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中醫歸屬於“發”、“癰”的範疇。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故名稱各異。如生在腦後的稱“發腦”,生在背後的稱“背發”,生在頜下、口底的稱“鎖喉癰”,生在手背部的稱“手發背”,生在臀部的稱“臀癰”,生在下肢的稱“大腿癰”,生於足背的稱“足發背”等。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火熱蘊結證(輕症):
[主症]患部腫脹、灼熱,皮色黯紅,界限不清,畏寒發熱,口渴少食,尿短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處方]消癰飲:金銀花、蒲公英30g,黃芩、連翹、歸尾、赤芍、花粉、天葵子各10g,生大黃3g,皂角刺15g。
(2)風溫毒結證(重症):
[主症]患部腫脹,焮紅灼熱,疼痛劇烈,高熱寒戰,頭痛厭食,或膿液惡臭,舌紅苔黃幹,脈洪數。
[治法]清溫敗毒,涼營泄熱。
[處方]清瘟敗毒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水牛角、生地黃各15g,牡丹皮、赤芍、黃芩、草河車、連翹、皂角刺各10g,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各30g,生甘草6g。
2.外治法:
(1)初期:宜散結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芒硝適量,開水溶解,過濾,加少許冰片末,浸透紗布或毛巾,濕敷患部,2~3次/d。②如意金黃散適量,用金銀花或菊花搗汁或溫開水調勻,外敷患部,保持濕潤,1換/d。③天仙子適量,開水調和,候溫外敷患部,1換/d。④天仙子與如意散按1∶1取量,開水調勻,外敷患部,1換/d。⑤玉露散適量,水調外敷。
(2)中期:有膿腫形成者,宜切開引流;發生於口底部者,宜早期切開,減壓引流;厭氧菌引起者,宜早作多處切開引流,傷口用3%過氧化氫溶液衝洗或濕敷;膿腐不脫者,宜提膿祛腐,可選用紅升丹、七三丹藥撚引流,或紅升丹紗布亦可。
(3)後期:宜生肌收口,先用生肌散撒布瘡麵,再用生肌白玉膏紗布蓋貼瘡麵,換藥1次/d。或珠黃八寶散撒瘡麵,外蓋黃連膏紗布。
3.中成藥:
(1)醒消丸:3~9g/次,1~2次/d。
(2)安宮牛黃丸:3g/次,1~2次/d。用於重症。
(3)六應丸:10粒/次,3次/d。
(4)六神丸:10粒/次,2次/d。孕婦忌服。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注意患部休息,發於四肢者宜製動,並適當抬高患肢。
(2)口底或頜下蜂窩織炎,應少說話,必要時禁食。
(3)加強營養,病情重者宜靜脈補充適量的液體及維生素。
2.抗病原治療:
(1)口服磺胺類藥或抗生素,如複方磺胺甲口惡唑、麥迪黴素、雙氯西林、紅黴素等。
(2)病情較重者肌注或靜脈注射(簡稱“靜注”)抗生素,如萘夫西林500~1000mg,靜注,6次/d;頭孢曲鬆0.5~2.0g,肌注或靜注,1次/d;對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萬古黴素0.125~0.5g,4次/d;革蘭陰性菌感染者,則用慶大黴素18萬~24萬U,肌注,2次/d;妥布黴素1~1.5mg/kg,肌注,3次/d;頭孢克肟0.1g,2次/d。厭氧菌性蜂窩織炎,可選用羅紅黴素、頭孢菌素或甲硝唑等;或靜脈滴注(簡稱“靜滴”)青黴素800萬~1000萬U/d。
(3)口底部或頸部蜂窩織炎,宜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最好進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
3.對症治療:口底部蜂窩織炎,出現呼吸困難者,應立即作氣管切開,若條件不允許時,可用粗針頭行環甲膜穿刺,以免患者發生窒息。
4.局部治療:50%硫酸鎂溶液濕敷患部,適用於炎症早期。
第八節全身化膿性感染
