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外科感染(2)(3 / 3)

[處方]瀉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味:黃連、黃芩、大黃、野菊花、紫草、乳香各9g,玄參、金銀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沒藥各10g,淡竹葉6g。

2.外治法:

(1)初、中期:宜解毒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玉露散水調外敷。②新鮮蒲公英,搗爛外敷。

(2)膿成者應切開排膿。

(3)砭刺泄毒:局部皮膚消毒後以刀針沿紅線行走途徑,寸寸挑斷,並用拇指和示指輕捏針孔周圍皮膚,微令出血,或在紅絲盡頭挑斷,挑斷處均蓋太乙膏摻紅靈丹。

3.中成藥:

(1)玉樞丹:0.3g/次,3次/d。

(2)六神丸:10粒/次,3次/d。

(3)犀黃丸:3g/次,2次/d。

(4)安宮牛黃丸:半粒/次,2次/d。

(5)穿心蓮片:5片/次,3次/d。

(6)清開靈膠囊:2~4粒/次,3次/d。

4.針刺治療:取身柱、委中、合穀穴,用強刺激手法,1次/d,能瀉火解毒。

5.單方驗方:

(1)幹絲瓜絡、馬齒莧各30g,蜂房15g,麻油30mL,前3味共為細末,用麻油調勻,塗患處。

(2)蓖麻仁1粒,雞蛋1枚。將雞蛋頂端打一小孔,納蓖麻仁於蛋內,置飯內蒸,候飯熟取蛋食之,1個/d,連服10日,停數日再服,至愈。

(3)鮮秋葵葉10餘片,加蜂蜜或麻油適量共搗成泥狀,取適量放於紗布上,敷患處,1~2次/d。

【西藥治療】抗感染治療:

1.青黴素80萬U,肌注,2~3次/d。

2.複方磺胺甲口惡唑2片,2次/d。

3.螺旋黴素0.2g,4次/d。

【藥膳食療】參見急性淋巴結炎。

急性淋巴結炎急性淋巴結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化膿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結所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繼發於其他化膿性感染病灶。淺部的急性淋巴結炎好發部位多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或是肘內側或膕窩,致病菌有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可能來自於口咽炎症、足癬、皮膚損傷以及各種皮膚、皮下化膿性感染。

本病中醫歸屬於“癰”的範疇。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故名稱各異。如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部的稱“腋癰”,生於耳後的稱“耳根癰”,生於胯腹部的稱“胯腹癰”,生於膕窩部的稱“委中毒”。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溫,外傷染毒,或肝脾血熱,濕熱下注,致經絡阻塞,營氣不和,氣血凝滯所引起。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邪鬱滯證:

[主症]多為急性淋巴結炎初期,局部淋巴結腫起,壓痛,有輕度全身不適症狀,或見發熱,頭痛,口幹,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通脈。

[處方]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野菊花各15g,蒲公英20g,白芷10g,丹參30g,紫花地丁、赤芍各12g,生甘草6g。發於上肢加升麻6g;發於下肢加膽草15g,牛膝10g。

(2)毒熱壅盛證:

[主症]多為急性期。患處疼痛,淋巴結粘連成塊,觸痛劇烈,腫起團塊中心皮膚時有發熱、水腫,或有高熱、寒戰,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脈。

[處方]仙方活命飲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2g,陳皮6g,白芷、貝母、乳香、沒藥、花粉、大黃各10g。

2.外治法:

(1)急性淋巴結炎初起時,局部可用四黃膏外敷。

(2)六神丸10~15粒,牛黃上清丸1丸,用適量涼開水浸透,磨成藥漿,用棉簽蘸取少許塗於患處,3~5次/d,連用5日。

3.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3g/次,2次/d。

(2)牛黃消炎靈膠囊:4粒/次,3~4次/d。

(3)六神丸:10粒/次,3次/d。

(4)穿心蓮片:3片/次,3次/d。

(5)一清膠囊:2粒/次,3次/d。

4.單方驗方:

