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破傷風免疫球蛋白500~10000U肌注1次即可,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500~10000U加潑尼鬆12.5mg,作鞘內注射。傷口周圍注射無效。
(4)自動免疫的健康人全血200mL,1次/d,共5~7日。
3.抗病原治療:
(1)一般可采用青黴素80萬~100萬U,肌注,1次/(4~6h)。或用青黴素鈉鹽400萬~800萬U,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靜滴。
(2)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四環素、慶大黴素等。
4.對症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糾正酸中毒;不能飲食者,可作靜脈高營養療法或鼻飼。
第十一節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人被病獸咬傷、抓傷或舌舐後感染發病。其主要臨床症狀為興奮,狂躁,恐水怕風,肌肉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其中以恐水較為嚴重,故又名“恐水症”。發病後死亡率極高,一般於3~6日內死於循環或呼吸衰竭。
本病中醫歸屬於“瘋狗咬傷”範疇,與風毒內攻有關。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毒內伏證:
[主症]微熱、頭痛、乏力,食欲不振,畏風怕光,喉間梗狀有異物,傷口痛癢麻木,有異感,或筋脈拘急,舌苔薄白,脈浮。
[治法]祛風解毒。
[處方]人參敗毒散加減:黨參、赤茯苓、人中黃各10g,羌活、前胡各6g,獨活、桔梗各5g,大青葉15g,生地榆、紫竹根各30g。濃煎,對服玉真散10g。
(2)風毒內動證:
[主症]時時發狂,煩躁擾動,恐懼不安,怕水、怕聲、流涎,聲如犬吠或嘶啞,汗出涔涔,或口渴發熱,不敢飲水,飲即痙攣,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祛風解毒,佐以開竅、鎮靜。
[處方]人參敗毒散加減:用上方。神誌狂亂者,加雄黃3g,麝香0.3g,酒調灌之;痙攣抽搐者,加蜈蚣2條,焙黃研末,燒酒少許調服;小便澀痛者,加琥珀1.5g,滑石15g;腹脹攻急者,加黑醜、白醜各3g,大黃6g。或大劑地榆、紫竹根煎湯,送服毒龍丹。
(3)風毒內攻證:
[主症]痙攣停止,全身癱瘓,涎沫直流,眼神露白,神光散大,氣促息高,二便閉結或失禁,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回陽,固陰解毒。
[處方]參附龍牡湯與生脈散加減:人參、附子、五味子各10g,龍骨、牡蠣各30g,麥冬20g。
2.外治法:
(1)玉真散外敷:咬後即於傷處刺令出血,繼以竹筒拔之,使毒血外出,然後用蔥白、地榆各30g,甘草10g,煎湯反複衝洗患處,繼而外敷玉真散或追風如聖散。
(2)20%的肥皂水徹底清洗傷口(傷後1小時用肥皂水洗有效,傷後12小時高濃度苯紮溴銨有效)。
(3)萬年青根500~1000g,將藥搗碎外敷患處,次日再敷,連敷3~5日。
3.單方驗方:
(1)解毒活命丹:木鱉子3個(切片),斑蝥7個(陳土炒,去頭足,米炒1撮),劉寄奴、大黃、茯苓各15g,麝香0.3g。各研細末,和勻,10g/次,黃酒調下,毒氣全解,不必二服。
(2)萬年青根500~1000g,打汁溫服(勿燉熱,以微溫為妙)1~2碗,渣外敷,服和敷1次/d,發作者3~5服自愈。
(3)治狂犬病特效方:川羌活、川芎、茯苓、石菖蒲各9g,枳實、川大黃各15g,天南星、薄荷、燈心草各6g,焦棗仁24g,防風3g,加水3碗,煮至1碗,溫服或鼻飼,2次/d(1劑2次)。另青風藤30g,煎水早、晚當茶飲。
【西藥治療】
1.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咬傷後立即注射,72小時後注射無效。用前先做過敏試驗,劑量40U/kg,肌注,亦可用總量的一半作傷口周圍注射。
2.發作後治療:本病病情多嚴重,病死率高,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主要采用對症措施搶救。
