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外科 (4)(2 / 3)

【組成與用法】白及、薄荷各10克,黃柏、黃芪、鋅氧膏(氧化鋅膏)各15克。將前四種藥共研細末後連同鋅氧膏(氧化鋅膏)放凡士林油中攪拌,配成30%軟膏,冬季可適量加入香油。用裂痛寧外塗裂口,每日2次。

【方解】肛裂是以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為目的。本方中的薄荷葉含揮發油,外用能麻痹神經末梢,可消炎、止痛、止癢,並有清涼之感;黃柏苦寒,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現代藥理研究其具廣譜抗菌之效,可控製局部感染;藥理證明黃芪含糖類、黏液質、膽堿、甜菜堿、數種氨基酸等,具有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及營養作用,用其托毒生肌,活血養血,促使裂口愈合;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並能促進創麵肉芽生長及愈合;微量元素鋅能縮短創口愈合時間,消除皮膚炎症。諸藥並用,共奏消炎鎮痛,祛癢止血,促進創口愈合之效。

【注意事項】在治療期間及愈後,囑患者長期保持大便暢通,肛門清潔,避免飲食辛辣之品。

【典型病例】郝某,男,42歲。症見肛門後正中的肛管皮膚有一新鮮裂口,觸痛明顯。診為肛裂,經便後清潔肛門外塗裂痛寧,次日症狀明顯改善,治療7天複查症狀消失,裂口愈合。囑其保持大便通暢,肛門清潔,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山西省大同市中醫院李裕)

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根據痔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的症狀為大便後出血,呈滴狀或噴射狀,色鮮紅,不與糞便相混,常間歇發作。外痔的症狀為墜脹、疼痛、異物感等。

方一

【方名與主治】便後熏洗方,主治痔。

【組成與用法】黃柏、金銀花、馬齒莧、紫花地丁、艾葉各30克,苦參20克,紅花、防風、花椒、槐花、五倍子各15克,蟬蛻、薄荷各10克,冰片3克。將上藥粉碎成粗粉末,混勻每次用90~150克,用2500~3000毫升沸水浸泡,趁熱氣盛時熏患處,待水溫熱時再入盆中坐浴15~30分鍾,每日熏洗2~4次。

【辨證加減】炎症明顯加蒲公英;水腫甚加白礬、土茯苓;疼痛劇烈加白芷;肛門濕疹加蛇床子,出血較多加地榆、大黃或口服雲南白藥;瘀血較重加赤芍、川芎;濕熱較重加荊芥。

【方解】痔瘡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起居失慎、久坐負重、泄痢便秘等原因致濕熱內生,脈絡回流不暢,氣血淤滯,經脈交錯而成。《內經》中指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中藥煎湯局部熏洗熱敷在曆史文獻中早有述及,如《外科啟玄·明瘡瘍溻浴法論》中說:“凡治瘡腫,初起一、二日之間,宜藥煎湯洗浴熏蒸,不過取其開通腠理、血脈調和,使無凝滯之意,免其痛苦,亦消毒耳。”方中取黃柏、苦參、紫花地丁、金銀花、馬齒莧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佐紅花、槐花、艾葉涼血止血,散結消聚;加五倍子、冰片、薄荷、蟬蛻消風祛濕,收斂止癢,以求腐膿去,新肌生;輔花椒、防風解毒消腫,意在祛風濕,療痔瘡。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交通脈絡之功。加之便後使用時以開水沸泡熏洗法熱敷,不僅消除肛門的病灶毒邪,且由於溫度的刺激,使肛門括約肌鬆弛,患處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新陳代謝旺盛,促進水腫吸收,炎症消退。中藥吸收入內,對人體也可引起到整體性的治療作用。

【注意事項】大便後即洗效果更好。

【典型病例】胡某,男,45歲。症見肛門膀胱截石位3點鍾處,距肛緣15厘米可見一直徑2.0厘米×2.0厘米腫塊,予以便後熏洗方治療,每日4次,2日後局部腫消痛止。再治2日,局部症狀消失,痊愈。(處方來源:山東省煙台市中醫院蔡英奇)

方二

【方名與主治】乙字湯,主治痔瘡。

【組成與用法】當歸6克,柴胡5克,黃芩3克,甘草2克,升麻1.5克,大黃1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痔瘡為常見病,本方中當歸以和血活血,改善其血行不暢情況而達到止痛的目的;柴胡、升麻以提升舉陷,可使其脫出之痔核得以內收;黃芩清熱燥濕瀉火,並能止血;稍用大黃,潤腸通便,清熱涼血;甘草清熱解毒,兼以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