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做人生的強者(2 / 3)

人為何而生?每一個人,既生於世,必有他獨特的用處。

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戰禍而家破人亡,賣掉了大房子,隻留下偏處舊地產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這件事發生時,老太太正帶著老家人,在伊豆山溫泉旅行。有個17歲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殺,被警察救起。他是個美國黑人與日本人的混血兒,憤世嫉俗,末路窮途。

老太太到警察局要求和青年見麵。警察知道老太太的來曆,同意她和青年談談。

“孩子。”她說時,青年扭過頭去,像塊石頭,全不睬她,老太太用安詳而柔和的語調說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來是要為這個世界做些除了你沒人辦到的事嗎?”

她反複地說了好幾次,青年突然回過頭來,說道:“你說的是像我這樣一個黑人?連父母都沒有的孩子?”

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對,正因為你膚色是黑的,正因為你沒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孩子冷笑道:“哼,當然啦!你想我會相信這一套?”

“跟我來,我讓你自己瞧。”她說。

“老糊塗……”孩子嘴硬腿不硬,還是跟著走了出來。他當然不願意留在警察局,但可也別無去處。

老太太把他帶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園裏打雜。雖然生活清苦,她對孩子卻愛護備至。孩子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麼倔強了。生活在小茶室中,處身在草木蒼鬱的環境,他逐漸心平氣和了。

為了讓他培植些有用的東西,老太太給了他一些生長迅速的蘿卜種。10天後蘿卜發芽生葉,孩子得意地吹著口哨。蘿卜熟了,老太太把蘿卜醃得可口,給孩子吃。

後來孩子用竹子自製了一支橫笛,吹奏自娛,老太太聽了也很愉快,讚道:“除了你沒有人為我吹過笛子,喬治,真好聽。”

孩子似乎漸漸有了生氣,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書。在求學那4年,他繼續在茶室園內種菜,給老太太和他自己吃,也幫老太太做點零活。

高中畢業,喬治白天在地下鐵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學夜間部深造。畢業後,在盲人學校任教。

學生們常用手摸著喬治壯健的肩膀說:“啊!你真又大又壯!”

“你因為胸部這麼厚實,所以中氣足,吹起笛子來能一口氣吹那麼久,是吧?”

“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東西的形狀和顏色,簡直像看到了一樣。”

“現在,我已相信,真有別人不能隻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喬治對老太太說。

“你瞧,對吧?”老太太說,“你如果不是黑皮膚,如果不是孤兒,也許就不能領悟瞎子的苦處。隻有真正了解別人痛苦的人,才能為別人做美妙的事。你17歲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愛惜。沒有人愛惜,所以想死,是吧?你大聲呐喊,說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後來,你自己卻有了慈悲之心。”

喬治心悅誠服地點點頭。

他們兩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為仁慈。因為悲痛在心靈深處造成的創傷,能增強一個人的體會與體貼他人之心。

老太太說:“盡量讓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著的快樂——也就是知道有人愛護自己的快樂。等到你從他們臉上看到感激的光輝,那時候,甚至像我們這樣精疲力竭、對生活不滿而又厭倦了的人,也會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義。”

在老太太的茶室裏,年輕的喬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給他的盲學生聽。把流水、浪潮以及綠葉中的風聲,都譜了進去。那些孩子眼雖不明,手卻能寫,為那首樂曲題名為“清風流水”。

現在學校有5個人在工作了,他們應該可以為學生做更多事情了。

你也有你自己獨有的名貴禮品可以送人。對你周圍的人,你的家人,你的同事,可以給你們一個由衷的微笑——或是給你偶然邂逅的人些許親切。

我們不是都希望有所為而生,有所為而活嗎?

機會不能錯過,想到就做吧!

(北皇八德)

愛的奇跡。

我們不僅要在物質生活上給予關懷,更要用愛心喚醒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他們創造奇跡。

在20世紀初期,兩名醫學院的畢業生和他們的父親在堪薩斯州托皮卡城外的農場裏,開了一家小療養院。那時在精神病治療法中正流行一種“修養療法”,許多病人都被送到公共治療機構接受治療。

但是這位父親和他的兩個兒子卻不讚同這種治療方法。他們決定在醫院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讓醫務人員像照顧家人一樣照顧病人,使他們體會到特殊的關愛。所有的護士都要接受專門的培訓,要做到“讓每一位病人都知道你很重視他們,用心關愛你的每一位病人”。