(1)控製患者興奮、使用鎮靜藥:如苯巴比妥(魯米那)0.1~0.2g,肌注,2~3次/d,其他如氯丙嗪、地西泮等均可選用。
(2)注意補充液體:如葡萄糖氯化鈉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並應維持酸堿平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3)維護呼吸和心血管係統的功能:早期呼吸肌痙攣不能被鎮靜藥控製者,可作氣管切開,間歇正壓吸氧,以防窒息。心動過速、心律失常、高血壓等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第十二節氣性壞疽
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種嚴重的急性特異性感染。根據病變範圍的不同,芽胞杆菌分為芽胞菌性肌壞死和芽胞菌性蜂窩織炎兩類,通常所說的氣性壞疽即是指芽胞菌性肌壞死,主要發生在肌組織廣泛損傷的患者,少數發生在腹部或會陰部手術後的傷口處。臨床特點是起病急驟,嚴重創傷後傷口脹裂樣劇痛、腫脹、皮色暗紅,然後稍黑或有白斑,迅速腐爛,範圍甚大,瘡形略帶凹形(如匙麵),輕壓傷口周圍皮膚可聞及撚發音。
本病中醫歸屬於“爛疔”、“水疔”範疇。《備急千金要方·丁腫癰疽》曰:“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麵。”《瘍科綱要·論外瘍清熱之劑》曰:“足背亦有所謂水疔者,初則紅腫蔓延,大熱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濕熱瘟毒、入營蝕筋證:
[主症]患肢高度腫脹,疼痛如裂,蒼白光亮,旋即轉為紫紅,隨之變為灰黑,上布水皰或血皰,傷口溢出膿汁,有惡臭,且有氣體逸出,高熱氣促,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呃逆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洪滑數。
[治法]瀉火解毒,涼營利濕。
[處方]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牡丹皮、赤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知母各10g,鮮生地黃、水牛角、紫花地丁各30g,生石膏15g,車前子、滑石各20g,生甘草6g。
(2)濕毒留滯證:
[主症]患肢輕腫,疼痛甚微,或麻木不適,傷口少許滲液,新肉生長,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補氣養血,利濕解毒。
[處方]瘍複飲:當歸、生地黃、阿膠、白術、茯苓、冬瓜子各10g,黃芪15g,金銀花30g,珍珠粉0.3g,炙甘草5g。
2.外治法:
(1)祛腐平胬:可選用以下方法。①蟾酥合劑與煆石膏按1∶1調勻成膏,外敷患處,外蓋黃連膏紗布。②銀灰膏外敷瘡麵,外蓋黃連膏紗布。③紅升丹紗布,直接置於瘡口中引流,1換/d。
(2)提膿祛腐:可選用以下方法。①10%蟾酥合劑(煆石膏9份,蟾酥合劑1份)外敷瘡麵,直至腐肉脫落為止。②五五丹或七三丹外敷瘡麵,蓋貼黃連膏紗布。
(3)生肌收口:腐肉未全盡者,用5%蟾酥合劑外敷瘡麵;膿腐已盡者,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外敷瘡麵,1換/d,直至傷口愈合。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必要時可給予要素膳。
(2)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含紅細胞成分輸血)。
(3)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患肢製動。
2.抗病原治療:
(1)青黴素:1000萬U/d,靜滴;加四環素2g,靜滴,直至毒血症狀減輕和局部情況好轉後減量應用。
(2)紅黴素:1.5~1.8g/d,靜滴,適用於對青黴素過敏者。
(3)甲硝唑:1.2~2.4g/d,分3次靜滴或口服,時間1周,有嚴重反應者即停藥。
(4)可試用頭孢菌素,如頭孢西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