一個方麵而削弱或簡化了其他方麵的特殊存在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這樣的狀況。在這種純粹對立的狀況下,事物的存在狀態隻有邏輯的矛盾關係而排除了邏輯的反對關係中的“中間”的狀態和事物的並列存在關係。事實上,中間狀態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事物的存在狀態,還是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都是如此。而了解事物的中間狀態的存在條件和原因,並促進中間狀態的轉化和使之達到最佳的狀態,正是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主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