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哲夫成城(1)(2 / 3)

“那邊境至少會少掉十幾萬人的鄉兵。而陝西全路少掉的鄉兵就會有幾十萬!這些鄉兵對於朝廷的確沒有一點用處。但是十幾萬人,僅僅這個數字,就會讓不明真相的人憑空產生多少不安?利益受到損害的人,一定會利用這種不安。所以,公子,我敢肯定,這份奏章絕對不會通過。”

石越猛地勒馬,注視著潘照臨,幾乎是咬著牙說道:“它必須通過。陝西路要恢複,大量的成年男丁就不能被無用的兵役困住。我隻有先把陝西的百姓從各種各樣的差役中解脫出來,他們才能回家好好種田,一切農田水利之建設,才有前提。”

“請公子三思。若能直接征用這些鄉兵去修水利,也是一個辦法。”潘照臨對於自己提出的辦法,其實並沒有自信。但他卻不能眼看著石越在這個時候去挑戰一個龐大的利益既得階層。

“勞民傷財。興修水利的勞力,要從水利設施的附近征募。”石越忽然揚鞭狠狠的抽了一下坐騎,坐騎負痛,不由倏的加快了速度,慌得一幹護衛連忙緊緊跟上。

天都山。

“鎮戎軍的宋軍有增兵跡象?”

“渭州知州高遵裕到了鎮戎軍?”

“德順軍的宋軍也在向北調動?”

李清在幾日之內,連續接到關於宋軍調動的密報,多達數十次。但是沒有一次,有今日這麼嚴重。鎮戎軍知軍是渭州經略副使夏元畿,夏元畿此人,李清非常了解,此人有兩大愛好:回易、向士兵放高利貸。但拋開這兩點,平心而論,夏元畿雖然有很多毛病,也稱不上大將之材,但在軍事方麵,也並非全無能力之輩。

“是什麼原因讓高遵裕要親自到鎮戎軍?”李清一身戎裝,坐在大帳之中,苦苦的思索著。毫無疑問,宋軍將要有一次軍事行動,而且必將是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但是他們的目的究竟在哪裏?“是天都山麼?”想到這裏,李清不由啞然失笑。

“熙河一帶的宋軍,有沒有動靜?”李清忽然想起一事,不由問道。

“沒有報告。”

“讓探子繼續盯緊了。”李清放下心來,如果宋軍的目的是天都山,那麼熙河一帶的宋軍,不可能不來夾攻。“取地圖來。”“是。”有人取來一幅繪製粗陋的地圖,鋪在帥案上。李清緊鎖著眉毛,目光在地圖上上下移動。

“將軍!”說話的人是左侍禁野烏瑪,素以驍勇聞名軍中。

“嗯?”李清隻應了一聲,目光卻依然死死的盯著地圖。

“末將以為,不必管宋人想做什麼,要麼就先發製人,現在就點兵去打熙寧寨;要麼就後發製人,宋軍到哪裏,我們就打哪裏。”

“我軍現有多少人馬?”李清微抬起眼,看了一眼野烏瑪,淡淡的問道,然後再次將注意力轉到地圖之上。

“天都山駐軍與各寨人馬加起來,計一萬馬軍,八千步軍。”

“那你可知宋軍有多少人馬?”

“這……”野烏瑪訥訥的答不出來。

“速速派人通知國相,請他來天都山點兵。”李清終於再次抬起頭來,並順手卷起地圖,冷冷道:“宋軍此次聚兵,其誌非小。”

“是!”野烏瑪等人雖然心中不信,卻是絲毫不敢怠慢了李清的軍令。

李清的軍法之嚴,但凡在他帳中的將領軍士,無一不知,也絕無人敢加以怠慢。是以立時就有人星夜下山,向梁乙埋報告去了。

然而一切似乎都有點晚了。

熙寧十年三月三十日。也就是石越離開熙寧寨兩天之後,大宋侍衛步軍司下轄的振武軍第一軍、神銳軍第二軍近三萬禁軍,外加渭州、鎮戎軍的蕃軍、未受整編的禁軍約兩萬人,以及八千弓箭手,五萬廂軍、鄉兵,三萬役夫工匠,共計約十四萬人馬突然大舉出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拔掉了沿途西夏的幾個小寨。頓時,西夏石門峽、沒煙峽守軍都燃起了狼煙,報急的信使緊急出動,向天都山馳去。

然而,在距石門峽以東、沒煙峽以南各約十八裏的石門水南岸,蔚茹河(葫蘆河川)以西,距鎮戎軍約八十裏的所在,宋軍卻突然停了下來。沒等到石門峽與沒煙峽的西夏守軍鬆一口氣,探子的報告,讓他們又開始如坐針氈!

宋軍竟然在那裏開始紮寨築城!

此城一旦建成,就與西夏控製的兩大關隘石門峽、沒煙峽正好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區區十八裏的距離,意味著宋軍可以隨時來問候兩關的西夏守軍,而西夏軍想要進入渭州的土地,就斷不能視此城於不顧,否則不僅會後院起火,而且連回家的路都會被人掐斷!

石門峽與沒煙峽的西夏守將,哪怕用腳趾想,也知道這個地方築城,是己方絕對不能允許的。但是兩關現在僅有區區各三千的守軍,宋軍不來攻擊自己,已經是謝天謝地,若要他們主動出擊,這必敗的一陣也是他們決不敢承擔的。所以,西夏守軍隻能眼睜睜地隔著石門水遠遠望著宋軍在那個要害之地,迅速的立起幾座大營寨,並開始挖河築牆。

很快,兩天時間便過去了。

每天,高遵裕都要巡視幾遍營地。甲仗鮮明、軍容整肅的部隊,互為犄角的東西兩大戰營,會讓他稍稍覺得安慰;但是匆匆忙忙用柴營法紮就的營寨,卻又讓他放心不下。幸好,與西夏軍隊中間還隔了一條河!修築這座被石越稱為“平夏城”的城堡,其實並非高遵裕所願意。但是石越既然以安撫使之身份做下了決定,就容不得他反對。他隻能暗中上書樞密院,委婉的說明情況,並且托人告訴高太後,以備將來自己不被當成替罪羊;但表麵上卻不能不配合著石越,親自率兵來此。因為他是渭州經略使,是唯一有資格來統領這十幾萬大軍的人。高遵裕也相信,與其讓石越這個文官來統兵,敗壞國事,還不如自己來比較好。就算有事,也斷不至於全軍覆沒。畢竟,如果讓石越升帳,絕大部分的將領可能根本就不會去理會他。這幾日,他都斷然拒絕了劉昌祚進攻石門、沒煙二峽的建議,他很明白,自己統率的十四萬人馬中,有八萬是用來築城的,真正能打仗的,隻有五萬八千人。而他們遲早都必將麵臨西夏人瘋狂的反撲。因此,高遵裕親率本部神銳軍第二軍等部隊駐守西大營;而昭武校尉、振武軍第一軍都指揮使種誼則統領振武軍第一軍、未整編禁軍與八千弓箭手駐紮在兩三裏外的東大營。他不允許任何無謂的犧牲。謹慎的高遵裕把斥侯放得遠遠的,幾乎直達石門、沒煙二峽的關寨之外。然而讓他疑惑的是:無論是石門峽還是沒煙峽,西夏的守軍們除了明顯的加強戒備之外,卻並沒有別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