(1)木芙蓉葉8份與金錢草11份洗幹淨曬幹,加天仙子3份分別進行低溫烘幹,研為細末,過100目篩,分別放置。用時,分別稱取各藥混勻滅菌,以溫開水調勻成糊狀,塗布於紗布上,貼於患處,1次/d,3~5日為1療程。

(2)白毛夏枯草100g,石灰50g,共研細末,過80~120目篩,備用。用時,在患處消毒,排膿後撒上適量,傷口大者可敷以消毒紗布,隔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形成膿腫者。

(3)取大黃、芒硝各50g,蜈蚣10條,六神丸30粒,冰片2g,共研成細末,用涼開水拌濕,對入適量白酒,攤於虎骨膏上,固定於患處,1次/d。

(4)用生大黃50g,芒硝250g,冰片10g,研末放於紗布袋中,固定於患部,2次/d。

(5)冰片與複方新諾明以2∶1的比例共研磨,癰瘡清洗後撒於表麵,再予以無菌紗布包紮,1次/d。

【西藥治療】

1.局部治療:50%硫酸鎂局部濕敷。對已形成膿腫者,應切開引流。

2.抗病原治療:對有全身症狀者,應給予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青黴素和鏈黴素為首選廣譜抗生素;也可選用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環丙沙星、司巴沙星。

【藥膳食療】

1.三皮湯:

[原料]西瓜皮、冬瓜皮、黃瓜皮、綠豆各100g。

[製法]將綠豆泡發,把西瓜皮、冬瓜皮和黃瓜皮洗幹淨,切成細條,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熬成湯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急、慢性淋巴結炎或急性淋巴管炎。

[服法]1劑/d,每服適量。

2.蘿卜汁液:

[原料]鮮白蘿卜500g,白糖適量。

[製法]將蘿卜洗幹淨,切成米粒樣,放入幹淨紗布中包好,絞汁,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適用於急、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

[服法]1劑/d,不限時,頻頻飲用。

3.公英粥:

[原料]蒲公英(公英)40~60g,粳米100g。

[製法]將粳米淘幹淨,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放入幹淨的蒲公英一同煎熬成稀粥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適用於急、慢性淋巴管和淋巴結炎。

[服法]1劑/d,分早、中、晚佐餐服食。

4.菊花銀花湯:

[原料]野菊花15g,金銀花(銀花)、蒲公英各12g,甘草6g,綠豆衣13g。

[製法]將前3味藥去雜質,略焯水幹淨,放入沙鍋內,加入甘草、綠豆衣,放入清水適量煎熬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消炎。適用於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管炎。

[服法]1劑/d,代茶頻頻飲之。可連續服藥1周。

5.七星劍花煲豬肺:

[原料]七星劍花(霸王花、劍花)幹品25~35g(鮮品100~250g),豬肺250~300g。

[製法]將豬肺洗幹淨,切細,七星劍花亦洗幹淨,放入瓦煲內,加水煮1~2小時即可。

[功效]清熱痰,除積熱,補肺氣。適用於肺燥幹咳,咽幹口燥,小兒肺結核、淋巴結炎等症。

[服法]飲湯吃豬肺,每服適量。

6.桃葉汁飲:

[原料]桃葉100g,紅酒適量。

[製法]將新鮮桃葉洗幹淨,瀝幹水分,搗成極爛(為泥狀),用紅酒調成糊狀,敷於患處即可。

[功效]消炎止痛,消腫散結。適用於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結炎。

[用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7.涼拌海蜇頭:

[原料]海蜇頭250g,調料適量。

[製法]海蜇頭粗洗1遍,冷水浸泡4~6小時,撈出,洗幹淨,冷水再浸泡1遍,濾幹,切小塊,盛碗內,加醬油、麻油、米醋、薑米、蔥花、味精,充分拌勻,不喜食酸味者,可不加米醋。

