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2)

馮建軍回答說:“不好。”

“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養母撫摸著他的頭,“你是不是想長大了偷金?”

“我不偷金。”馮建軍回答養母說。

“那你會成為一個好孩子。”養母讚許道,“媽媽喜歡你。媽媽想要你長大後成為一個英雄,或者當一個科學家。你想當英雄還是當科學家,告訴媽媽看?”

馮建軍想了想。“我想當科學家。”他沒有把握地說,“不過我又想當英雄。”

“隻能當一樣呢?”

“那就當英雄。”馮建軍決定了自己的方向說,“當韓信。”

韓信是秦朝末年一位出身貧寒卻足智多謀的軍事天才,一度投奔當時勢力雄大的項羽,因得不到重用後改投劉邦,卻幫助劉邦滅了秦朝又滅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韓信是養父馮清明最崇拜的英雄,養父一說起韓信就不由得要豎起大拇指。“這個人物了不得呀。”養父同馮建軍講起“背水一戰”這個故事時總這麼說。“你長大了就要學習他。”養父告訴他,“我這一生最佩服的就是韓信,如果劉邦沒有得到韓信這員大將,劉邦就做不成皇帝。韓信還鑽過一個無賴的褲檔呢,這才是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養父馮清明雖然不像養母江笑月那樣,告訴他做人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但他總是講一些古代的好漢故事給馮建軍聽,這實際上等於已經告訴他怎麼做人了。養母養父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很大,他長大成人後,一直拿韓信的所作所為來要求自己,雖然他遠沒有達到韓信的那個高度。

馮建軍小學畢業讀初中是1972年,他的初中是在長沙市十七中讀的,那時候讀初中當然不像現在的學生讀初中負擔這麼重。你可以認真讀書,你也可以不認真讀書。那時候讀書看不到前途。那時候的前途就是“一把鋤頭”,遠看是“一根扁擔”,就是說下鄉當知青。那時候每所學校的學生都“既要學工,又要學農,還要學軍”。就是說,每個學期都要到農村裏去學一個月農,和農民一起下田,挑糞、插秧;又要“轉戰”到工廠裏學半個月工,與工人一道看管機器;還要拿著木頭槍練殺敵本領。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一點也不高。上課也不敢聲色俱厲地要你認真聽課。老師隻是在台上講他的課,你聽不聽是你的事。那時候為了徹底放鬆學生,培養學生有敢於造反的思想,沒有期中考試,學校隻安排了期末考試。考試也是開卷考試,大家可以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即使是閉卷考試,也可以公開舞弊,放心大膽地抄。當時真理掌握在學生手上,教育要革命麼。革命表現在什麼方麵呢?就表現在開卷考試、考試舞弊這些方麵。馮建軍讀小學的時候,周老師還用愛心吸引他,督促他讀書。可是到了初中,他長大了,膽子也更大了。原來可以不讀書,於是他的心沒放在讀書上了,而是用在和大家一起玩上。大家盼望的不是坐在教室裏聽老師在台上講課,而是希望早點去學工或學農。

初中時,馮建軍、劉建國、李躍進、何斌和張小英又都在一個班上,張小英是那個班的班長。這沒有什麼奇怪,因為十七中距幸福街最近,小學一畢業,絕大部分同學都進了這所中學。馮建軍、劉建國、李躍進、何斌和張小英剛好分在一個班。班主任是個年輕的女教師,姓楊,長著一隻酒糟鼻子。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時,她正好在那裏向毛主席揮手致敬,高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萬歲”,她在教室裏描述當時的情景說:“非常非常壯觀,人山人海。”她還說:“同學們,我差點跟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握了手。要不是有一個男紅衛兵把我擠開了,我就跟毛主席他老人家握手了。”

她的話讓她的學生非常羨慕。

“我們要到北京去見毛主席。”馮建軍望著楊老師說。

“以後會有機會的,”楊老師說,“毛主席太偉大了。”

這個老師滿腦殼都是那一天的那一時刻,對她的學生漠不關心。她天天躲在房裏寫詩,寫在一個紅塑料殼麵的筆記本上,寫了滿滿一本子。後來這個本子被李躍進偷了出來。李躍進偷她這個本子時,純粹是出於好奇。楊老師一天到晚在本子上寫啊寫,這惹起了李躍進、劉建國、何斌和馮建軍的好奇心,讓他們坐臥不寧。

這個筆記本裏每一首詩都是針對那一天那一刻的回憶,每首詩都寫道:“毛主席啊,我是多麼愛您啊,您是我心中永遠不落的紅太陽,我們是永遠朝您開放的葵花。”

李躍進偷這個筆記本是馮建軍指示的。生著一臉青春痘的楊老師,是中文係畢業的,一心想做一個革命詩人。她在教室裏宣講她的身份說:“我並不是一個普通人,我是要做一個像方誌敏那樣的革命詩人的,我正在每天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