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繼發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
【藥膳食療】
1.狐肉湯:
[原料]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側耳根各50g。
[製法]將上述藥物洗幹淨,狐肉用溫水焯去血腥,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清水燉煮成湯液,去渣即可。
[功效]補虛、解疥瘡毒。適用於疥瘡不瘥患者。
[服法]1次/d,吃肉喝湯。
2.豬肚皂角湯:
[原料]豬肚子1個,皂角30g。
[製法]將豬肚洗幹淨,焯水;把皂角洗幹淨後放入豬肚中,然後將豬肚放入盆中,並加水適量,隔水蒸至爛熟為止。
[功效]祛風止癢。適用於疥瘡痛癢。
[服法]取出皂角後,吃豬肚喝湯,數次服食。
3.白花蛇酒:
[原料]白花蛇1條,酒曲、糯米各150g。
[製法]先將藥用白花蛇搗爛,用紗布袋裝好,同酒曲置於容器底部,然後將糯米淘洗幹淨,做成飯,蓋於上,再將容器口封固,發酵5~7日,酒即成,濾取汁,瓶儲之備用。
[功效]祛風、除濕、殺蟲止癢。適用於風濕、疥癩,骨節疼痛,半身不遂、口眼口咼斜,語言謇澀,肌肉麻痹,破傷風,小兒傷風等。
[服法]2次/d,早、晚各服50mL,連用15日。
4.百部根酒:
[原料]百部根50g,白酒500mL。
[製法]將百部根洗幹淨,切成小段,放入鐵鍋中用小火炒至焦黃,放入酒中浸泡5日即可。
[功效]滋陰清熱,殺蟲止癢。適用於疥癬等皮膚病。
[服法]3次/d,15g/次,連服半個月。
5.鴿肉粳米粥:
[原料]鴿子2隻,粳米100g,豬肉末50g,蔥、薑、精鹽、味精、麻油、胡椒末各適量。
[製法]先將鴿子宰殺後,除去毛、粗皮、內髒等,洗幹淨後,與肉末、蔥、薑、精鹽同放入碗中,上屜蒸至鴿肉離骨時取出,去骨,另鍋中放麻油適量,燒至五成熱時,倒入鴿肉等煸炒,加水及淘洗幹淨的粳米,文火煮成粥,出鍋時用味精、胡椒調味即成。
[功效]健脾除濕,止癢。適用於濕邪鬱遏所致的疥瘡。
[服法]1劑/d,分3次服用,連服半個月以上。
6.苦參刺蝟酒:
[原料]苦參100g,刺蝟皮1具,蜂房15g,黍米1000g,酒曲150g。
[製法]先將苦參洗幹淨,曬幹,刺蝟皮曬幹,蜂房水漂後曬幹。將3味藥一並研成細末,放入鍋中,加清水750mL,煎取汁500mL備用,再將黍米蒸成飯,與藥汁、酒曲拌勻,放容器中,密封瓶口,釀造7~10日,濾取汁,裝瓶備用。
[功效]清熱解毒,通絡止癢。適用於各種疥瘡。
[服法]3次/d,餐前溫服10~15mL,10日為1療程。
7.蚺蛇羌活酒:
[原料]蚺蛇1條,羌活30g,白酒1000mL。
[製法]將蚺蛇與羌活同搗碎,放入紗布袋中,置酒內浸泡10日,濾取清汁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癢。適用於風濕毒邪等侵襲所致的疥瘡。
[服法]3次/d,隨意服飲。
8.苦參膏:
[原料]苦參根100g。
[製法]先將苦參根洗幹淨,搗爛如泥狀,放鍋中,加水適量,煮取汁200mL,然後濃縮成膏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適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疥瘡癬等症。
[服法]3次/d,10mL/次,餐後服食,連服半個月以上。
9.豬腎大米粥:
[原料]粳米100g,豬腎2隻,百部、蔥白各15g,精鹽、豆豉各適量。
[製法]將豬腎縱向切開,除去筋膜、臊腺,先用冷水反複衝洗,再用開水焯一下,除去血水及臊味,切碎,與淘洗幹淨的粳米同放入鍋內,加入百部,再加水適量,煮沸後加入蔥白,粥成時放精鹽、豆豉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養血,益腎燥濕。適用於肌膚失養、熱毒所引起的疥瘡、癬等。
