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皮膚病(1)(2 / 3)

[原料]牛蒡根3000g,枳實320g(炙),毛磁石600g(錦包),薏苡仁、烏豆各1000g,玄參、烏蛇脯各240g,生地黃(切)2000g。

[製法]將上述藥曬幹、去灰,切細,用絹袋盛,以酒10000mL浸泡3日以上。

[功效]活血祛瘀生肌。適用於腳氣上生風毒瘡。

[服法]每服1小杯,可長期服用。

24.清湯野鴨飲:

[原料]野鴨子1隻(約1000g)。

[製法]將野鴨子殺後去毛及內髒,洗幹淨,砍去頭、爪,剁成塊,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熟爛,用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益脾胃,解毒斂瘡。適用於瘡瘍癤腫久不愈合,體質虛弱等症。

[服法]1劑/2d,佐餐服食。

25.神效酒:

[原料]人參30g,沒藥15g(別研),當歸尾40g,甘草15g,瓜蔞(全者半生半炒)1枚,黃酒3碗。

[製法]將上述用酒煎煮2碗,分作4份即可。

[功效]活血祛瘀,軟堅散結。適用於瘡癰腫癤。

[服法]1份/d,細細飲之。

26.黃豆芽蘑菇湯:

[原料]黃豆芽250g,鮮蘑菇50g,調料適量。

[製法]黃豆芽去根,洗幹淨,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下蘑菇片,放精鹽、味精,再煮5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水。適用於妊娠水腫,瘡癰腫毒,妊娠高血壓等。

[服法]1劑/d,佐餐服用,吃豆芽、蘑菇,喝湯。

27.梅花粥:

[原料]綠萼梅6g,粳米50~100g。

[製法]將梅花洗幹淨,與粳米一同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粥即可。

[功效]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適用於梅核氣、瘡毒等症。

[服法]1劑/d,空腹服用。

28.土茯苓烏龜羹:

[原料]土茯苓400g,烏龜2隻,調料適量。

[製法]把烏龜放入盆中,加熱水,使其排盡尿水,開水燙死,去頭、爪、內髒,洗幹淨,水煎1小時,再將龜和甲一並放入,加適量精鹽、蔥、薑、黃酒,煎3小時,調入味精即可。

[功效]養血補血,祛風濕,強筋骨。適用於筋骨攣痛,惡瘡癰腫,慢性濕疹,牛皮癬等症。

[服法]1劑/2d,早、晚餐食肉喝湯。

29.烏豆粳米粥:

[原料]烏豆20g,粳米100g,紅糖適量。

[製法]每年秋季將烏豆收集存放,每次取烏豆用溫水浸泡1宿,加水先燒開,再放粳米、紅糖,煮至豆爛米花黏稠為度即可。

[功效]活血祛風,除濕解毒。適用於水腫脹滿,風濕痹痛,關節不利和瘡毒癰腫等症。

[服法]1劑/d,每日早餐時溫熱頓服。

第二節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神經性皮膚病。以簇集性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伴神經痛為特征。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中老年人為多見,常在春秋發病,預後極少複發。

本病中醫歸屬於“蛇串瘡”、“火帶瘡”和“纏腰火丹”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盛型:

[主症]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幹,口渴,心煩易怒,尿赤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瀉肝火,利濕熱。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柴胡、木通各6g,黃芩、梔子、車前子(包)、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各10g,甘草5g,板藍根30g。發於顏麵部者加菊花10g;發於眼部者加石決明20g,穀精草10g;發於胸肋部者加鬱金、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發於腹部、下肢者加黃柏10g,蒼術6g。

(2)氣滯血瘀型:

[主症]皮疹消退,遺有皮膚刺痛;舌質紫暗,脈弦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處方]逍遙散加減:當歸、赤芍、白芍、鬱金、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生牡蠣、珍珠母(先煎)各30g,柴胡、降香、枳實各6g,丹參12g。

2.外治療法:

