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綠豆100g,蜂蜜適量。
[製法]先將綠豆泡發,放入沙鍋內煎熬成粥,待溫時放入蜂蜜攪勻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托毒排膿。適用於各種癤癰伴有感染。
[服法]1劑/d,早餐空腹頓服。
25.陳皮甘草薏苡仁粥:
[原料]金銀花、薏苡仁各15g,甘草5g,陳皮6g。
[製法]將金銀花、甘草、陳皮放入沙鍋內煎熬成湯,去渣留汁,放入薏苡仁再煎成粥即可服用。
[功效]清熱利濕生肌。適用於熱毒盛的癤癰。
[服法]1劑/d,分次服,連服3~4日為1療程。
26.綠豆白菜蜂蜜粥:
[原料]綠豆15g,白菜心5個,蜂蜜適量。
[製法]將綠豆淘幹淨,放入沙鍋內,文火慢煮成稀粥,然後放白菜心再煮幾沸後,待溫後放入蜂蜜即可。
[功效]排毒利濕消腫。適用於暑濕癤癰。
[服法]1劑/d,分2次服食,連服3~5日為1療程。
27.蕎麥米醋貼:
[原料]蕎麥麵50g,米醋適量。
[製法]將蕎麥麵曬幹、炒黃,用米醋調成糊狀即可。
[功效]托毒排膿,消炎止痛。適用於癤腫膿腫形成。
[用法]將糊狀物塗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
第四節手部急性化膿性感染
手部急性化膿性感染比較常見。易被忽視的微小損傷如擦傷、刺傷、逆剝和切傷等,有時也可引起手的嚴重感染,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殘,以致影響手部功能。
本病中醫歸屬於“疔”的範疇。因部位和形態預後的不同,故名稱各異。如生在指頭頂端的稱“蛇頭疔”,生在指甲內的稱“沿爪疔”,生在指甲旁的稱“蛇眼疔”,生在指腹部的稱“蛇肚疔”,生在手掌中心的稱“托盤疔”。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毒內蘊證:
[主症]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或劇烈跳痛,甚則徹夜不眠,伴發熱頭痛,舌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處方]五味消毒飲加味: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各15g,野菊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各10g,天葵子12g。
(2)熱腐成膿證:
[主症]腫脹逐漸加劇,跳痛難忍,觸痛和壓痛明顯,肘部或腋部淋巴結腫大壓痛,此期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惡寒,頭昏,口渴,舌苔黃,脈數。由於疼痛劇烈,患者常坐臥不安,不能入睡,食欲不振。
[治法]清熱解毒,托毒止痛。
[處方]仙方活命飲加減:穿山甲、金銀花、野菊花、赤芍、花粉、乳香、貝母、白芷各10g,皂刺、當歸各12g。
(3)餘毒內滯證:
[主症]膿泄毒減,腫痛漸消,瘡口未斂,功能未複,寒熱未清,身靜脈和。
[治法]清解餘毒,和營養陰。
[處方]四妙湯加味:生黃芪、金銀花各15g,當歸、薏苡仁、茯苓、生地黃各12g,甘草6g。
2.外治法:
(1)初期:宜箍圍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鮮梨頭草30g,搗爛外敷。②雞子清調八二丹倒入豬膽內套之,1次/d。③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④10%黃柏溶液濕敷,2次/d。
(2)中期:未成膿時,箍圍消腫,可選用以下方法。①玉樞丹外塗。②膿成宜切開排膿,盡可能循向切開,如膿性指頭炎應在指端的側麵切開。
(3)後期:潰後用紅油膏八二丹藥線引流;膿盡則用生肌散、九華膏生肌收口。
3.中成藥:
(1)玉樞丹:0.3g/次,2次/d。
(2)六神丸:10粒/次,2次/d。
(3)醒消丸:3g/次,2次/d。