[服法]1劑/d,佐餐食用,連用10~15日。
10.絲瓜馬齒莧湯:
[原料]絲瓜20g,馬齒莧15g。
[製法]將絲瓜去皮,切成段,馬齒莧洗幹淨,切段,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煮成湯即可。
[功效]祛濕消炎。適用於劇烈瘙癢、有膿皰或痂的疥瘡患者。
[服法]1劑/d,連服數周。
11.地龍馬齒莧湯:
[原料]地龍幹10g,馬齒莧50g,泥鰍30g。
[製法]將泥鰍喂養1日去泥,用開水燙死,與馬齒莧和地龍幹一並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煮成湯液即可。
[功效]祛濕利水止癢。適用於疥瘡有膿皰或感染者。
[服法]1劑/d,1次頓服,連服5日。
12.麻油粳米粥:
[原料]麻油35g,粳米100g,蔥、薑、蒜、精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粳米淘幹淨,煮成粥,調入蔥、薑、蒜、精鹽、味精等佐料,入麻油調勻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適用於疥瘡。
[服法]隨意服食。
13.惡實生地黑豆酒:
[原料]惡實根(細切)、小黑豆各300g,枳殼(去瓤)160g,生地黃(切)700g。
[製法]上述藥物粗篩,絹袋盛,14kg酒浸泡3日即可。
[功效]輕腳氣,通腸胃,去肺中熱毒。適用於腳氣腫滿生瘡,長年不瘥,或飲酒壅滯,散在腠理,及風癢疥瘡、毒氣下注。
[服法]每服適量,少量慢飲。
14.烏梢蛇酒:
[原料]烏梢蛇1條,好酒500mL。
[製法]將烏梢蛇用酒浸泡3~5日,或用烏梢蛇袋盛,用酒曲置於缸底,糯米飯蓋之,3~7日酒熟,去渣儲酒即可。
[功效]祛風解毒。適用於風濕痹痛,肌膚麻木,骨、關節結核,小兒麻痹症,麻風,皮疹瘙癢,疥瘡,破傷風等病症。
[服法]每次服1~2杯,3次/d。
第四節濕疹
濕疹是由各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損,彌漫性分布,對稱發作,自覺瘙癢,反複發作和慢性化為臨床特點。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發生,而以過敏體質者為多,且無明顯季節性。迄今為止,對本病仍沒有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複發和易轉化為慢性仍是治療本病的一大難題。
本病中醫歸屬於“濕疹”、“浸淫瘡”和“血風瘡”範疇。因其發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熱型:
[主症]發病迅速,以紅色丘疹為主,泛發全身,劇癢,常抓破出血,滲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牛蒡子、黃芩、苦參各10g,生地黃、當歸、石膏、刺蒺藜各15g,蟬蛻、甘草各6g。
(2)濕熱型:
[主症]發病迅速,皮膚潮紅、水皰、糜爛、滲液,邊界彌漫,劇烈瘙癢,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利濕清熱。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柴胡、當歸、木通、車前子(包)、苦參、蒼術、黃柏各10g,生甘草6g,牡丹皮、生地黃各15g,梔子12g。
(3)脾濕型:
[主症]皮損暗淡不紅,滲液少而清稀,或結痂及輕度增厚的斑片為主,麵色無華,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緩滑或濡。
[治法]健脾利濕。
[處方]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白術、豬芩、山藥、澤瀉、徐長卿各15g,茯苓、生薏苡仁各20g,車前草、陳皮、茵陳各10g,生甘草6g。
