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外科感染(3)(2 / 3)

第九節多發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

多發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是急性炎症過程中在組織、器官或體腔內出現的局限性膿液積聚,周圍有一完整的腔壁。本病多為毒力強且有凝固血漿能力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膿腫常繼發於各種化膿性感染的後期,也可發生於局部損傷後的血腫或異物處,還可由遠處原發病灶經血流或淋巴管轉移而來。本病發病部位不固定,有此處未愈,而他處又起的特點。

本病中醫歸屬於“流注”範疇,多與熱毒內蘊有關。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毒內蘊證:

[主症]一處或數處肌肉疼痛,漫腫白色微熱,腫脹焮熱疼痛明顯時,可觸及塊狀物。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頭脹,周身酸痛,食欲不振,舌淡紅,苔白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處方]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甘草各6g,黃柏、黃芩各9g,梔子、牡丹皮各12g,金銀花15g,白芷、龍膽草、大黃各10g。

(2)肉腐成膿證:

[主症]腫塊增大,疼痛加劇,腫塊中央皮膚微紅而熱,按之中軟而應指,並見壯熱不退,時時汗出,口渴欲飲,苔黃膩,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托毒。

[處方]仙方活命飲加減:白芷9g,金銀花、炙穿山甲、蒲公英、鮮生地黃各15g,連翹、皂角刺各12g,乳香、沒藥各10g,陳皮、甘草各6g。

(3)正虛毒滯證:

[主症]潰後流出黃稠或白黏膿水,腫退痛止,硬塊漸消,膿盡收口而愈。若他處膿腫又起,或另一膿腫勢欲成膿,可致壯熱不退,身體消瘦,麵色無華,苔薄膩,舌質紅,脈象虛數。

[治法]益氣養陰,和胃化濁。

[處方]沙參麥門冬湯加減:沙參、生黃芪、金銀花各15g,麥冬、當歸、白芍各10g,炙甘草6g。

2.外治法:

(1)初期:腫而無塊者,外敷玉露膏或金黃膏。

(2)成膿:腫而有塊者,外敷太乙膏。

(3)潰後:膿盡用生肌散外敷,紅油膏外貼。

【西藥治療】

1.抗病原治療:氨氯青黴素0.5~1g/次,以注射用水或0.9%氯化鈉溶液2~4mL溶解,深部肌注,3~4次/d;左旋氧氟沙星(瑞科沙)100mL,靜滴,2次/d;頭孢曲鬆(菌必治),1~2g/次,溶於0.9%氯化鈉溶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右旋糖酐注射液50~100mL中,1次/d,於30分鍾滴完;亦可選用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甲硝唑等藥物治療。

2.支持療法:深部膿腫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時,可適當選用輸液、補充全血、血漿等。

3.局部治療:表淺膿腫初起時局部可用魚石脂軟膏外敷。急性期症狀較重者,可用50%硫酸鎂溶液局部濕敷。

第十節破傷風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杆菌侵入人體傷口,生長繁殖,產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特異性感染。一切開放性損傷如火器傷、開放性骨折、燒傷,甚至細小的傷口如木刺傷或鏽釘刺傷,均有可能發生破傷風。新生兒未經消毒的臍帶殘端、消毒不嚴和人工流產以及胃腸道手術後或摘除留在體內多年的異物後亦可能發生。臨床特點是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收縮。

本病中醫亦稱“破傷風”,因外傷所致者,稱金創痙;產後發生者,稱“產後痙”;新生兒斷臍所致者,稱“臍風撮口”。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邪著表證:

[主症]全身乏力,頭痛頭暈,咀嚼無力,項強拘急,緊蹙雙眉,口角口咼斜,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祛風解表,佐以定痛。

[處方]玉真散加減:膽南星、防風、白芷、羌活、蟬蛻、荊芥穗各10g,天麻15g,白附子5g,

(2)風邪入絡證:

[主症]牙關緊閉,苦笑麵容,頸項強直,陣發性抽搐,輕度角弓反張,舌苔微黃,脈弦緊。

[治法]驅風定痙,化痰通絡。

[處方]五虎追風散加減:蟬蛻30g,全蠍、僵蠶、膽南星、白芷各10g,天麻15g,蜈蚣2條,朱砂1.5g。

(3)風邪入經證:

