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報道員拿了一截竹子來了,宣傳委員見了,就問要這竹子做什麼。記者又把剛才的話說了一篇。宣傳委員說要笛子容易,我們鄉長會吹笛子,要不要我去拿。記者說那就麻煩你再跑一趟。宣傳委員又點點頭,坐著車走了。
這裏,記者跟葉長根說待會拍照時,你把笛子橫在嘴邊,做成吹笛子的樣子,讓兩個學生舉著手,一個學生拉繩子,做成升旗的樣子。拍完這張後,還要拍學生上課的照片,你把教室掃一掃,課桌擺好。然後拍一些你和孩子做遊戲的照片。說著話時,宣傳委員拿了笛子來。記者趕緊交給葉長根,讓他放嘴邊吹。村裏很多人在傍邊看,見葉長根做出吹笛子的樣子,哈哈大笑。
三天後,《侈城日報》在三版以半個版的編幅刊登了葉長根的事跡,上麵登了五幅照片,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倒不長,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讀者,你看過電影《風凰琴》嗎,影片裏有一個這樣一個別致而感人的升旗儀式,鄉村老師用笛子吹著國歌,在悠揚的國歌旋律中,國旗冉冉升起。這別致而感人的升旗儀式,不僅隻是電影裏有,我們的生活裏也有,我市山溪鄉山陂村小學每天也要舉行這樣的升旗儀式。
山陂村,一所三個學生的學校
每天早上,當太陽從山陂頂峰露出笑臉時,山腳下一幢小平房前便傳出一陣陣悠揚的笛聲,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國歌的旋律中冉冉升起。這是山溪鄉山陂村小學在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學校裏惟一的老師葉長根用笛子吹著國歌,國旗下站著三個學生,他們舉著小手,三雙眼睛凝視著國旗。
嶄新的一天在清脆的笛聲裏開始了。
山溪鄉是我市最偏僻的山區,平均海撥在1000米以上。當地有一句話形容說山溪山溪,有山無溪,上山累斷氣,下嶺坐滑梯。山陂村地處山溪東南,距鄉政府4公裏,海撥1200多米。全村分上下兩個自然村,一個叫上陂村,一個叫下陂村。兩村加起來有180多人,50戶人家。由於地處深山,農家孩子上學極為不便,每天要翻山越嶺走4公裏路到鄉中心小學讀書。1968年,上陂村和下陂村利用一間民房,辦了一所小學。70年代,這所小學正式命名為山陂村小學。1968年,初中畢業的葉長根來學校任教,那年葉老師隻有16歲。連葉老師自己也沒想到,從此 ,他和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教就是34年。
山陂村到1999年才鋪通了簡易公路,在鋪通公路前,山陂村的孩子都就近上學,學校最盛時有四十多個學生,5個教師。但通了公路後,學生越來越少,老師也都調走了。到2001年,學校隻剩下葉長根老師和三個學生。盡管隻有三個學生,葉長根還是盡心盡責上好每一堂課,語文、數學、思想品德、音樂、體育、自然,每門他都上得認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葉老師在三尺講台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三十四個春去秋來,當年一個16歲的孩子,已滿頭花白了。由於操勞,葉老師看上去 比實際年齡大一些。但葉老師無怨無悔。他的青春沒有白白流逝,近幾年來,全鄉教學質量評比,山陂村小學總是名列前茅。恢複高考後,葉老師教過的學生有十多人考取了江南大學,江南醫學院,侈城財院等大中專院校,他們像金鳳凰一樣飛出了山區。
在報上刊了出的還有五幅照片,內容如下:
第一幅:葉老師吹著笛子,一個學生拉著繩子,兩個學生舉著手。
下麵是這樣一行字:莊嚴的升旗儀式。
每二幅:三個孩子的特寫鏡頭。
下麵一行字是:三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第三幅:葉老師背著孩子。
下麵兩個字是:回家。
第四幅:葉老師把傘打在幾個孩子頭上。
底下一行字是:為孩子撐起一片綠蔭。
第五幅:孩子們在竹林裏遊戲,竹林裏的竹筍破土而出。
下麵幾個字是:我們像春筍一樣茁壯成長。
新聞大樓的七八九層是電視台,那天的《侈城日報》出來後,八樓一位電視記者看見了,他立即來了興趣。隨後他跟山溪鄉掛了個電話,告訴他們想來電視采訪。對方是宣傳委員接的電話,他求之不得,滿口答應。
三天後,電視台兩位記者坐台裏的汽車前往山溪鄉采訪。這兩位記者一位是文字,一位是攝像。那位宣傳委員和報道員早在鄉裏等著,他們一到,立即驅車前往山陂村。因為事先通知了葉長根,他已在村小等著,那幾個學生,也在。但文字看了看,隻有兩個學生。文字說不是有三個學生嗎,怎麼隻見兩個。葉長根說有一個學生早一天去侈城親戚家了,還沒回來。宣傳委員說兩個不行嗎?文字說不行,電視摻不得假。攝像也說兩個學生絕對不行,要把那個學生叫來。葉長根說真找不到,也不知道他親戚住哪裏。文字想了想,跟宣傳委員說我看隻有另想辦法了,你去鄉中心小學接一個學生來,要跟那個學生一樣大。宣傳委員說這是個好辦法,立即坐電視台的車子去了。宣傳委員走後,文字四處看了看,然後跟葉長根說怎麼沒見旗杆呢?這報上不是說你們每天都要升旗嗎?葉長根說那是報社記者寫的,孩子一般都不來上課,那裏會天天升旗。文字說旗杆也沒見。葉長根說那天拍照片豎的竹杆是借別人的,拍完了,就還給了人家。
文字說你再去借來,今天還要用,還有笛子,也拿來。葉長根說我沒有笛子。文字你怎麼會沒有笛子,你升旗的時候不是要吹笛子嗎。葉長根說這都是那天那個記者安排的,其實我不會吹笛子。攝像聽到這裏,開口說扯蛋,報紙就是好做假,糊弄人。文字說那天的笛子是哪裏來的?葉長根說是宣傳委員到鄉裏拿來的,他說鄉長會吹笛子。攝像忙說那叫宣傳委員把笛 子一起帶來。說著拿出手機要打,但一看,沒有信號。便不打了,在那兒等。趁這工夫,葉長根去把竹杆拿來了,並把紅旗綁好,綁成那種活結的,可以往上拉。不一會,宣傳委員帶了一個孩子來,宣傳委員畢竟內行些,他不但帶了孩子來,還從鄉裏拿了紅旗和笛子來。文字和攝像見了,都說不錯不錯,正要打電話讓你拿來,誰知沒有信號。說著話,就做拍的準備了,讓葉長根吹笛子。葉長根不會吹,他一把笛子橫在嘴邊,圍著看的人就笑。文字和攝像這時也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就互相看看說電視要出聲音,他不會吹,怎麼行。兩個說著,呆了起來。呆了一會,文字跟攝像說你看這樣行不行,找一個會吹笛子的人在邊上吹,我們不攝他,隻把聲音錄進來。攝像說不錯,就這樣辦。說著,看著宣傳委員,跟他說你們誰會吹笛子?宣傳委員說我們都不會吹,隻有鄉長會吹。文字說是不是叫你們鄉長來一下,讓他來吹。宣傳委員說可以, 我們鄉長最重視宣傳工作,我去叫他來。說著,又坐了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