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皮膚病(5)(2 / 3)

[製法]將上述4味清洗幹淨,搗碎,放入幹淨紗布中絞汁液即可。

[功效]養陰清熱。適用於虛熱所致的痤瘡。

[服法]1劑/d,不拘時飲用。

5.綠豆海帶湯:

[原料]海帶25g,綠豆20g,甜杏仁、玫瑰花各10g,紅糖適量。

[製法]將海帶洗幹淨,切碎,玫瑰花用紗布包好,與甜杏仁、綠豆同放鍋中,加水適量,煮沸15分鍾後,對入紅糖,攪至糖完全溶化,取出紗布即可。

[功效]化痰散結。適用於痰瘀凝結引起的痤瘡。

[服法]2次/d,吃海帶、綠豆、甜杏仁,喝湯。

6.海藻薏苡仁粥:

[原料]海藻、昆布、甜杏仁各9g,薏苡仁30g。

[製法]將前3味藥洗幹淨,加清水750mL,煎取500mL,用藥汁與薏苡仁同煮粥即可。

[功效]健脾除濕,化痰散結。適用於痰瘀結聚所致的痤瘡。

[服法]1劑/d,代早餐服食。長期服用效果顯著。

7.薏米白糖粥:

[原料]薏苡仁(薏米)50g,白糖20g。

[製法]將薏苡仁淘洗幹淨,加水適量,煮成粥,調入白糖即可。

[功效]解毒除濕。適用於青春疙瘩、瘊子等皮膚病。

[服法]1次/d,代早餐服用,1個月為1療程。

8.涼血五花膏:

[原料]金銀花、生槐花、雞冠花、玫瑰花、月季花各10g,生石膏30g,紅糖、蜂蜜各適量。

[製法]先將生石膏加水煎30分鍾,去渣留湯,將諸花放入藥液中,加紅糖適量,先以大火煮沸,後以小火煎熬,待成膏狀時,放入蜂蜜適量,煎熬至滾開停火,置冷,裝瓶備用。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痤瘡麵部丘疹呈鮮紅色,伴發膿瘡、口幹舌燥、心煩易怒等症。

[服法]2~3次/d,1匙/次,用沸水衝服。

9.苡仁去疣酒:

[原料]生薏苡仁(苡仁)60g,香白芷20g,菊花酒350mL,橘子汁適量。

[製法]將生薏苡仁、香白芷放入菊花酒瓶中,將瓶蓋好,浸泡1日,去渣取酒,對入適量橘子汁即可。

[功效]疏風活血,散熱去疣。適用於皮膚疣、顏麵疙瘩。

[服法]30mL/次,不拘時常飲。

10.筍煸枸杞葉肴:

[原料]冬筍、水發冬菇各50g,鮮枸杞葉250g,白糖6g,精鹽3g,味精0.5g,豬油75g。

[製法]將冬筍切成細絲,冬菇切絲,枸杞葉擇洗幹淨,炒鍋燒熱,放入豬油,待油七成熱時,把冬筍絲和冬菇絲放入鍋內略炒,隨即倒入枸杞葉,煸炒顛翻幾下,加入諸調料,略翻幾下即可。

[功效]補腎益精,祛風明目。適用於虛勞發熱,目赤昏痛,濕熱痤瘡等。

[服法]1劑/d,佐餐服食。

11.涼血七花膏:

[原料]金銀花、生槐花、雞冠花、月季花、玫瑰花各16g,桃花、北梨花各10g,生石膏30g,紅糖、蜂蜜各適量。

[製法]將石膏加水煎30分鍾,去渣取液,將諸花放入藥液中,加紅糖,大火煮沸,小火煎熬成膏狀,放蜂蜜,煎熬開停火,置涼,裝瓶即可。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之痤瘡患者。

[服法]1匙/次,2次/d,沸水衝服。

12.黃瓜炒青魚片湯:

[原料]青魚肉250g,黃瓜150g,調料適量。

[製法]青魚洗幹淨連皮切片,加黃酒、精鹽醃15分鍾,黃瓜對剖去子切片,鍋內加油燒熱,待降溫至五成熱,爆炒薑片、蒜茸,隨即下魚片,泛白色時烹入黃酒,下黃瓜片,翻炒均勻,調入精鹽、味精,勾薄芡,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適用於痤瘡,脂溢性皮炎等。