[主症]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抽搐頻作,角弓反張,或伴發熱,口吐涎沫,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脈弦數。

[治法]解毒鎮痙,熄風化痰。

[處方]木萸散加減:蟬蛻、天麻、全蠍、僵蠶、膽南星、防風、鉤藤、白芍各10g,白蒺藜15g,蜈蚣2條,吳茱萸5g,朱砂1.5g。

(4)風毒內陷證:

[主症]發病迅猛,角弓反張,抽搐頻作,麵色青紫,氣息如絕,汗出如油,脈浮大無根或沉細欲絕。

[治法]扶正固脫,固陰回陽。

[處方]固陰回陽飲:紅參、麥冬、五味子、天麻、花粉各10g,製附片6g。

(5)餘毒留滯證:

[主症]病過旬日,身有微熱,時而汗出,四肢乏力,骨節酸脹,或微癢如蟻行,氣短神昏,苔微黃,脈微弦,重按無力。

[治法]補血益氣,祛風通絡。

[處方]當歸地黃湯加減:生地黃15g,全當歸、白芍、川芎、防風、白芷、天麻、木瓜各10g,全蠍3g。

2.外治法:炙烤療法。玉真散6g,麝香1.5g,硫黃3g。用雞蛋1個,一端開孔,取出黃與白,將藥倒入蛋殼內,使之均勻黏附,剩下者倒出。然後將蛋孔覆於傷口上(新開創口亦可),用白麵糊將其與皮膚接觸處封嚴。另用香油120g置於碗內,用棉絮撚一根燈芯,蘸油點燃,炙烤蛋殼,令藥麵蒸發而進入傷口內,以遍身發汗、症狀消失為度。1~2次/d。適用於輕、中型破傷風。

3.單方驗方:

(1)鮮紅骨蓖麻根120~240g,加水1500mL,煎約20分鍾,1劑/d,2次/d。

(2)己戊丹:上犀黃、當門子、奎連珠、梅片、大紅瑪瑙、硇砂各3g,上腰黃、白硝各6g。共研細末。內服0.3g/次,2次/d。適用於輕、中型患者。

(3)存命湯:羌活、川芎、防風、半夏、草烏、僵蠶、天南星、白芷、天麻、附子、甘草各10g,大黃、全蠍、蜈蚣、蟬蛻各6g,琥珀粉、朱砂各1g。水煎服。適用於中、重型破傷風。

【西藥治療】

1.鎮靜解痙:控製痙攣發作是本病治療的中心環節,可酌情選用下列藥物。

(1)地西泮(安定),成人40~120mg/d,4~6小時肌注1次。適用於中型患者,重型患者可與其他藥聯合應用。

(2)苯巴比妥0.1g,肌注,1次/(4~6h)。

(3)10%水合氯醛10mL口服或30mL灌腸,1次/(4~6h)。

(4)2%~5%副醛4~8mL靜注,可與苯巴比妥聯合應用。適用於輕型患者。

(5)氯丙嗪50mg,呱替啶100mg,異丙嗪(非那根)50mg,混合後每4~6小時肌注1/3劑量。或一個劑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靜滴。

(6)硫噴妥鈉0.5~1.0g,加入25%葡萄糖溶液20mL中靜脈緩注,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0mL中,以20~25滴/min速度靜滴。適用於重型患者。但有抑製呼吸的弊端。

(7)肌肉鬆弛藥:如氯化琥珀膽堿、左旋筒箭毒堿、氨酰膽堿等,肌肉鬆弛效果好,一般需要靜脈給藥。但因其可引起呼吸麻痹,故隻有在具備控製呼吸設備和人員時使用。適合重型及極重型患者。

2.抗毒血清治療:

(1)破傷風抗毒血清:按重型、中型、輕型,分別給予10萬U、7萬U和5萬U,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靜滴,隨後肌注5000~10000U/d,直至症狀好轉。第一次注射時需做過敏試驗。

(2)鞘內注射法:用破傷風抗毒血清5000~10000U加潑尼鬆12.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