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根是初中畢業生,這在當時的山陂村是惟一的。就是在山陂村所在的山溪鄉,也不多見。為此,葉長根很快做了村小的老師。但僅做了半年,葉長根就回家了,原因是上麵派了一個正式的老師下來。當時山陂村小學隻有十幾個學生,有一個老師,足夠了。這樣,葉長根隻有回家。兩年後,村小學生增多,有二十多個學生了。學生一多,葉長根又回到了學校。在以後的十幾年裏,葉長根這位民辦老師是幾進幾出。學校老師少或者學生多的時候,他在學校做老師。學校老師多或學生少的時候,他就離開學校。不過,從80年代初開始,葉長根再沒離開過學校。直到1988年轉為國家正式老師。
轉為國家正式老師後,葉長根便一直在山陂村小教書。其間,學校老師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變動很大,隻有葉長根沒動。當然,葉長根不是不想動,他也托過人,想調到縣裏去,但沒調成。後來,又想往鄉中心小學調,也沒調成。到1999年,學校老師差不多調光了,隻剩下一個葉長根。教師一走,學生也走。到2001年,學校隻剩下三個學生。
隻有三個學生的學校就不像什麼學校了,葉長根也不怎麼管,隻是開學的時候給學生發發書。過後,就隨便得很。他有空,就跟學生上一堂課。沒空,就不上。山陂村辦了個竹席廠,做那種麻將竹席。葉長根在廠裏另賺一份錢,哪裏有多少空。為此,一個學期下來,學生還上不了十節課。
葉長根村裏有一個高中生,考了兩年大學,沒考取。後來他到鄉廣播站做了報道員。鄉一級的報道員,勤奮得很,報道員總是一天到晚騎一隻自行車出去采訪。山溪鄉是侈城市最偏辟的山鄉,自行車的作用不是很大,說是騎車子出去,其實要走的路很多。有時候還要把車子扔在一個什麼地方,翻山越嶺走很多路,辛苦得很。這天報道員從外麵回來,看見葉長根一個人坐在外麵,便過去說話。報道員說葉老師你教了很多年書吧,我記得我小時候你就在做老師。葉長根說我68年就開始教書。報道員算了算,說今年是2002年,從68年開始,你教了34年了。又說這麼多年,你教了多少學生呢?葉長根說說不清了,有時多有時少,像現在,隻有三個學生。報道員並不知道村小隻有三個學生。聽葉長根這麼說,立即覺得有新聞價值。於是又問了一些問題,然後推著車子走了。
幾天後,報道員便寫了一篇葉長根的報道。
這篇報道隨後在鄉廣播站播了出來,全文如下:
鄉報道員報道:我鄉山陂村小學教師葉長根立足鄉村,三十四年教書育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受到村民的稱讚。
山陂村小學創辦於1968年,這年葉長根剛初中畢業,他毅然先擇了教書育人這一高尚的職業,從此一幹就是三十四年。三十四年來,學校老師來了一批又一批,但又一批一批地調走了,隻有葉長根沒有離開。當然,葉長根也想調走,但他舍不得那些孩子。葉長根總說:如果所有的老師都走了,那些學生誰來教,山區的孩子也要受教育,他們有這個媽利。正此,葉老師沒有走,他紮根山鄉,默默地為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目前,山陂村小隻有三個學生,但葉老師沒有因為學生少而放棄教學,他像以往一樣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在隻有三個學生的學校,我們仍然聽得到學生朗朗的書聲。
鄉廣播站一般有往上級廣播台投稿的任務,兩天後,報道員把這篇報道寄給了侈城廣播電台。
在報紙廣播電視三大新聞媒體中,廣播是最不景氣的。侈城廣播電台平時稿原很少,寄他們稿子,一般都能播出來。電台收到山溪鄉報道員的來稿後,稍作改動,就播了出來。
現在聽廣播的人少,那報道從喇叭裏一播出,便被一陣風吹的無蹤無影了。