(4)血虛風燥型:
[主症]皮膚肥厚粗糙,浸潤,色素沉著,瘙癢劇烈,或有抓痕、血痂,反複發作,遷延不愈;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緩。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
[處方]四物消風散加減:生地黃、當歸、丹參、茯苓各15g,荊芥、防風、白芍、川芎、白鮮皮、獨活、胡麻仁各10g,蟬蛻6g。
2.外治法:
(1)急性濕疹:滲液、糜爛明顯者,以10%黃柏溶液濕敷或外洗,糜爛麵外塗黃連油或紫草油;無明顯滲液者,可用三黃洗劑外洗,或青黛散外撒。
(2)亞急性濕疹:用青黛散、麻油調塗或三黃洗劑外搽。
(3)慢性濕疹:外塗青黛膏、潤膚膏。
(4)外治驗方:
1)烏茱散:炒吳茱萸30g,烏賊骨20g,硫黃6g,研細末。急性濕疹滲出時幹摻,無分泌物時蓖麻油調敷。
2)陀柏散:密陀僧30g,黃柏粉20g,冰片2g,研細末。適應證及用法同上。
3)紅靈脂膏:硫磺末90g,蟬蛻12g(撕成小片),樟腦1g,生豬板油500g,和入三藥搗和成團,捏成餅狀,放入銅勺內(每隻1個餅),下用文火熬成醬紅色油,放缸內備用。每日塗敷患處1~2次。適用於慢性濕疹。
4)地膚子30g,蛇床子9g,苦參15g,白礬5g,煎洗患處。適用於肘窩濕疹經久不愈者。
5)黃柏500g,曬幹研末,濕疹液者,幹摻之;幹燥者,用香油調搽。
3.中成藥:
(1)清解片:5片,2次/d。
(2)地龍片:5片,2次/d。
(3)當歸片:5片,2次/d。
(4)烏梢蛇片:5片,2次/d。
(5)龍膽瀉肝丸:9g,3次/d。
(6)三妙丸:9g,3次/d。
(7)苦參注射液:4mL/次,1次/d,肌注。
(8)生地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100~500mL中靜滴,1次/d。
4.單方驗方:銀花湯。金銀花(銀花)、菊花各60g,土茯苓30g,玉米仁15g,黃連、防風各9g,蟬蛻6g。水煎服,1劑/d。
【西藥治療】
1.抗組胺藥:如氯苯那敏、賽庚啶、特非那丁、阿司咪唑、異丙嗪等,選用1~2種,口服或肌注。
2.非特異性脫敏療法:5%溴化鈣、10%葡萄糖酸鈣、硫代硫酸鈉或維生素C注射液等靜注。
3.皮質類固醇激素:一般用於急性嚴重泛發性濕疹,采用其他治療無效,又無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禁忌證時,可選用潑尼鬆、地塞米鬆口服或靜脈用藥。
4.抗生素:若伴繼發感染宜配合使用抗生素,如紅黴素、頭孢氨苄類或雙氯西林等。
5.局部用藥:
(1)急性濕疹:無滲出時,選用爐甘石洗劑外搽;滲出較多時,可用3%硼酸溶液、0.5%醋酸鉛或醋酸鋁溶液,冷濕敷。有糜爛者,外塗氧化鋅油或氧化鋅糊劑。
(2)亞急性濕疹:外塗氧化鋅油或氧化鋅糊劑。也可用皮質激素類霜劑或無刺激軟膏。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霜劑或軟膏、焦油類軟膏,酊劑或硬膏,如0.5%地塞米鬆軟膏、0.05%倍氟米鬆軟膏、15%氧化鋅軟膏及10%黑豆餾油軟膏等。對肥厚皮損用上藥加塑料膜或玻璃紙封包治療,或確炎舒鬆A加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治療。
(4)濕疹繼發感染時,可配合應用抗生素劑,如新黴素軟膏、紅黴素軟膏及莫匹羅星等。
【藥膳食療】
1.綠豆粉蜂蜜飲:
[原料]綠豆粉30g,蜂蜜10g,醋30mL。
[製法]先用沙鍋將綠豆粉炒成灰黑色,將3味共調成糊狀,攤在紙上,當中留孔,敷於患處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止痛止癢。適用於皮膚瘙癢濕爛症。
[用法]每2日換藥1次。
2.空心菜汁飲:
[原料]空心菜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