他們就是聞名世界的臨床主治醫師卡爾和威廉。他們采用這種“改革”的方法成功地治愈了無數名患者。卡爾說:“是愛心治愈了病人——一方用心關愛,另一方用心接受。無形的愛充滿了醫院裏的每一個角落。它才是使病人痊愈的真正原因。是愛心創造了這些奇跡。”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愛,身患疾病的人則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懷。

將理想保持25年。

成功的定義就是這麼簡單:堅持!堅持!再堅持!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練習冊。它們是皮特金中學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他本以為這些東西在德軍空襲倫敦時被炸飛了,沒想到它們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裏,並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羅迪隨便翻了幾本,很快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有個叫彼得的學生說,未來的他會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遊泳,喝了3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的總統,因為他能背出25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學最多的也隻能背出7個;最讓人稱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盲學生,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一個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總之,31個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繪了自己的未來,有當馴狗師的,有當領航員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種衝動——何不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25年前的夢想。當地一家報紙得知他這一想法後,為他發了一則啟事。沒過幾天,書信紛紛向布羅迪飛來。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的是些普通人。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兒時的理想,並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羅迪於是按地址一一給他們寄去。

一年後,布羅迪身邊僅剩下一個作文本沒人索要。他想,這個叫戴維的人也許死了,畢竟25年了,25年間是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理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理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25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理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其他30位同學,隻要不讓年輕時的理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麵前。”

布倫克特的這封信後來被發表在《太陽報》上,因為他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假如誰能把15歲時想當總統的理想保持25年,那麼他現在一定是總統了。

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終生去做一件事,便可成功。夢想也是一樣。隻要你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自己當初的夢想不放棄,不因為各種困難而放棄,並堅持到最後。你就可擁有一個精彩的人生了。

做人生的強者。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不可能”,隻要你堅持不懈,生命中沒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

1940年6月23日,在美國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一位黑人婦女生下了她一生中的第20個孩子,這是個女孩,取名威爾瑪·魯道夫。眾多的孩子讓這個貧困的家庭更加捉襟見肘,連懷孕的母親也常常餓肚子:孕婦營養不良使得威爾瑪早產,這就注定了威爾瑪的先天性發育不良。

4歲那年,威爾瑪不幸地同時患上了雙側肺炎和猩紅熱。在那個年代,肺炎和猩紅熱都是致命的疾病。母親每天抱著小威爾瑪到處求醫,醫生們都搖頭說難治,她以為這個孩子保不住了。然而,這個瘦小的孩子居然挺了過來。威爾瑪勉強撿回來一條命,她的左腿卻因此殘疾了,因為猩紅熱引發了小兒麻痹症。從此,幼小的威爾瑪不得不靠拐杖來行走。看到鄰居家的孩子追逐奔跑時,威爾瑪的心頭蒙上了一團陰影,她沮喪極了。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裏,經曆了太多苦難的母親卻不斷地鼓勵她,希望她相信自己並能超越自己。雖然有一大堆孩子,母親還是把許多心血傾注在這個不幸的小女兒身上。母親的鼓勵給了威爾瑪希望的陽光,威爾瑪曾經對母親說:“我的心中有個夢,不知道能不能實現。”母親問威爾瑪的夢想是什麼。威爾瑪堅定地說:“我想比鄰居家的孩子跑得還快!”母親雖然一直不斷地鼓勵她,可此時還是忍不住哭了,她知道孩子的這個夢想將永遠難以實現,除非奇跡出現。

在威爾瑪5歲那年,一天,母親聽說城裏有位善良的醫生免費為窮人家的孩子治病。母親便把女兒抱進手推車,推著她走了3天,來到城裏的那家醫院。母親滿懷希望地懇求醫生幫助自己的孩子。醫生仔細地為威爾瑪做了檢查,然後走進裏屋,出來的時候拿了一副拐杖。母親對醫生說:“我們已經有拐杖了。我希望她能靠自己的腿走路,而不是借助拐杖。”醫生說:“你的孩子患的是嚴重的小兒麻痹症,隻有借助拐杖才能行走。”

堅強的母親沒有放棄希望,她從朋友那裏打聽到一種治療小兒麻痹症的簡易方法,那就是泡熱水和按摩。母親每天堅持為威爾瑪按摩,並號召家裏的人一有空就為威爾瑪按摩。母親還不斷地打聽治療小兒麻痹症的偏方,買來各種各樣的草藥為威爾瑪治療。

奇跡終於出現了!威爾瑪9歲那年的一天,她扔掉拐杖站了起來。母親一把抱住她,淚如雨下。4年多的辛苦和期盼終於得到了回報!