全身化膿性感染是指化膿性細菌及毒素由局部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循環並不斷繁殖產生毒素,從而引起嚴重的全身性反應者。它包括敗血症和膿血症,但以敗血症較為常見。凡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持續存在,迅速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者,稱敗血症。一般在患者全身情況差和致病菌毒力大、數量多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嚴重情況,預後較差,死亡率一般為30%~50%。局部化膿性病灶的細菌栓子或脫落的感染血栓,間歇地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身體各處的組織和器官內,發生轉移性膿腫者,稱膿血症。臨床上所謂的毒血症,是指細菌、損傷或感染後組織破壞分解所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後所引起的劇烈全身反應,它並不是全身性感染,且致病菌留居在感染灶處,並不侵入血液循環。實際上敗血症本身即已有毒血症,因細菌在血液中繁殖時即已產生毒素。臨床上,敗血症、膿血症和毒血症多為混合型,難以截然分開,而敗血症與膿血症可同時存在,稱膿毒敗血症。
本病中醫歸屬於“疔瘡走黃”、“疽毒內陷”範疇。《瘡瘍經驗全書·暑疔》曰:“凡疔瘡初生時,紅軟溫和,忽然頂陷黑,謂之癀走,此症危矣。”癀走,即走黃,意毒氣走散。多因火毒內攻,耗傷真陰、真陽所致。總之,疔瘡走黃與疽毒內陷為瘡瘍陽證疾患的過程中,毒邪走散,內傳髒腑的危險證候。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氣血兩燔證:
[主症]寒戰、高熱不退,或寒熱往來,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而大。
[治法]解毒瀉火,清熱涼血。
[處方]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黃連9g,黃柏、梔子、知母、粳米各10g,石膏15g,甘草5g。
(2)毒入營血證:
[主症]壯熱不退,或身熱夜甚,躁擾不寧,或神識昏糊,或抽搐痙厥,或皮膚發斑,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細數。
[治法]清營涼血,清熱解毒。
[處方]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犀角6g,赤芍10g,生地黃、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g,牡丹皮、野菊花、蒲公英、天葵子各12g。
(3)熱厥亡陽證:
[主症]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氣微,口不渴,喜熱飲,舌質淡潤,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處方]參附湯:人參15g,附片9g。
(4)壯熱亡陰:
[主症]身熱煩躁,神誌恍惚,大汗淋漓,四肢溫熱,呼吸氣喘,渴喜冷飲,舌紅而燥,苔黃而焦,脈細數無力。
[治法]養陰生津,涼血解毒。
[處方]清營湯合竹葉黃芪湯:犀角6g,生地黃15g,玄參、麥冬、金銀花、黃芪各12g,牡丹皮、連翹、淡竹葉各10g。
2.單方驗方:
(1)井底泥、千腳泥,冷敷頭部、四肢、胸窩部。
(2)羚羊角1g,鉤藤12g,龍齒15g,煎湯內服。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給予高熱量和易消化飲食。
(2)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
(3)糾正水、電解質代謝失衡。
(4)嚴重患者應反複、多次輸新鮮血。
2.抗病原治療:應早期、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不要等待培養結果,可先根據原發感染灶的性質選用估計有效的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細菌培養陽性者,要及時做抗生素敏感試驗,以指導抗生素的選用。對真菌性敗血症,應盡可能停止原用的廣譜抗生素或換用對原來化膿性感染有效的窄譜抗生素,並開始全身應用抗真菌的藥物。
3.局部治療:應及早徹底清除原發感染灶。傷口內的壞死或明顯挫傷的組織,要盡量切除,異物要除去,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
4.對症治療:高熱者用藥物或物理降溫,對嚴重患者,可用人工冬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減輕中毒症狀。但應注意人工冬眠對血壓有影響,而激素隻有在使用大劑量抗生素下才能使用,以免感染擴散。發生休克時,則應積極和迅速地進行抗休克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