[服法]1劑/d,佐餐服食。

13.杏仁海藻粥:

[原料]甜杏仁、昆布各10g,薏苡仁30g。

[製法]將昆布洗幹淨,去泥沙,切成段,與其他2味藥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煎熬成粥即可。

[功效]散結化痰。適用於痰鬱凝結所致的尋常痤瘡。

[服法]1劑/d,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

14.大蒜鯉魚湯:

[原料]烏鯉魚1條(約250g),大蒜3頭,白及15g。

[製法]將魚洗幹淨,剖開,去掉內髒、魚鱗,與大蒜和白及一同放入沙鍋內煮湯。

[功效]解毒消腫,止血生肌。適用於痤瘡患者。

[服法]1劑/d,分早、晚空腹服用。

15.麻油泡使君子仁:

[原料]使君子100g,麻油適量。

[製法]將使君子去殼取仁,入鐵鍋內文火微炒至微有香氣,取出放涼,入麻油內浸泡即可。

[功效]健脾潤燥,消積殺蟲。適用於麵部痤瘡、酒渣鼻等。

[服法]每晚睡前服使君子3~5枚(成人量),7~10日為1療程。使君子用量不宜過大。

16.蜜餞金橘羹:

[原料]金橘500g,鮮橘皮、連翹、夏枯草、檳榔、蜂蜜各50g。

[製法]將連翹、夏枯草加水1500mL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將金橘洗幹淨,去核;檳榔碾成麵;鮮橘皮切成絲。用藥液再煎金橘、橘皮、檳榔麵,煮至金橘爛熟(藥液不足可適當加水),汁液將幹時,入蜂蜜,再煎煮20分鍾,收汁即停火,待冷,儲於瓶罐中即可。

[功效]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適用於氣鬱之痤瘡患者。

[服法]10~15g/次,3次/d。

第十二節多形紅斑

多形紅斑又稱滲出性紅斑,是一種原因較複雜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膚病。輕型多形紅斑較常見,好發於春、秋季節,20~4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皮疹為多形性,以紅斑為主,具有靶形或虹膜樣特征紅斑,兼有丘疹、水皰,常伴黏膜損害。重症多形紅斑多發於20~50歲年齡組,最嚴重病例好發於年輕人和兒童,有嚴重的黏膜和內髒損害。輕型多形紅斑常在2~3周內消退,無晚期並發症,但大多數病例反複發作,而重型多形紅斑發病急劇,如不及時處理,預後極差,死亡率為5%~15%,病程為3~6周,複發病例將逐漸加重。

本病中醫歸屬於“貓眼瘡”範疇。總因稟性不耐所致,多為寒濕阻絡或濕熱蘊結,故以實證居多,臨床上多根據皮損顏色、伴隨症、舌脈等辨證施治。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寒證:

[主症]每於天冷時發作或加重,天暖減輕或消失,紅斑色暗,皮膚溫度偏低,伴畏寒、肢冷、腹痛便溏。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疏風散寒,和營散瘀。

[處方]當歸四逆湯或桂枝湯加減:當歸、白芍、赤芍、桂枝、紅花、羌活、防風、白術、蒼術、防己各10g,甘草6g,大棗6枚,細辛3g。

(2)風濕熱證:

[主症]鮮紅斑,伴水皰,甚則口舌糜爛。舌尖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多濡數或滑數。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

[處方]導赤散加減:生地黃18g,生石膏30g,木通6g,淡竹葉、生甘草、知母、白僵蠶各10g,茵陳、徐長卿、紫草各15g,蟬蛻、甘草各5g,大黃9g。

(3)火毒證:

[主症]皮損為水腫性紅斑,水皰、大皰、血皰,黏膜廣泛受累,並有糜爛和壞死。伴有高熱、頭痛、咽幹、喉痛、胸痛、尿少而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處方]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黃連、生甘草、紫草各10g,牛蒡子、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生地黃、山豆根、土茯苓各15g,薄荷6g。

2.外治法:

(1)溻漬方:生地榆、黃柏各30g。煎水800mL,待涼,局部濕敷,3~5次/d,20min/次,對滲液較多者用之。

(2)趙炳南紫色消腫膏:貫仲6g,升麻、赤芍各30g,當歸、白芷各60g,防風、紫草、紫荊皮、草紅花、羌活、芥穗、荊芥、兒茶、神曲各15g。共研細末,過120目篩,每120g藥麵加血竭花麵3g,山柰麵6g,乳香、沒藥各12g,凡士林120g,調勻備用,外敷患處,1~2次/d。

