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國之不寧(3)(1 / 3)

金蘭臉上露出嘲諷之色,冷笑道:“依臣妾之見,向皇後收養信國公,正是出於保全之心。她不過是希望有著高麗王室血統的信國公,盡量少受娘娘的影響,從而疏遠高麗。這樣的信國公,也更容易被朝臣所接受吧。”

“原來是這樣。”王賢妃雖然知道金蘭所說的,未必是向皇後的本心,但是人在擔心的時候,往往不過是需要一個能說得過去的理由來安慰自己而已。

“前幾天聽皇後提起,你嫂子魯郡君生了個女兒?”

“是。”金蘭笑道:“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子,眉毛眼睛象極了魯郡君。石府這次真是雙喜臨門,隻不知道石學士會不會調回京師。”

王賢妃搖搖頭,道:“隻怕很難,但這次的封賞,卻不會太薄。”停了一會,又柔聲說道:“呆會你替我帶幾件禮物給魯郡君。”

“是。”金蘭忙斂身行禮,眼角卻是若有所思的瞄了王賢妃一眼。

王賢妃似是明白金蘭所想,微微頷首,道:“大宋有不成文的慣例,上至皇帝,下至宗室,正妻都是娶名門之女,為的是名門閨秀,家教謹嚴,曉禮儀,懂進退,知分寸。皇上經常和我說,希望與石越約為婚姻。我想若能替俟兒定下這樁婚事,亦是一樁美事,我也可以放心。”

“娘娘所言,甚有道理。”金蘭自然是知王賢妃的心意,她沉吟一會,方笑道:“但是臣妾卻以為,信國公的婚事,終不能由娘娘做主,此時石學士遠在陝西,娘娘既便與皇上說妥,若是石學士不願意,一來一返,驚動太大。到時候隻怕另有人作梗。若依臣妾之見,不如靜待,先試探石學士的意思,如若石學士願意,到時候皇上一提,石府許婚,縱有人反對,也來不及了。好過現在打草驚蛇。”

“但是……”王賢妃皺著眉毛,想了一會,覺得金蘭說得有理,但是她心中卻另有擔心,猶豫半晌,終於訥訥說道:“但是我怕她人捷足先登,到時候悔之晚矣。”

“娘娘是說……”

王賢妃抿抿嘴唇,低聲說道:“延安郡王。”

“延安郡王?”金蘭愕然反問道。

“不錯。天下人都知道延安郡王是儲君……”

金蘭注視王賢妃半晌,忽然掩嘴笑道:“娘娘真是糊塗了。”

“我如何糊塗了?”王賢妃不由有幾分不悅。

金蘭忙收拾起笑容,說道:“正因為延安郡王是儲君,才不會娶石學士的女兒。大宋朝不是高麗國,也不是漢朝,女兒為皇後,父親為宰相,那是霍光、曹操,外戚專權……娘娘別看太皇太後與皇太後都是勳臣之後,但是那都是祖輩的事情。”

王賢妃不比金蘭,她居於深宮之中,這些事情,她何曾知道?將信將疑的問道:“果真不行?那俟兒若娶了石越的女兒,石越不也是外戚麼?”

金蘭笑道:“娘娘於宋朝的一些規矩,畢竟還不太熟悉。若是延安郡王,那是萬萬不成的。但是信國公卻另當別論……”

“為何?”王賢妃越發的糊塗起來。

“因為無論宮中朝中,人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信國公絕不可能繼位。既然是絕不可能繼位的皇子,那麼既便娶一個朝廷重臣的女兒,也就不會太犯忌諱。但饒是如此,也必然麵臨極大的阻力,這也是臣妾擔心石學士會拒絕的原因。他的女兒與信國公成婚,皇上在位,這件事並不重要。但有朝一日,延安郡王嗣位,他的重臣居然是他皇弟的嶽父,此事卻不能不犯忌諱。皇上或有愛子之心,然從長遠計,不提石學士態度如何,宮中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就斷難許可。”

“這……”

“可惜石起、桑充國無女,否則……”王賢妃卻是充耳不聞,垂首思忖良久,宋朝的政治傳統對她的影響,畢竟還是要小過高麗國的政治鬥爭帶給她的印記,她輕咬下唇,決然地說道:“無論如何,還是想辦法替俟兒定下石家的婚事才好。”

金蘭不易覺察地笑了一下,雖然她在某些方麵,可能比王賢妃懂得更多,但是對於宋朝所謂的“祖宗家法”,在高麗長大的她,同樣缺少應有的敬畏。沒有先例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麼?金蘭的心中可從來沒有這樣迂腐的想法,在她看來,所謂的“成例”,就是用來打破的;而所謂的“先例”,就是用來創建的。因此,如果王賢妃一定要替信國公趙俟娶石越的女兒,金蘭絕對會支持她。她所要考慮的,不過是如何才能達成這個目標而已。

沒有人知道,在成安縣君金蘭的心中,還有更大的野心:如果信國公真的能夠成為石越的女婿,那麼宋朝皇帝的龍椅,也未必會專屬於某一個人吧?

至少在高麗國的政治鬥爭中,這條法則是成立的。

同一天,同一座皇宮之內,慈壽殿。

與群玉殿不同,慈壽殿十分熱鬧。太皇太後曹氏的身體,康複了許多。而正在這個時候,宋朝又取得了邊關少有的大勝,其主帥,又正好是高太後的從父。

“我聽說,百官又在給官家上尊號了?”人逢喜事,曹太後的精神的確好了許多。

“是。”趙頊笑道:“朕拒絕了。朕不需要尊號。”

“嗯。”曹太後點點頭,又問道:“國家用兵平夏城,想來花費不少錢吧?”

“整編軍隊、修葺官道、賑濟災民、用兵平夏,都是花錢的事情,眼見國庫又有點拮據了。很快黃河汛期又要到來,這方麵的錢糧是不能省的。各地還有一些天災人禍,也需要賑濟。按理說大勝之後,要盡量獎賞有功的將士與臣子,但是因為要花的錢太多,所以獎賞的數額一直議而不定,遲遲沒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