(4)西黃丸:3g/次,3次/d。
(5)安宮牛黃丸:1丸/次,1次/d。
(6)蒲公英顆粒:4g/次,3次/d。
(7)梅花點舌丹:3粒/次,2次/d,也可用醋化開外用,敷於患處。
4.單方驗方:
(1)梨頭草、葡伏堇適量,洗幹淨,加生薑少許,同搗爛外敷患指。
(2)大黃30g,明礬20g。煎湯,趁溫浸浴患指,2~3次/d。
(3)豬膽1個,冰片1.5g,炙蜈蚣1條(研末)。納入豬膽汁內攪勻,再將患指套浸入豬膽汁內,1~2次/d。
(4)野葡萄根、石菖蒲,搗爛外敷。
(5)青魚膽草、細辛各等份。共搗爛,敷患處,保持濕潤,1次/d。
【西藥治療】
1.一般治療:
(1)抗感染:
1)青黴素80萬U,肌注,2~3次/d。
2)諾氟沙星0.1g,3次/d。
3)複方磺胺甲口惡唑2片,2次/d。
(2)給予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C。
2.對症治療:
(1)索米痛片0.5g,痛時服用。
(2)阿司匹林0.3g,必要時服。
【藥膳食療】
1.麻油血療方:
[原料]麻油100mL。
[製法]在市場上購置麻油,略為溫熱。
[功效]清熱滋陰。適用於血疔流血不止。
[服法]服下即止。
2.野牡丹燉豬肉湯:
[原料]野牡丹(地茄)30g,豬肉250g,或豬耳1個。
[製法]將豬肉洗幹淨,放入沙鍋中,再放入野牡丹,加清水適量,同燉到肉爛熟為度即可。
[功效]活血消腫,清熱解毒。適用於蛇頭疔或耳癰。
[服法]適量服之。
3.蔥礬酒:
[原料]白礬9g,蔥白7根。
[製法]把蔥洗幹淨,與白礬一起放入盆中,搗爛,分作2份備用。
[功效]適用於一切疔毒,惡瘡初起走黃,無不神效。
[服法]用熱白酒送下,覆被出汗,再飲蔥白湯催汗,汗出透待停1~2時後去被子。
4.荸薺麥冬飲:
[原料]荸薺1000g,梨子150g,麥冬50g,白糖適量。
[製法]將荸薺洗幹淨,梨子切成小塊,與荸薺一同放入榨汁機中攪和,濾渣取汁待用,然後將麥冬煎水300mL,對果汁,攪勻,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適用於疔瘡感染發熱患者。
[服法]每日服食適量,3日服用1劑。
5.銀花荸薺飲:
[原料]金銀花(銀花)20g,荸薺50g,石葦根、大蒜各15g。
[製法]將荸薺、石韋根清洗幹淨,與金銀花、大蒜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1000mL,煮沸,濾渣取汁,加入適量白糖,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適用於小兒瘡癰、腫癤、水痘、高熱患者等。
[服法]1劑/d,連服3日為1療程。
6.涼拌蚶子肴:
[原料]活蚶子30個,醬油1湯匙,麻油、生薑末少許。
[製法]蚶子洗幹淨,用滾開水燙死(要透),去貝殼,加麻油、醬油、薑末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適用於疔瘡腫毒,濕熱黃疸,小便不利。
[服法]1劑/d,佐餐服食。
7.禿頭菜根菜湯:
[原料]禿頭菜根60~120g。
[製法]將禿頭菜根洗幹淨,切成段,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煎熬成湯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適用於疔瘡癰腫初起,疼痛灼熱者。
[服法]1劑/d,去渣喝湯。
8.菊花粳米粥:
[原料]菊花10g,粳米50g。
[製法]先把菊花放入沙鍋內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然後把粳米淘幹淨,放入其中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疏風清熱,明目解毒。適用於風熱或肝熱上攻,症見頭痛目眩,目赤心煩,亦可治療疔瘡腫毒。
[服法]1劑/d,空腹服用。
9.豬肉地苓湯:
[原料]生地黃50g,土茯苓100g,瘦豬肉100~200g。