(1)初起可用金黃膏、玉露膏外搽,或季德勝蛇藥研粉,冷開水調膏外搽。

(2)糜爛滲液者,可用青黛膏。

(3)外治驗方:

1)雄黃粉50g,加75%乙醇100mL混勻後外搽,適用於皰疹未破時。

2)側柏葉、蚯蚓糞、黃柏、大黃各15g,赤小豆6g,淨輕粉9g,煎水外洗或濕敷,用於糜爛滲液者。

3)青黛粉、硼砂各20g,冰片10g,混合,麻油調勻敷患處。

3.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1丸,2次/d。

(2)板藍根衝劑:15g,2次/d。

4.單方驗方:板藍根或大青葉30~60g,煎湯代茶飲。

【西藥治療】

1.抗病毒:阿昔洛韋200mg,5次/d,連用5~7日,嚴重者可靜滴(5mg/kg);或用阿糖腺苷2mg/(kg·d),靜滴;聚肌胞2mg,肌注,1次/d,10~20日為1療程。

2.止痛:可選用索米痛片、布桂嗪、羅通定等,甚或可待因、卡馬西平等。

3.神經營養治療:維生素B1100mg,肌注,1次/d;維生素B12500mg,肌注,1次/d。

4.皮質類固醇:老年患者可選用潑尼鬆15~30mg/d,10日後逐漸減量至停用;或潑尼鬆龍25~50mg加入2%普魯卡因2~4mL,患處皮下注射,3日1次,用於神經痛顯著者。

【藥膳食療】

1.鮮柿子汁:

[原料]新鮮成熟柿子5個,白糖適量。

[製法]將新鮮柿子洗幹淨,去蒂,放入紗布中絞汁。

[功效]消炎抗病毒。適用於帶狀皰疹。

[服法]將其中大部分汁液放入白糖,不定時服用,每日數次;另一部分用棉簽塗抹患處,每日數次。

2.薯葉汁:

[原料]番薯葉適量。

[製法]將鮮番薯葉洗幹淨瀝幹,切碎,放入幹淨紗布中,將其搗碎如泥,加入冰片,再搗成泥狀。

[功效]消炎祛毒,利濕排瘀。適用於帶狀皰疹。

[用法]將泥狀薯和冰片敷貼在患處,每日換藥1次,效果明顯。

3.大青葉柴胡粥:

[原料]大青葉、柴胡各15g,粳米30g,白糖適量。

[製法]把大青葉和柴胡放入沙鍋內,加清水3碗煎熬成2碗湯液,去渣取汁,再把粳米放入湯液中煮成粥即可。

[功效]祛風解毒。適用於心肝風火所致的帶狀皰疹。

[服法]1劑/d,分早、晚空腹服用。

4.荸薺汁:

[原料]荸薺15個,雞蛋1個,白糖適量。

[製法]將荸薺洗幹淨,去掉皮,其中5個搗爛如泥,放入少許白糖,用雞蛋清調勻。

[功效]利濕解毒。適用於帶狀皰疹早期。

[用法]每日吃荸薺10個,5個/次。荸薺搗爛如泥後加雞蛋清調勻塗抹患處。

5.柴胡粳米粥:

[原料]大青葉、柴胡各15g,粳米30g,白糖適量。

[製法]先把大青葉洗幹淨,與柴胡一並放入沙鍋內,加清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淘幹淨的粳米煮成稀粥,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適用於濕邪引起的帶狀皰疹。

[服法]1劑/d,連服5~6日為1療程。

6.薏米馬齒莧粥:

[原料]薏苡仁(薏米)、馬齒莧各30g,紅糖適量。

[製法]將馬齒莧洗幹淨,切細;薏苡仁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粥,放入馬齒莧後再煮片刻,粥成時放入紅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適用於濕邪引起的帶狀皰疹。

[服法]1劑/d,連服1周為1療程。

7.柴胡當歸湯:

[原料]柴胡15g,當歸、陳皮各9g,雞蛋1個。

[製法]將上述前3味藥同時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把雞蛋洗幹淨,連殼一起放入沙鍋中煎煮成湯液即可。

