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血濃於水”
會談結束後,中國方麵安排撒切爾夫人一行遊覽頤和園。
撒切爾夫人和丈夫丹尼斯徜徉在著名的皇家園林裏,談笑風生,不時拍照留念,絲毫看不出剛剛遭受過挫折的樣子。當晚,記者招待會上,在宣讀中英政府擬定的聯合聲明時,撒切爾夫人還是抑製不住惱怒,發火了。
撒切爾夫人一露麵,記者們就發現她今天的舉止沒有往日文雅得體,也沒有像往日那樣微笑著向記者致意。撒切爾夫人開始宣讀了,她的聲音一度變得嘶啞,但她還是堅持念完了這段83個字的聲明:“今天兩國領導人在友好的氣氛中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雙方本著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這次訪問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商談。”
這段簡短的聲明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但新華社在發布這段聲明時,還加上了一段中國政府單方麵的強硬聲明:至於中國政府關於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主權的立場是明確的、眾所周知的。這句聲明顯然更加讓人浮想聯翩。撒切爾夫人的心裏很是不甘,萬裏之遙來到中國,除了這短短的聲明,什麼都沒有得到。恰巧,一個英國記者站起來提問,可能是太著急了,手中的速寫本掉到地上。他彎下腰撿本的時候,口袋裏的筆又滑落到地上,周圍一片善意的哄笑。
撒切爾夫人更惱火了:“我的記者先生,我看你應該向國內的小學生一樣,背著裝好文具的書包再進來。”英國記者顯然知道撒切爾夫人的脾氣,沒有理會她的諷刺,繼續提問道:“請問首相,您和鄧小平先生的會談是否解決了香港問題?鄧小平先生接受了您的建議嗎?”“我看你還是直接去問鄧小平好了!”撒切爾夫人冷言冷語地回答。一位美國記者站了起來,他看到撒切爾夫人態度這樣惡劣,猜想是她在香港問題上遭到挫折。他善意地想將話題引開:“請問首相,您能談一談接下來的對華貿易政策……”撒切爾夫人卻絲毫不領情,尖刻地喊道:“我不需要你幫忙,你想說什麼自己說好了!”
一位香港記者還沒有看清形勢,用帶著地方口音的英語站起來提問。撒切爾夫人故意側過耳朵大聲說:“你說的不是英語吧,我聽不懂!”香港記者滿臉通紅,氣得疾步走出去了。這場記者招待會也不歡而散。記者們被激怒了,就連英國本土的報紙上也出現了毫不留情批評她的文章:
——她不具備打動普通人的能力,麻木而遲鈍,卻不肯放過別人任何的缺點,缺乏寬容的心態。
——北京之行充分暴露了她的弱點,要想成為合格的政治家,她還得學會磨掉鋒芒畢露。
撒切爾夫人才不會在意這些記者說什麼,無論是誇讚還是批判,她從來都不屑於費心。
9月25日上午,撒切爾夫人乘專機飛往上海。在上海短暫停留後,直飛香港啟德機場。香港是撒切爾夫人遠東之行的第三站,她也是第一位訪問香港的英國現任首相。撒切爾夫人一到香港,直接進了總督府。首相的私人秘書巴特勒出麵宣布:首相連日奔波心力交瘁,需要休息數日,暫不接見任何人。然而,撒切爾夫人是真的休息了嗎?她是在進行緊急部署。
她剛剛進入總督府不久,就打電話給駐華大使柯利達,通知其將有關香港問題的文件呈交中國政府。柯利達很為難。撒切爾夫人在這份文件裏,仍是堅持三個條約的有效論,以文件形式正式向中國提出延長英國對香港的管理權。文件字裏行間都是英國政府單方麵的聲音,絲毫不顧及中國政府的存在。
柯利達曾和撒切爾夫人一起參加了會談。鄧小平曾那麼強硬地駁回了這些觀點,現在又要用文件形式呈交。柯利達擔心會激怒中國政府,導致兩國關係惡化。撒切爾夫人很惱火,狠狠地訓斥了一番柯利達。責令他不能婦人之仁,摻雜個人感情對待國家利益。她命令柯利達立即將文件呈交中國政府。放下電話,撒切爾夫人命令港督府的管家秘密召來香港的幾大英資財團的負責人,如彙豐、怡和、渣打等財團的主席或董事長。秘密會談持續了很久,幾位負責人走出來時表情都很凝重。
9月27日,撒切爾夫人終於公開露麵了,她舉行了一場記者招待會。香港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城市,發行的報紙有170多份,雜誌600餘種。香港還有一批無處不在的記者和編輯部隊,他們幾乎無處不在。有一句說得好,香港是沒有秘密的。會場被蜂擁而至的記者圍得水泄不通。撒切爾夫人準時出現了。沒等記者提問,她已經開始講了起來:“英國對香港居民有一種明確的責任。我這次來香港,就是要尊重英國對香港人的承諾。中國對香港主權問題有他們自己的看法。而英國卻有三個條約,其中有兩份具有永久性的統治權。另一份租約於1997年到期。我這次和中國政府的商談,不僅要解決中英兩國之間的分歧,還要討論香港的未來和繁榮。”
聽到這,有記者沉不住氣了,不客氣地打斷了撒切爾夫人的話:“請問夫人,你一再說要重視香港人的意見,但是我們怎麼知道你重視的不隻是那些銀行家和商人的意見呢?”撒切爾夫人好似不想就這個問題繼續糾纏下去,繼續自己的講話:“我在北京就告訴過中國領導人,那三個條約是有效的,誰也不能單方麵推翻。我們可以達成新的協議,它應該讓中國人、英國人和香港人都滿意。1997年是不能忽視的,起碼那些投資者是不會忽視的……”
會場一陣騷動。記者們沒想到撒切爾夫人在會談後還會說出這樣的話。突然,兩個學生模樣的人高喊著衝進了會場,秩序一片大亂。這兩名學生是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的代表,他們帶來了一份抗議書:《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必須廢除。不能接受英國首相的建議,英國人沒權力做主。這一天,撒切爾夫人的談話徹底激怒了香港市民。無數市民和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學院的學生們一起,高舉著“反對不平等條約”、“侵華條約不容肯定”的標語,包圍了香港布政司,舉行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
同時,香港各界人士對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也做出了回應。報刊電視鋪天蓋地地宣傳著他們的訪談錄,他們的立場出奇的一致:“英國首相決不能以對香港500萬人負責為借口,企圖永遠霸占香港,撒切爾夫人也無權代表香港人民。”撒切爾夫人從來沒想過香港居民會如此憤怒。此時她才知道“血濃於水”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盡管香港已經在英國的統治下曆經百年,但香港居民並沒有忘記他們是華夏子孫,是中國人。也許對香港人來說,她這個指手劃腳的外國老太太不過是自作多情,說到底隻不過是個外人罷了。撒切爾夫人在一片聲討聲中離開了香港。
然而,她的心裏卻隱隱有著一絲得意:中國人的口舌之利天下第一又怎麼樣?她臨走時已經布下了可以致香港於死地的殺手鐧!