11歲之前,威爾瑪還是不能正常行走,她每天穿著一雙特製的釘鞋練習走路。開始時,她在母親和兄弟姐妹的幫助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行走,漸漸地能穿著釘鞋獨自行走了。11歲那年的夏天,威爾瑪看見幾個哥哥在院子裏打籃球,她一時看得入了迷,看得自己心裏也癢癢的,就脫下笨重的釘鞋,赤腳去和哥哥們玩籃球。一個哥哥大叫起來:“威爾瑪會走路了!”那天威爾瑪可開心了,赤著腳在院子裏走個不停,仿佛要把幾年裏沒有走過的路全補回來似的。全家人都集中在院子裏看成爾瑪赤腳走路,他們覺得威爾瑪走路比世界上其他任何節目都好看。

13歲那年,威爾瑪決定參加中學舉辦的短跑比賽。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知道她曾經得過小兒麻痹症,直到此時腿腳還不是很利索,便都好心地勸她放棄比賽。威爾瑪決意要參加比賽,老師隻好通知她母親,希望母親能好好勸勸她。然而,母親卻說:“她的腿已經好了。讓她參加吧,我相信她能超越自己。”事實證明母親的話是正確的。

比賽那天,母親也到學校為威爾瑪加油。威爾瑪靠著驚人的毅力一舉奪得100米和200米短跑的冠軍,震驚了校園,老師和同學們也對她刮目相看。從此,威爾瑪愛上了短跑運動,想辦法參加一切短跑比賽,並總能獲得不錯的名次。同學們不知道威爾瑪曾經不太靈便的腿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那麼神奇,隻有母親知道女兒成功背後的艱辛。堅強而倔強的女兒為了實現比鄰居家的孩子跑得還快的夢想,每天早上堅持練習短跑,即使練到小腿發脹、酸痛也不放棄。

在1956年奧運會上,16歲的威爾瑪參加了4×100米的短跑接力賽,並和隊友一起獲得了銅牌。1960年,威爾瑪在美國田徑錦標賽上以22秒9的成績創造了200米的世界紀錄。在當年舉行的羅馬奧運會上,威爾瑪迎來了她體育生涯中輝煌的巔峰。她參加了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比賽,每場必勝,接連獲得了3塊奧運金牌。

真愛其實很簡單。

真愛其實很簡單。不需要美貌,隻要有健全的心態;不需要地位,隻要有做人的尊嚴;不需要萬貫家財,隻要可以維持生計;不需要榮耀,隻需要互相的支持和親情的溫暖。

一個失去四肢的女孩,憑著她堅強的毅力、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自信心,勇敢地活了下來。她不但不需要別人的照料,而且完全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活自己,因此她被當做先進典型,她的事跡在電視上廣為宣傳。

電視上的她看上去美麗、自信,和一個正常人沒有兩樣,甚至比許多正常人看上去更快樂、更精神,她是一個真正美麗的女人。而一位小夥子正是被她頑強的生命力和她對生活無比熱愛的精神所感動,也因她的艱難困苦而同情不已。於是,這位健康、帥氣的小夥子,不顧家人的阻撓和世人的閑言碎語,娶了她。他們過上了幸福、甜蜜、相濡以沫的美滿生活。不久,勤勞而賢惠的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堅決要為親愛的丈夫生下一個孩子,以滿足丈夫的心願。丈夫為了保證妻子的生命安全而勸阻她,然而妻子甘願冒這個險。於是,在經曆了痛苦的煎熬之後,妻子生下了一個男孩,一個健康、可愛的男孩!這是上天對他們的恩賜,對這位偉大女性的恩賜。不久,他們又擁有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一個活潑可愛、健康漂亮的女兒。看著電視上流露甜蜜笑容的夫妻倆,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無比欣慰和感動。

他們是不幸的,他們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和困苦;他們又是幸福的,他們有著許多常人不曾體會過的喜悅和甜蜜。他們是滿足的,所以他們是幸福的;他們相依為命,他們的愛情是無比堅韌、不可擊破的;他們的愛情來之不易,所以他們比常人更加珍惜。

他們堅守著他們的愛情,盡管他們平凡;他們充滿信心而無比虔誠地過著他們的日子,盡管他們貧窮。他們的愛情無比動人,令人羨慕,因為他們真誠而熾熱地愛著對方。盡管他們的愛情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沒有令人羨慕的玫瑰,沒有浪漫的燭光晚餐。然而,他們愛得真誠。他們的愛很簡單,卻很長久。有一天,皺紋爬上他們的麵龐,他們看上去容貌蒼老、皮膚粗糙,然而他們的愛還存在著。他們的愛,是值得所有人去追求和羨慕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