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外科 (4)(1 / 3)

第3章 外科 (4)

【方解】急性闌尾炎未做及時診治而致闌尾穿孔、周圍膿腫形成。中醫學認為由於氣滯蘊熱,進而發展為血毒熱壅盛,熱盛肉腐則成膿,故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裏攻下。方中虎杖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現代藥理證明虎杖苷水解後生成大黃瀉素,有瀉下作用,虎杖1∶1的水提取液,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蒲公英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牡丹皮、金銀花、敗醬草、紫花地丁均為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之品,《金匱要略》中薏苡附子敗醬散,即薏苡仁、附子、敗醬草,專治腸癰有膿;冬瓜子性味甘寒,具有利水消腫,排膿之功;大黃、芒硝有瀉熱通便之效。大黃牡丹湯為近年來臨床治療急性闌尾炎之要方,方由大黃、牡丹皮、芒硝、冬瓜子所組成。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排膿,通裏攻下之功用。故本方對闌尾周圍膿腫具有顯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在應用上方的同時若配合局部外敷,效果更佳,方法是取大蒜(去皮)250克,芒硝60克,混合搗爛成糊狀,用紗布包好,捏成餅狀,另在患者右下腹部腫塊的皮膚塗上薄層凡士林,再將包好的大蒜糊劑放在腹部的腫塊上麵。每次敷貼30~50分鍾,1~3日,每日敷3~4次,3天以後每日敷2次,一般使用4~7日即可見效。在敷藥期間,如發現局部皮膚有燒灼感時,應即移開糊劑觀察,局部皮膚潮紅時,可暫停敷,或在下次的敷藥時間縮短10~20分鍾,如見有水皰時則應停止使用。

【典型病例】姚某,男,47歲、右下腹疼1周來診,症見右下腹觸及一鵝蛋大小包塊,邊界不清,有壓痛,反跳痛,血檢查:白細胞15.0×109/L,中性8.5×109/L,B超提示右下腹闌尾膿腫包塊,診斷闌尾周圍膿腫。給予腸癰合劑每日2次口服,局部用大蒜糊劑外敷,每日4次,3天後腹痛減,腫塊較前縮小,繼用1周,腹痛消失,腫塊約雞蛋大小,續用腸癰合劑,局部外敷大蒜糊劑每日2次,半個月後右下腹部腫塊明顯縮小約棗大小,共用藥1個月,腫塊消失,治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醫院陳敖忠)

脫肛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即直腸壁部分或全層脫出於肛門外。此病原因頗多,如長期用力過重,長期腹瀉,長期大便秘結或痔漏等疾患均可導致脫肛。治療時應當找出原因,先治本病。

方一

【方名與主治】甲魚頭合補中益氣丸,主治脫肛。

【組成與用法】將甲魚頭1~2個,焙幹,研細末,備用。用上藥加麻油調敷肛門,每天2次,使用7天,再服補中益氣丸,1日2次,每次5克,吞服1周。

【方解】脫肛乃腎氣不足,中氣下陷所致,甲魚益腎收澀,直達病所。輔以補中益氣丸益氣升提。腎氣充,中氣足,脫肛自愈。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需休息,忌食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暢。

【典型病例】周某,男,38歲。3天來用力勞動後,自覺肛門下滯、脫出、行走不便,腰疲肢倦,治擬甲魚頭散外敷,補中益氣丸內服,1周而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醫院陳湧柱)

方二

【方名與主治】升肛洗劑,主治脫肛。

【組成與用法】老棗樹皮、石榴皮各6克,白礬4.5克,將上藥加水煎至300毫升,待溫用。每日1劑,用脫脂棉球蘸藥水洗脫出部分,每日2~3次。

【方解】脫肛之疾多因患者體質瘦弱,中氣下陷,致肛提肌鬆弛,直腸脫出,治宜補中益氣,外治以收斂澀腸為則。方中老棗樹皮、石榴皮、白礬三味均為澀腸止瀉,收斂提肛之品,外洗患處,使藥直達病所。

【注意事項】凡屬脫肛者,多數在腸炎或菌痢後出現,同時患體虛弱,肛提肌已鬆弛,在治療上,仍需結合治療原發病,同時注意加強營養,多方配合,可加速療效。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6例,顯效14例,好轉2例。(處方來源:河南省杞縣梁永安)

肛裂

肛管的皮膚全層裂開並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稱為肛裂。常因糞便幹硬而引起,主要表現為排便時及排便後肛門疼痛,常伴有小量出血,血附在糞便表麵。

【方名與主治】裂痛寧,主治肛裂,亦稱“鉤腸痔”“裂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