[製法]將前2味藥裝入紗布袋中,紮口,豬肉洗幹淨,切塊,與藥同煮至肉熟,去藥袋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涼血。適用於疔瘡腫毒。
[服法]1劑/d,空腹服用,吃肉喝湯。
10.清拌銀芽:
[原料]綠豆芽(銀芽)400g,料酒5g,香油10g,調料適量。
[製法]將豆芽去根洗幹淨,入沸水內燙熟,後用涼開水過冷,瀝水裝盤;精鹽、白糖、味精、料酒、香油相互混勻,澆在豆芽上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適用於暑期煩渴,水腫,疔瘡腫瘍,小便赤澀痛等症。
[服法]每日適量服食,2日服藥1劑。
11.清暑解毒茶:
[原料]金銀花12g,連翹、鮮荷葉、鮮竹葉各10g,白糖適量。
[製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湯,取汁或泡茶,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適用於小兒痱子、疔瘡癤毒等症。
[服法]代茶涼飲,不拘時候。
12.翻白療瘡煎:
[原料]翻白草根(或全草)30g,黃酒適量。
[製法]將翻白草洗幹淨,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再加入黃酒煎熬成藥液服用。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適用於癰腫疔毒,以未成膿者為宜。
[服法]1劑/d,分早、晚2次服用。
13.香菇銀芽煎:
[原料]綠豆芽(銀芽)400g,水發香菇絲、豬油各50g,瘦火腿絲、蝦米末、水澱粉各25g,蛋清4個,精鹽5g,白糖、味精適量。
[製法]綠豆芽掐去兩頭,洗幹淨後盛在盤裏,放入火腿絲、香菇絲、蝦米末、精鹽、白糖、蛋清、水澱粉拌勻後,傾入燒熱的豬油鍋內,中火兩麵煎黃,調入味精。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小便短赤、疔瘡癤腫等。
[服法]1劑/d,分早、晚2次服用。
14.石榴浸酒方:
[原料]酸石榴、甜石榴7枚(和皮搗爛),人參(去蘆頭)、苦參(銼)、沙參(去蘆頭)、丹參、蒼耳子、羌活各80g。
[製法]將上述藥細銼,綿裹,以好酒1000mL於瓷瓶中浸泡之密封,春夏7日,秋冬14日即可。
[功效]活血祛瘀,消腫解毒。適用於大風、頭麵熱毒、皮膚疔瘡、麵上生結等症。
[服法]每日酌飲1小杯,服前要溫暖,旋即添酒。
第五節急性淋巴管炎與急性淋巴結炎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一種淋巴管及其周圍的急性炎症。由細菌經皮膚傷口或其他感染病灶進入淋巴管內所引起。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本病好發於四肢,以下肢為多。臨床特點是患處出現一條或數條“紅線”,捫之發硬、壓痛。
本病中醫歸屬於“紅絲疔”範疇。《瘡瘍經驗全書·紅絲疔》曰:“夫紅絲者……發於肌膚之上,紅絲貫穿,如一絲線,或痛或癢……如箭之速。”中醫認為紅絲疔是火毒之邪,走於經絡,阻塞氣血,致氣血凝滯而成。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熱毒內蘊證:
[主症]形似小皰,紅腫而痛,繼發紅絲向上走竄,全身症狀輕微,僅有發熱、惡寒等症,舌質正常,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或浮而帶數。
[治法]清熱解毒,行氣和營。
[處方]五味消毒飲加減: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赤芍、牡丹皮、乳香各10g,蒲公英9g。
(2)熱毒內攻證:
[主症]局部紅腫熱痛,隨發紅絲,一條或兩三條,向上蔓延,長而盈尺,甚至腋下或膕窩,發熱惡寒,惡心嘔吐,煩躁,舌紅苔黃,脈數或弦數。嚴重者,高熱神昏。
[治法]清心解毒,活血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