聽廣播的人少,但廣播電台也在侈城非常氣派的新聞大廈裏辦公。新聞大廈共9廈,一二三層是侈城日報社,四五六層是侈城電台,七八九層是侈城電視台。一天報社一個記者到電台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好線索。電台一個編輯說山溪鄉一個報道員來了一篇稿,寫他們鄉山陂村一位老師,在隻有三個人的學校教了三十四年書。那記者一聽,兩眼放光,忙讓那編輯找出稿子給他看,邊看邊說這是條好新聞。說著,拿著稿子喜滋滋走了。
這位記者第二天就讓單位派車下去了,隨同他一起去的還有一位攝影記者。到山溪鄉後,鄉裏派了一位宣傳委員和那位報道員陪同他們下去。山陂村離鄉裏並不遠,隻有六、七裏,不一會就到了。但在學校記者並沒看見學生上課,也不見老師。這學校也小,隻有一幢小平房,三間房子。兩間像住人的樣子,一間像教室,都鎖著門。記者見了,就說怎麼不像個學校,老師呢,學生也不見一個。說著,又看著那報道員說那稿子是你寫的吧,你是不是胡編亂造的。那報道員忙解釋,說葉老師在村裏辦的竹席廠裏做事,我去叫他。說著,跑走了。不一會,葉長根就跟著報道員跑來了。記者見了,就說你是葉老師?葉長根點點頭。記者說你怎麼不上課?葉長根說隻有三個學生,他們不願來,我也就算了。記者說這怎麼行,三個學生也要跟人家上課,你看看,這報道上不是說你沒有因為學生少而放棄教學,也像以往一樣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嗎。葉長根不好意思地笑笑,沒做聲。記者又說你是不是教了三十四年的書?葉長根點點頭。記者說你哪一年開始在這裏教書?葉長根說1968年。記者說一直在這裏嗎?葉長根說一直在這裏。
記者說這個學校以前最多有多少老師。葉長根說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個。記者說他們呢?葉長根說都調走了。記者說你為什麼沒調走?葉長根說我也想調,但一直調不走。記者說所以你就堅持了下來。葉長根點點頭。記者說你一個人在山裏教書,不寂寞嗎?葉長根說寂寞有什麼辦法。問到這裏,記者不問了,而是看著另一個攝影記者說你看呢。攝影記者先沒說話,隻這裏看看,那裏看看,然後跟那記者說你看過電影《風凰琴》嗎?記者說看過。攝影記者說我覺得這裏倒有點像那電影裏的場景,這裏也是一個老師,幾個學生,要寫,還是有寫頭的。記者點點頭,然後兩個人走開來商量起來。沒過多久,記者跟葉長根說你去把三個學生找來,又說還找一根竹杆,一麵紅旗來。葉長根說竹杆有,紅旗沒有。記者聽了,就說什麼,你們學校連紅旗都沒有。
葉長根又不好意思地笑笑,也沒做聲。鄉裏那位宣傳委員這時說鄉裏有紅旗,你們要用的話我去拿來。記者說那就麻煩你了,讓我們司機開車去。宣傳委員點點頭,坐車走了。葉長根也走開了,喊幾個學生去了。不一會,幾個學生喊來了,還把一根長竹杆拿來了。記者又問葉長根,說你會吹笛子嗎?葉長根搖搖頭。記者說那笛子有沒有呢?葉長根也搖頭。記者說你看看村裏誰有笛子,借一根來。葉長根聽了,又走了。過了一會,葉長根回來了,空著手。記者見了,就說一個村沒人有一根笛子?葉長根點點頭。報道員在邊上小心著問,說要笛子做什麼呢。記者說是這樣,等下我們要拍一個升旗儀式,讓葉老師用笛子吹奏國歌,三個學生舉著手站在紅旗下。葉長根說我不會吹。記者說哪要你真吹,做成吹笛子的樣子就可以。報道員說既然做樣子,找一截竹子不是也可以嗎,反正在照片裏,又沒人看得出來。攝影記者說也好,找一截竹子,放在嘴邊做成吹的樣子,不過竹子不能太新,用舊竹子,這樣看起來像笛子。報道員點點頭,去了。他剛走,汽車來了,宣傳委員拿了紅旗來。記者便趕緊讓葉長根把旗綁在竹杆上,綁好,在小平房前挖了個坑,把旗杆豎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