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改革正在深入(1)(3 / 3)

控、管、辦剝離。

即梳理現有的媒介管理體製,試行所有者、主辦者、管理者的適度剝離,割斷主管部門和媒介之間直接的利益關聯,避免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現象。眾所周知,國家是媒介資產的所有者,在條塊分割的媒介體製下,我國媒介管理部門又常常是主辦者。所有者、主辦者、管理者三者重合,政策製定、執行和監管功能同時合而為一,在實際運作中,一方麵政出多門、無所適從,另一方麵又常常難以避免國家利益地方化、地方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人治”弊端。多年來利用職權攤派發行報刊屢禁不止,以及在媒介集團組建過程中忽略市場效率強行“捆綁”組合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這種控、管、辦重合有關。

200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濫散和利用職權發行,減輕基層和農民負擔的通知》,8月1日新聞出版總署發出《實施細則》,規定“中央黨政部門所辦報刊,除公報、政報、文告外要與部門實行管辦分離,由讀者自費訂閱。其中管辦分離包括人員分離、財務分離、發行分離”。

200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於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健全文化管理體製,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黨對宣傳文化企事業單位領導的方式和方法。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加強宏觀管理”。這可以看作媒介管理體製改革的起步,但要完善、健全中國媒介管理體製需要從上至下整個宏觀體製的調整,非一日之功。

重點攻堅:激活黨報

時至今日,在中國媒介結構中,擁有最優越的資源優勢的是黨報,在26年的改革中,接受衝擊和挑戰最大的也是黨報。在全世界範圍內,綜合性日報都是媒介核心,而在中國,各級黨報幾乎壟斷了綜合性日報市場,是中國媒介的當然主流。

黨報興盛,中國媒介才能煥發真正的活力;黨報改革成功,中國新聞改革才是真正的成功。

黨報改革是中國媒介改革重中之重,但與其他媒介生氣勃勃的變化相比,多年來黨報改革是形式大於內容,真正的實質性改革還沒有開始,而這也是改革中最艱難的。

如前所述,黨報改革的重點有三點:宏觀上,精簡結構;政策上,弱化市場;內容上,強化影響力。

當前較明顯的措施是在結構調整上。如前所述,200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濫散和利用職權發行,減輕基層和農民負擔的通知》,這是中央決心大規模調整黨報結構的最新舉措,由於涉及人員調整和地方利益等矛盾,今後執行中難免遭遇阻力,但相信會繼續推行下去。

但在減輕市場壓力和加重影響力這一輕一重兩方麵,從思想到政策都還欠明確。

很多黨報至今還是“計劃的腦袋,市場的肚子”,無條件承擔硬性的宣傳任務,同時還要麵向市場養活自己。而從傳播理論看,從來都是宣傳追逐受眾,曆來宣傳都是投入性產出,而非盈利產品,讓黨報以宣傳牟利,實在勉為其難,硬把黨報推向市場,難免出現黨報降低報格、偏離黨報本性的現象。要讓黨報保持大報之風,擺脫市場壓力是唯一選擇。但在黨報內外,許多同誌仍把減輕市場壓力和擴大黨報影響力對立,甚至認為減少黨報發行數量、妨礙黨報走入千家萬戶,是“居心叵測”地降低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在多元化的媒介結構和細分市場的現狀下,黨報走“高端”路線的分層競爭是最明智的選擇,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已獲得越來越多的共識。《南方日報》(廣東省委機關報)提出“高度決定影響力”的口號;在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舉辦的黨報影響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建言黨報走嚴肅主流大報之路:“在日益分化的社會,嚴肅報紙注定是精英型的,《解放日報》要在精英群體中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從單純追求發行量轉變為主要追求影響力應是中國黨報改革戰略的重大轉折。

那麼,黨報的影響力從何處而來?主流不是靠自己“封”來的,而要靠讀者的真心認同,這就對黨報的內容改革提出更新、更高的標準。

要做真正的主流大報,黨報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點,即公信力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