3.中成藥:金蓮花片,口含,1片/次,2~3次/d。

4.單方驗方:

(1)昆明山海棠根20g,先以水浸泡一晝夜再煎40分鍾,如此再煎2次,3次/d,每療程6日,口服2~3療程。

(2)三花一子藤:生槐花15g,款冬花、菊花、地膚子各10g,首烏藤20g。水煎內服,1劑/d。

【西藥治療】

1.去除可疑病因,如感染灶、致敏藥物等。

2.輕者可給予抗組胺藥:選擇其中1~2種口服,如氯苯那敏4mg,3次/d;阿司咪唑10mg,1次/d。

3.鈣劑與維生素C:如10%葡萄糖酸鈣10mL,加入50%葡萄糖20mL中靜推,1次/d;或硫代硫酸鈉0.64g,溶於注射用水10mL中靜推,1次/d;維生素C2~3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滴,1次/d。

4.積極防治感染,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5.重症應給予足量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氫化可的鬆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靜滴,1次/d。亦可用地塞米鬆、潑尼鬆、甲潑尼龍等。使用激素時應注意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防治感染。

6.加強支持療法,增加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7.局部治療:

(1)紅斑丘疹者可選用爐甘石洗劑、九華膏洗劑,皮質類固醇霜劑,如地塞米鬆霜、膚輕鬆軟膏、皮康霜等外搽。

(2)水皰滲出者可選用3%硼酸溶液、複方硫酸鋁溶液或1∶2000醋酸鉛溶液濕敷,或三黃洗劑、青黛膏、氧化鋅油外搽。

【藥膳食療】

1.槐花散:

[原料]玄參20g,鮮白茅根30g,鮮槐花、玉米麵各100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玄參、白根去雜質,洗幹淨,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藥液,提取兩次,把槐花用清水洗幹淨,用藥液調和玉米麵,加入槐花和適量白糖,拌勻後攤在蒸鍋屜上,蒸成發糕即可。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消斑。適用於多形紅斑,斑呈鮮紅,皮膚及皮損自覺灼熱,伴有咽喉疼痛,大便幹燥,小便色黃等症。

[服法]作主食服食,每日適量。

2.當歸燉羊肉湯:

[原料]羊肉500g,當歸、生薑各30g,桂枝10g,黃酒、蔥、精鹽等各適量。

[製法]將羊肉切成塊,焯去血水,與當歸、生薑、桂枝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及黃酒,先以大火燒沸10分鍾,去掉浮沫,改用小火燉2小時以上,將羊肉燉成爛熟為度,裝盤即可食用。

[功效]溫裏散寒,除濕化斑。適用於多形紅斑每於氣候寒冷時或潮濕時發作,或病情加重,皮疹顏色較暗,手足發涼,身體惡寒喜暖。

[服法]吃肉喝湯,佐餐服用,每服食適量。

3.良薑燜雞肴:

[原料]雄雞1隻,高良薑20g,鎖陽10g,黃芪15g,精鹽、紹酒、生薑、蔥白、醬油等各適量。

[製法]將雄雞殺後,去毛及內髒,清洗幹淨,雞皮上用醬油抹勻,以八成熱油炸至皮呈金黃色撈出,用溫水洗去油膩,放入沙鍋內加良薑、鎖陽、黃芪及諸調料對湯,用中火燒沸,改用小火燜至雞熟爛取出,潷出原汁,濾淨倒在雞上即可食用。

[功效]溫胃散寒,除濕化斑。適用於多形紅斑,每於氣候寒冷或潮濕時多形紅斑發作,或病情加重,皮膚表麵溫度偏低,下肢沉重,身體惡寒喜暖。

[服法]佐餐服食,每服適量。

4.生地茅根粥:

[原料]鮮生地黃20g,鮮白茅根30g,粟米60g,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生地黃、白茅根去雜質,清洗幹淨,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熬30分鍾,潷出藥液,再對水煮30分鍾,將兩次所潷藥液合並,濃縮至約100mL,另將小米煮成粥,趁熱加入50mL藥液攪勻,加入適量白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