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國之不寧(3)(2 / 3)

“這件事不能拖,當年太宗敗給契丹人,就是因為太原之賞沒有兌現,影響了士氣。”曹太後提醒道。

“朕理會得。”趙頊道:“但是國庫吃緊,一時也沒有辦法。朕已下詔,先迎戰死的將士入英烈祠,發放撫恤錢,這是第一要緊的。將士們見戰死的同袍都有了憮恤,就知道朝廷必然會發放賞錢,那就不會太急了。隻待夏稅收完,朝廷就有錢賞功了。”

曹太後不曾料到國庫竟然緊張得到這個份上,沉吟一會,說道:“國家事事要錢,宮中自我以下,再裁減些用度。”

趙頊連忙笑道:“娘娘說哪裏話來,便是再沒錢,亦不能從這裏省。娘娘不用擔心,夏稅很快收上,拖不了多久。”

曹太後搖搖頭,道:“我這也隻是一點心意。西夏人吃了這兩個大虧,如何丟得起這個臉麵?何況兩處都是緊要之地。我料他們必然起兵來報複,朝廷若是有功不賞,士氣不振,難保不會有萬一,到時候悔之何及?”

“朕當想個萬全之策。”趙頊心知曹太後所言有理,但是他既便是皇帝,也無法憑空變錢。若真是隻顧賞功,導致防汛與賑災無錢,結果隻怕也好不到哪裏去。他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再談下去,徒增煩惱,便換過話題,向高太後說道:“朕還要向母後賀喜,高遵裕立此大功,兩府議功,決定晉高遵裕三階,為正四品壯武將軍,封定西侯,並蔭其兩子。”

高太後笑道:“這是祖宗庇佑,非遵裕之功。”

“亦是他指揮得當,不墮父祖之名。”曹太後端起茶杯來,輕輕啜了一口,漫不經意的問道:“石越、種誼,又是如何敘功?”

“石越名位已高,其奏折又一力推功於下,因此僅晉封新化縣開國侯,許蔭其兄子,晉其妻韓氏為郡夫人。種誼晉一階,為遊擊將軍,封開國男。”趙頊淡淡回道,停了一會,又說道:“石越素來不貪名爵,此番幾封奏折,除了說平夏城、講宗嶺二役有功之臣外,連篇累贖,說的都是另外兩件事情。”

曹太後、高太後、向皇後心中雖然好奇,但這畢竟是朝中大事,若趙頊不說,她們也不便相問,當下曹太後隻是微微點頭,卻是不冷不熱的問道:“那麼郡馬狄詠,又當如何封賞?聽說他在平夏城,頗立大功。”

曹太後一提起狄詠,趙頊的臉色,刷地一下便沉了下來,冷冷說道:“朕不知道要如何封賞他!”

眾人在宮中日久,都知道狄詠這次是擅離職守,犯了皇帝的大忌,當下全都默然不語。向皇後有心替狄詠說幾句好話,但是話到嘴邊,看見趙頊的臉色,嚅嚅一會,卻終於不敢出聲。惟有曹太後卻似沒看見趙頊的臉色一般,隻是淡淡地問道:“是石越、高遵裕的奏折中不曾表敘其功麼?”

趙頊板著臉道:“石越、高遵裕皆讚其功。但是狄詠之職責,不在平夏城。無論他立下多大功勞,朕也不能賞他。朕昨日已經下詔訓責他。”

“狄詠確是不知輕重。”曹太後輕輕說道,“但是用人之道,是要恩威並施。他畢竟是忠良之後,年輕人貪功好勝,不是大過失。官家既已罵過他,還是要賞他。責罵是罵他的過錯,賞卻是賞他的功勞,這樣臣子們才會心悅誠服。”

“是。”趙頊心中十分惱怒狄詠,但卻不便說出,當下隻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應了。至於賞狄詠之功,趙頊卻沒有半點這樣的想法。他不重重處罰狄詠,已經是顧及到清河郡主的感受了。曹太後豈能不知趙頊心中的想法,但是她畢竟不能強迫趙頊做什麼事情,隻是在心裏歎了口氣。

向皇後見趙頊不太高興,忙出來打圓場,笑道:“官家,因剛提到平夏城大捷,臣妾倒想起一事,想和官家打聽點事情。”

“聖人但說無妨。”

眾人都不知道向皇後要向趙頊打聽什麼,一個個都把耳朵側過來,卻聽向皇後笑道:“本來外間的事情,臣妾不合打聽。但是現在連宮中的宮女內侍,都在傳說一個叫何畏之的人,帶著一千義勇,就燒掉了數千人駐守的講宗城。說起此人之勇,倒似連馬援都比不上了。因此臣妾鬥膽,想請官家給臣妾說說,究竟這何畏之是何等人物,又是如何燒了那個講宗城?難不成此人真有三頭六臂,能騰雲駕霧不成?”她話音方落,眾人都笑了起來。趙頊都知道她是故意如此,好讓氣氛喜慶一點。他體諒著她的苦心,便不拒絕,笑著挪了挪身子,笑道:“說起這個何畏之,卻的確勇氣可嘉。他本是大理國人,聽說酒露便是他的發明。因為避家難,遷居京師,不知如何,被石越訪得,知他文武全材,是可用之人,便留他在陝西。因與石越巡視各州鄉兵,卻暗中從中挑選精勇武敢之士千餘名,在環慶操練……”當下趙頊便和兩宮太後、向皇後等人滔滔不絕地說起石越奏折中關於火燒講宗嶺的事跡來。

原來當日石越巡視各地鄉兵與忠義社等民間自衛組織時,便已將何畏之帶上。當時他的想法,便是要從中間挑選勇武之士,組成一支精銳部隊,偷襲講宗嶺,給梁乙埋一點顏色看看。他素知何畏之武藝高強,能禦眾,懂兵法,因請他主持此事。何畏之身負國恨家仇,若以一介商人,畢竟無以成大事,何況他還托庇於石越羽翼之下,此時有機會典兵,並且還是由自己一手締造,自然是一拍既合。於是何畏之便隨石越至各地,名義上替石越選親兵,實際上卻也同時挑選武藝出眾的百姓,集中至環慶一帶訓練。與此同時,石越又秘密下了兩條命令,一是下令沿邊各州軍選送本州武藝出眾者二至十人至環慶訓練;一是下令從禁軍中挑選出百餘名低級武官,分派各地,指導、監督民間武社——不過石越為了避嫌,這百餘名軍官後來很快就脫離禁軍,被納入兵部職方司陝西房。而集中在環慶的千餘人,就使用了一個平平無奇的鄉兵旗號:陝西路環州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