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財富變遷與群體悲歡(3)(2 / 3)

“我們接下來要大力打造新品牌。”王良星為自己斟上了一杯茶。利郎的招股說明書顯示,上市所募集資金主要用途之一即用以推出L2係列。他的計劃是,2010年利郎銷售額突破20億元,新品牌銷售過億元。

兩年翻一番,顯然是一個艱巨的超越。這意味著,王良星以後到紫帽山的農場裏和大夥兒切磋茶道、體驗養豬養牛之田園樂趣的時間要更少了。

一位泉州投資界人士告訴我,由丁誌忠、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九牧王董事長林聰穎等十幾家企業於2008年發起成立的“閩商投資公司”一年來,上馬的項目屈指可數,“他們每家現在考慮最多的是自我糾錯和變革”。

做女褲的威蘭西做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決定——開始有意在網絡營銷上“燒錢”。

“泉州的商業文化,草根氣息太過濃重,不少企業主要麼是對網絡營銷不甚了解,要麼始終有著可能會對普通銷售渠道產生衝擊的偏見,這塊蛋糕於是被冷落了,以後八成又會蜂擁而上。”威蘭西總裁範道遠笑著說。

“蜂擁而上”,正是泉州特別是晉江企業一直以來的慣性思維——你做批發,我也做批發;你轉變渠道,我也跟著改變;你請形象代言人,我比你請的身價更高;你要將總部遷至廈門,我也遷過去做你鄰居;你要上市,我緊隨其後……而以利郎推出L2係列,和威蘭西大力嚐鮮網絡營銷通道為代表的當下生態,正是以變革為驅動力的“新泉州邏輯”。

管理層麵的變革趨勢其實更為明顯。林聰穎開始反思九牧王高管流動頻繁的真正原因,丁誌忠與王良星常互相調侃:到底是“先集中,後民主”,還是“先民主,後集中”更適合高效作出正確的決策?

“結論呢?”

“討論本身的意義大過結論。”

“那你和丁誌忠誰更強勢?”

“當然是他啦,我與他一起出差住同一間房裏,電視遙控器始終握在丁誌忠手上。”

王良星甚至開始有意無意地培養自己從武漢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不久、24歲的大兒子,“他到處去實習,從在專賣店做營業員開始,有時也會來利郎旁聽董事會”。

“分化的同時,晉江企業大整合已拉開帷幕。”倪忠森說,“如何提高晉江樣本的上市品質,或許更為重要。”他認為,未來晉江運動品牌企業恐怕要有一輪大洗牌,活下來的運動品牌上市公司將不超過4家。

不抱怨的閩商

閩商是近兩年最耀眼的一個商幫。2009年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去了至少六趟福建。分別是對“福建首富”陳發樹“新華都係”、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王良星等晉江蜂擁上市的運動品牌掌門人、“廈門首富”柯希平、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及“同康現象”、福州一家意欲上市的養豬企業首席財政官等的采訪。若將六人(群體)作為一個整體放在整個中國的商業或商幫坐標中,你會發現閩商在這一年非常之另類。

2009年兩位大手筆捐股的閩商倒是惹人眼球。一位是曹德旺,另一位是陳發樹。在他們兩人之前,人們津津樂道的“善人”是世紀金源的黃如論,連續多年現金捐贈超過3億元。而到了2009年,先是上半年曹德旺宣稱要捐出自己所持福耀玻璃的七成,成立慈善基金(後因避免發收購要約改為捐六成),後有下半年陳發樹宣布捐出自己所持旗下幾家上市公司股份的九成去成立慈善基金。盡管慈善基金真正審批下來的周期較長、難度較大,但以2009年12月的平均股價估算,兩人捐股的市值均超過80億元人民幣。

陳景河與柯希平,均為陳發樹的“戰友”,都是紫金礦業製造出來的富豪。柯希平給人的印象是率直、豪賭——參與京東方增發,甩手便是近17億元;買地蓋樓,劍指“廈門最高的甲級寫字樓”,氣勢洶洶。不過,給我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6月他參與廈門市近兩年來規模最大的土地出讓拍賣會時,廈門湖心島一個理想地塊,他的最終出價比萬科低1500萬元,並就此止步,沒有窮追不舍。

如果說上述人士均是拔尖而不可複製的福建富豪的話,王良星、丁世忠等晉江富豪,則是草根出身的財富新貴了。很難想象,一個隻有百萬人口的縣級市,上市公司數量近20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2009年上市的,上市地點也是各顯神通,五花八門。

橫向來看上述六位閩商,讓我想到了一本書的名字,威爾·鮑溫的《不抱怨的世界》。我接觸到的閩商大都沒什麼抱怨,準確來說,他們對大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很少抱怨,隻是偶爾在喝酒或低落時對公司一些戰略或是兒子不願接班等“家事”略有牢騷。不抱怨不等於不作為,陳發樹這一年中最引人注目的其實是“三部曲”:先從紫金礦業多次套現累計超過40億元,然後是入股青島啤酒和雲南白藥並分別成為第三和第二大股東,最後才是高調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