[功效]化痰利水,軟堅散結,降壓。適用於缺碘性甲狀腺腫大及慢性淋巴結炎患者。

[服法]佐餐服食,2次/d。

第六節顏麵部急性化膿性感染

顏麵部急性化膿性感染包括麵部毛囊及其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因為麵部解剖特點,尤其是上唇周圍和鼻部組成的“危險三角區”,若處理不當,感染易沿內眥靜脈和眼靜脈進入顱內海綿竇,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病情嚴重,甚則危及生命。

本病中醫歸屬於“顏麵部疔瘡”範疇,多由外感火毒,內蘊毒熱所致。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火毒內蘊證:

[主症]初起患處可見一粟粒樣瘡頭,或癢或麻,周圍紅腫,頂突根深,伴有畏寒發熱,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涼血。

[處方]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野菊花、重樓、梔子、牡丹皮、赤芍各10g,黃連6g。

(2)肉腐成膿證:

[主症]腫痛日甚,根腳收束,隨之瘡頭變軟,中有膿栓,伴有頭痛、厭食、發熱畏寒,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瀉火解毒,透毒排膿。

[處方]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金銀花、蒲公英各30g,天葵子、黃連、梔子、黃芩、赤芍、牡丹皮、炒皂角刺各10g,白芷6g。

(3)餘毒留滯證:

[主症]膿栓脫落,腫痛漸消,熱退身輕,納少口幹,時有自汗,舌紅少津,苔微黃,脈數,重按無力。

[治法]清解餘毒,佐以生津。

[處方]疔複飲:生黃芪20g,石斛15g,金銀花、白茅根各30g,生石膏、花粉各10g,甘草6g。

(4)癤毒內攻證:

[主症]皰頭黑陷,遲不化膿,麵部浮腫,大如升鬥,高熱寒戰,甚者神誌不清,舌紅苔黃糙,脈洪數。

[治法]清氣泄熱,解毒涼營。

[處方]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肥知母、黃連、梔子、黃柏、黃芩、牡丹皮、花粉各10g,金銀花、生石膏、蒲公英各30g,生地黃20g,生甘草6g。

2.外治法:

(1)初期:宜箍圍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天仙子適量,開水調,外敷患部。②生大黃粉,醋調外敷。③蒼耳蟲2~3條,置於瘡頂,外蓋黃連素軟膏。④新鮮蒲公英、野菊花葉搗爛外敷。⑤玉樞膏醋調塗敷。

(2)中期:提膿拔毒,可選用以下方法。①千捶膏外敷。②瘡頭拔毒釘1粒,腐脫疔根。③膿液形成者,在局部麻醉下切開排膿,取出膿栓。

(3)潰後:祛腐生肌,可選用以下方法。①膿腐未淨時,用九一丹敷瘡口,外貼膏藥。②膿腐已盡,餘腫未消,用生肌玉紅膏收口。

3.中成藥:

(1)點舌丹:0.12g/次,2次/d。

(2)玉樞丹:0.3g/次,2次/d。

(3)犀黃丸:3g/次,2次/d。

4.單方驗方:

(1)新鮮蒲公英、梨頭草適量,煎水內服。

(2)金銀花30g,甘草6g,煎水代茶飲。

(3)梔子、大黃、雄黃、蔥須、生薑各等份。將上藥共研細末,敷手心,用白紙或紗布覆蓋包紮,隔日換藥1次。

【西藥治療】一般治療:

1.抗菌消炎:

(1)青黴素40萬~80萬U,肌注,2~3次/d。

(2)複方磺胺甲口惡唑(複方新諾明)2片,2次/d。

(3)螺旋黴素0.2g,4次/d。

2.口服維生素類。

第七節急性蜂窩織炎

急性蜂窩織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蜂窩組織的一種急性彌漫性化膿性感染。臨床特點是局部紅腫熱痛,邊界不清,病變不易局限,擴散迅速,皮膚易壞死形成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