[功效]疏肝理氣,健脾祛濕。適用於心肝風火引起的帶狀皰疹。

[服法]1劑/d,分早、晚服食,連服7~8日。

第三節疥瘡

疥瘡是由人型疥蟎通過密切接觸而引起的接觸傳染性皮膚病。臨床以在慣發部位,如指縫、腕屈麵、腰圍、下腹部及兩股內側等處發生丘皰疹或水皰,伴有奇癢為特征。因直接接觸患者皮膚,或間接接觸患者使用過的衣服、被褥,特別是旅店的被褥等均可傳染,故疥瘡的傳染性很強,蔓延迅速,在家人中和群體宿舍中往往相互傳染。發病季節以在冬季多見。

本病中醫亦稱“疥瘡”。中醫認為,本病乃感染疥蟲,兼受風濕蘊結,蟲毒濕熱相搏,結聚肌膚所致。臨床治療以外治為主,對於泛發全身者,多辨為濕熱毒聚論治。

疥瘡患者日久往往發生繼發性變化,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或引起繼發感染而發生膿皰瘡、毛囊炎、癤、淋巴結炎,甚至發展為腎炎。病程病性,可持續數周至數月,甚至每年冬季複發。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濕熱毒聚證。

[主症]皮膚水皰多,丘疹泛發,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濕爛;或膿皰疊起,或起紅絲,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

[處方]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天葵子各1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各15g。若瘙癢劇烈,酌加苦參、百部、地膚子、萹蓄、土茯苓各10g,以加強殺蟲止癢之功。

2.外治法:

(1)常用藥物為10%~20%硫黃軟膏,幼兒一般用5%~10%硫黃軟膏,成人用10%~15%硫黃軟膏,若患者時間長而皮損較厚或陰囊處呈結節性皮損,用20%硫黃軟膏但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易產生接觸性皮炎。

(2)搽藥方法及治療步驟:

1)沐浴:搽藥前用溫水配以肥皂,或用具有殺蟲作用的中藥(如百部、苦參、檳榔、大楓子、蛇床子等)煎出液沐浴。搽藥期間不沐浴、不更衣。

2)搽藥:先於好發部位和皮損處搽藥1次,再自頸部開始向下遍搽全身。小兒患者,頭麵部需少量搽藥,早、晚各搽1次,連續搽藥3~4日,男性陰囊有結節性皮疹的,可適當延長搽藥時間。

3)更衣、消毒:1個療程結束後,仍以前法沐浴,浴後換用消毒內衣,並將換下衣被床單進行煮沸或烈日下充分曝曬。

(3)外用驗方:

1)疥瘡淨Ⅰ號方:苦參、蛇床子、白鮮皮各100g,花椒、石菖蒲各30g。製成250mL液體,每次30mL洗澡藥浴,1次/d。

2)疥瘡淨Ⅱ號方:百部、苦參、蛇床子各20g,檳榔、苦楝皮、青蒿、大黃各10g。製成200mL酊劑,外搽,2~3次/d,4日為1療程。

3)大風子膏:大風子去殼後,取出大風子肉500g,搗爛研細,加凡士林500g調勻,備用外塗。

4)蓽茇:蓽茇適量,搗爛,用紗布包好,用熱水浸泡,在火旁邊搽邊烤,效果較好。

5)蛇床子百部酊:蛇床子、百部各200g,75%乙醇400mL,浸泡15日後去渣備用。

6)硫黃冰膏:硫黃20g,苯酚2g,水楊酸鈉3g,冰片1g,凡士林加至100g調成膏,洗澡後外塗全身皮膚。

3.中成藥:

(1)防風通聖散:10g/次,2次/d,開水衝服。

(2)牛黃解毒片:4片/次,3次/d。

4.單方驗方:苦參、地膚子、土茯苓各10g。煎水加白糖適量,口服。

【西藥治療】

1.瘙癢劇烈者,可用氯苯那敏4mg,必要時服。

2.瘙癢劇烈,夜眠不安者,可用地西泮5mg,於睡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