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言華商善變通,而最通莫過於閩商。
柯希平沒有與萬科“死磕”,其實給反對“國進民退”的聲音提供了一縷補充:如果糾纏於誰進誰退的代價是更高的機會成本的話,適時適度的自行告退同樣不失為一種風範。
我把晉江富豪紮推上市的文化基因歸納為麵子、圈子和賭性。可圈可點的是“圈子”這一基因,與“溫州炒×團”式遊擊戰式的抱團不同的是,閩商的抱團是緊湊型的。譬如丁誌忠發起,特步、利郎、九牧王、七匹狼等企業掌門人或少帥一起在晉江紫帽山下建造的農場;又如他們成立的“閩商投資公司”,在互通有無、交流心得以及與政府資源對接上,著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相比於這些已上市公司,我接觸到的一些普通的晉江商人更是“不抱怨的世界”的典型縮影,他們從不豔羨同城或同省的富豪先鋒,他們的辭典裏對“不”字是這樣詮釋的:沒人告訴你不可以做山寨,沒人告訴你山寨不可以上市。
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同樣處處都有閩商的身影。這真是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不像一些北方商人一樣飽含政治情懷,但卻熟知政與商的邊界;他們的視野開闊,深諳時勢造英雄的道理且不乏淩厲之勢,卻又在一兵一卒知人善任上不失深層思考。
當然,他們並不是沒有失落的時候,曹德旺的“河仁基金”遲遲批不下來,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後,他和兒子曹暉以個人名義捐款1億元,是慈善,也是對民政部的“抱怨”;晉江富豪,野蠻生長成就了他們,但也埋下了一些隱患,如財務粉飾、快速擴張後遺症等。
鄧宏達和蔡衍明:台商回台上市前世今生
2009年以來,東莞宏盛集團董事長鄧宏達每次回台灣地區老家,見到老父親,總是禁不住鼻子一酸,幾乎就要落淚。
“父親,我要回來了。”他說。
“回家好啊。”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自然不明白,他的這位馬上到知天命之年的兒子口中的“回來”,是指回台灣掛牌上市。
在台商們如今所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議題中,“回台上市”的風頭遠超大陸創業板的開板。台灣地區一位業內人士2009年9月底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預計三年內將有200家台資企業回台上市,“目前已有27家,其中19家是大陸台商”。
“我們為榮譽而戰。”鄧宏達激動地對我說,他的辦公室裏擺著他和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合影,還有那輛紮眼的台灣原裝的捷安特自行車。
這一天是2009年11月19日。三天前,在北京和台北,兩岸同時簽署了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MOU);五天後,宏盛的上市保薦人——台灣凱基證券,則要來東莞,為他的團隊做“上市總動員”。
20年大陸生涯
作為1988年前後最早一批來大陸淘金的台商,鄧宏達20年間的戲劇性人生是一代人的縮影。
鄧宏達的幾乎落淚,並非因為有可能在台灣資本市場一展身手的喜極而泣,而是對老父親的“懺悔”。
在鄧宏達身上,獅子座男人愛冒險和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顯露無遺。1987年10月,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宣布解除台灣戒嚴、開放台灣外省人赴大陸探親;第二年年初,鄧宏達——這位彼時並沒有親人在大陸的29歲小夥子,隻因放不下“三十而立”的中國古訓,就執意前往大陸撈世界。
不敢到香港簽證,他選擇繞道新加坡到廣州。鄧宏達邁出的這一步,比許多台灣知名企業家還早了半拍。
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的台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2008年10月去世),第一次到大陸是1989年11月底,他被安排在了釣魚台國賓館,並得到了鄧小平的盛情款待。不過他此番行程卻頗費周折,在家人的陪同下,從美國出發,先取道日本,然後到達大連。
而知名的米果廠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進入大陸,則是1992年的事了。
王永慶和蔡衍明進入大陸,皆出於“曲線投資”的目的(彼時台灣地區當局禁止島內企業直接投資大陸)。而鄧宏達來到陌生的廣州,是從打工仔開始從零起步。