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下篇,蓋紫陽先生讀《參同契》之作也。其神仙抱一之道,乃聖人運火功圓而體化純陽真炁,然後抱元九載,俾炁成神,與道冥一之謂也。故曰道為性本,性是心源,心性同體,變化無邊。百姓不知,乃曰自然。若能了悟,忘象亡心言。虛心實腹,抱一而遷。功成九轉,乃得神仙。此其旨也。夫九轉者,九年也,乃陽極之數也。一者,道之強名也。抱者,抱無所抱者也。神仙當此之際,隳肢體,黜聰明,離凡塵,齊物我,無固、無叉、無取、無拾,心境一如,逍遙自在,故得泰定,發乎天光。九載功圓,則無為之性自然,無形之神自妙。變化無窮,隱顯莫測。性·圓則慧照十方,通靈無礙,故能分身百億,應現無邊,而其至真之體閴然而未嚐有作也。此形、性、神、命俱而道合真矣,故謂之神仙抱一之道矣。昔者仙翁成道後,示劉奉真之徒以無生而入寂。既入寂矣,而又能現真身於王屋山者,即斯道也。昔達磨麵壁九年,既入寂矣,而又能隻履西歸者,此也。昔如來涅盤後,自湧金棺於空中,化火三昧。既焚身竟,因母哭泣不已,又能現金身於空中,為說半句偈者,亦斯道也。普陀既投身於巨焰,又能釋身於空中。若此之流,未易悉數。儻非性命之道雙圓,形神之真俱妙,孰能若此哉。是以仙翁畢其卷末,而以禪宗性道者,實非神仙抱一之道也。故愚分作三巷。夫性之道,虛無廣漠,默默昏昏,無可得而言,人與非人,悉皆平等,無有高下。但無始以來,幾有形與名者,未有一物不圓成具足矣。以其本始自然,清靜足備,故未始有可得而言者。然則大藏有五千餘卷者,此皆味道之甚,不獲已而強言之者也。故後人因言以明道,若道既明,則語言俱成非矣。故《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是知有言即是謗也。今則仙翁歌性道,不獲已而言之者也。故已多矣,此愚所以不複敢加疣贅也。唯願猛烈高明之士,不由外得,直於自己胸中自悟自明,卓然獨耀,直下承當,拓拓受用,將去不問靜喧,語默,酒肆、淫坊,恁麽也得,不恁麽也得,頭頭無別,處處偶偕,盡十方世界具一隻眼,出一隻身,妙用縱橫,四通八達,蓋天蓋地,無所運而非真,無所施而不可者,即知這裹本來清靜具足,元無少欠,理路絕矣。無問,無應,無思,無知,雖佛一字,抑亦用不著也。
讀周易參同契
大丹妙用法乾坤,陰陽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
乾坤者,父母也。乾坤運陰陽二炁,化五行而生萬物者也。故順陰陽陶鑄,則成人矣。是以人之一身,所以陰陽相半者,因陰陽而有形也。自陰陽而有形,故有生有滅矣。夫陽主生,陰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來,此常道順理之自然者也。聖人則之,反此陰陽,逆施造化,立乾坤為鼎器,盜先天一炁以為丹,以丹鏈形入於無形,與道冥一,道同無極。仙豈有終,是以長靈長存也。
一自虛無化質,二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祖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凶悔吝茲繁。百姓不知日用,聖人能究本根。故易妙造化之體用,故托象於斯文。
虛無,道之體也。道生一炁,而變陰陽,故陽天陰地,二儀是也。天以一生水,居北日冬。地以二生火,居南日夏。天以三生木,居東日春。地以四生金,居西日秋。而成四時,謂之四象也。天為乾,居戌亥。地為坤,居未申。坤索乾而生三男,長曰震居卯,中曰坎居子,少曰艮居寅醜。乾索坤而生三女,長曰巽居辰巳,中曰離居午,少曰兌居酉。合成八卦,謂之八方。故子至巳為陽界分,自午至亥為陰界分。陰-陽運轉,則四時之氣循曆八方,更相始終,互為祖孫,而成變化。故春夏為至陽之炁,生長萬物以德,萬物承之以舒矣。秋冬為至陰之炁,肅殺萬物以刑,萬物承之則慘矣。吉凶、悔吝、萬象、八卦、四時、陰陽,皆出於一炁而生大道者也。是以大道與炁為祖,四時、陰陽、五行、八卦、萬象、變改、吉凶、悔吝之一體,則無乎不在矣。故雖視聽、言貌、寢味、舉止、觸事、喧鬧、恢詭譎怪,無適而非道也。故道在人中而人不知,人在道中而道不虧矣,是以百姓日用而不知也。聖人探奧索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能作易道之妙用,立乾坤為易之門戶,乾坤立而道行乎其中矣。是故乾坤索而成八卦,八卦相因而變為六十四卦。一卦六爻,陽爻奇,陰爻偶。故陽之一爻四因九數,而得三十六策,六陽爻共得一百九十二爻,乾之策也。故陰之一爻四因六數而得二十四策,六陰爻共得一百九十二爻。因乾坤二篇,分三百八十四爻,合成一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是為太極大衍之數,囊括三才,包含萬象,故吉凶悔吝之機,死生禍福之兆,未有能逃此數,而皆有所考矣。故曰易之妙,盡造化之體用也。魏公觀此易道與金丹相侔,故托易象作《參同契》以明大丹之旨,而寓其言而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