第二節 會談風波
撒切爾夫人的“9·27”講話引起了軒然大波。9月30日,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嚴正指出: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貫立場是,不受所有不平等條約的約束,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收回香港整個地區。
香港總督苦笑著看著這份聲明,他敏銳地注意到,中國人已經把收回主權的說法改成了收回領土,這說明中國人的態度更加強硬了。撒切爾夫人走了,卻把爛攤子留了下來。香港市民對撒切爾夫人的講話極度不滿,連續數天有人到港督府門前示威遊行,弄得尤德寢食難安。
此時,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已經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見過麵了,雙方交換了關於繼續談判的基礎和程序方麵的意見。中方的意見很明確,談判的基礎就是英國承認中國對香港的主權,需要談的就是如何穩定香港和移交的細節。而柯利達則按照撒切爾夫人的指示,堅持談判不應有先決條件,主權必須和其他內容一起討論。雙方的意願相距甚遠,正式談判的日期變得遙不可及。這時,撒切爾夫人臨走前埋下的殺手鐧終於爆發了,讓本來就晦暗莫測的香港回歸之路更加坎坷不平。
10月27日,香港股市突然出現大幅下跌的現象,恒生指數從1117點下降至820點,港幣彙率下滑到空前低點,香港外彙市場每100元兌換港幣694元,創下二戰以後最高紀錄。一時間,香港和倫敦的報紙紛紛在頭版頭條登出了觸目驚心的黑色大標題:“中國尚未收回香港,已現衰退跡象”、“1997年以後的香港還會繁榮嗎?”、“人心不穩的香港將變成地獄”……麵對英國政府蓄意玩弄的這種經濟手段,中國政府早有預見和作了相應的準備。鑒於英方的陰謀和一直拖延的談判日期,鄧小平明確發出聲音:不能任英國人無限期地拖下去。談判日期要設限,告訴英國人,以1984年9月為最後期限,屆時如果仍未談成,中國將單方麵宣布收回香港的方案。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抓緊時間在立法方麵進行完善。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製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在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指導下,有關部門充分聽取香港各界人士關於治理香港的意見,由人大副委員長廖承誌主持起草了恢複行使香港主權問題的12條基本方針。這12條基本方針既是作為中英談判的基礎,也是在必要時刻單獨公布的有力武器。
這12條基本方針的主要內容為: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2.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權。其國防、外交事務由中央管理;
3.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司法、立法和終審權,現行法律基本不變;
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香港居民組成,行政長官由當地選舉產生,由中央政府任命。原香港政府外籍公務人員可以留用,可聘請外籍人士擔任政府顧問或公職人員;
5.香港現行社會、經濟製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依法保障居民的權利、自由和私有財產;
6.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
7.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繼續開放外彙、黃金、證券、期貨等市場的自由政策;
8.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財政獨立,中央不向香港征稅;
9.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保持或新建立同英國及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
10.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以使用“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或國際組織保持或建立經濟、文化聯係;
11.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負責社會治安;
12.中國將以“基本法”規定上述方針及對這些方針政策加以具體說明,50年不變。
隨著中國方麵緊鑼密鼓地籌備,英國政府再也不能假若無事地拖延下去。1983年3月,撒切爾夫人給中國政府總理發來信函,許諾說盡快向英國議會建議將整個香港主權歸還中國。看到英方終於在主權問題上有所鬆動,中國政府同意舉行正式會談。
英國政府費盡心機擬定了談判人選: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香港總督尤德、港英政府政治顧問麥若彬、英國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歐威廉、二等秘書畢瑞博、史湯姆。表麵上看來,柯利達是英方這次談判的全權代表。實際上,撒切爾夫人卻將談判的輸贏押在了香港總督尤德身上。
撒切爾夫人這一招在曆史上被稱為“三腳凳”政策。顧名思義,除了中英政府之外,尤德將以香港總督的身份代表香港500萬市民參加談判。英國政府的用意是搶過“港人治港”的招牌。既然中國政府所提條件不僅要英國政府同意,還要經過香港民意的讚同。那麼誰能代表香港的發言權?當然就是港督尤德了。尤德就是除中英之外的第三隻腳。然而,這個小伎倆被中國政府一眼看破。鄧小平公開表態:“我不承認什麼三腳凳,我隻承認兩腳,中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我們歡迎談判,但隻能以英國代表團的成員的名義,別的身份一概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