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近20年的改革,使得廣播電視這塊最大也幾乎是最後的獨立於市場之外的媒介堡壘徹底鬆動。這場市場化改革的結果,是商業化取得了幾近完全的勝利,廣電業也走上了與報刊業相同的道路:“市場為王”。
而市場化改革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媒介受眾觀發生了質的變化:受眾從公民變為消費者。
媒介從呼籲和實踐保障公民權利轉向高揚“消費者”至上的旗幟,以消費者權益取代公民權利作為媒介市場體係的基礎。
這種觀念變化對媒介的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都產生了整體性的衝擊。表現在媒介內容上則是娛樂化傾向的強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危險的變化,就是新聞的娛樂化。
在傳媒鋪天蓋地的娛樂風暴中,有學者驚歎:“對娛樂價值的重視似乎滲透到了新聞界的每個細胞中……”在“美國媒體和公共事務中心”最近完成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三大新聞周刊的新聞力度也都在軟化,娛樂新聞和名人傳聞的內容增加了一倍,連最受尊敬的《時代》周刊,如今也用1/3的版麵來介紹無聊的娛樂信息了”。
為吸引眼球,赫赫有名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004年4月21日在其“48小時”新聞節目中播出名為《戴安娜的秘密》的特輯,公布戴安娜王妃彌留之際的照片,引起英國公眾和王室的強烈不滿。但正如“美國媒體和公共事務中心”的研究報告中揭示的那樣,這並不奇怪:“由於美國目前涉足傳媒業的多是商人,他們很少在乎什麼新聞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責任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後台老板維亞康姆公司,同時也擁有派拉蒙電影公司和MTV流行音樂台,但它們絕對不會用後兩者賺的錢來填補前者的虧空。這就意味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必須像娛樂公司一樣招攬觀眾。”在日本,有家電視台在得知犯罪團夥將去市民家中行竊的情報後,不是去向警方報告,製止犯罪,卻和罪犯做起了交易,現場拍攝偷竊鏡頭,而那家市民卻遭劫。“另一家電視台為‘真實’地拍攝‘飛車族’擾亂交通和治安秩序的紀實片,竟然像拍電影一樣用日元把‘飛車族’請到導演指定的現場,當場飛車擾民一番”。
娛樂征服新聞的結果是什麼?“隨著媒體老板的腰包越來鼓,記者和新聞業理應得到的尊重將會蕩然無存”(“美國媒體和公共事務中心”研究報告)。
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本書第八章指出的,不僅是西方媒體,這股新聞娛樂潮也正在影響中國新聞界,連向來最嚴肅的時政新聞都出現了“軟化”現象:2004年4月9日,《南方周末》刊登陸高峰的文章,表達作者對國內某些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中一味追求娛樂化的強烈不滿:
一度以嚴肅客觀為特色的國際新聞,如今在一些媒體上正變得越來越媚俗。在不少媒體的娛樂新聞、社會新聞、地方新聞等新聞門類日益低俗瑣碎的情況下,國際新聞這片昔日的“淨土”,現在充斥的除了血腥恐怖就是緋聞瑣事。
筆者當日共買了4份本地報紙,看膩了社會娛樂版上的緋聞瑣事,本想“高雅”一下看看國際版上的國際局勢,結果竟大失所望。4份本地報紙的國際版上有一半以上的版麵用來刊登克林頓的早戀、戈爾巴喬夫的穿著、日本皇太子的居所,以及“千名美眉求職時遭裸體偷拍”、“英國一女警察長脫衣買酒”、“美國流行合同婚姻”、“日本舉辦老人情書大賽”、“德國:喪事也要出國辦”,還有“男子著女裝”、“狗係安全帶”之類的瑣事怪事。除了這些普通人的奇聞和名人們的緋聞,其餘版麵上充斥的則是“‘基地’老二趕穆沙拉夫滾蛋”、“巴人彈意外引爆身首分離”、“美國恐怖殺手向警方宣戰”之類的恐怖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